,声响震耳轰鸣,回荡四面,仿佛是一座山都在呼喊! “我太佩服了。”穆祺轻轻道:“陛下居然还有这个本事。” 他与其余几位方士一起站在高台之后,居高临下,一览无余,更能将这推金山、倒玉柱,众人山呼万岁的场景看个清清楚楚。虽然在电视中看到不少大场面,但亲临其境的气氛仍然不是电子信号可以媲美的;他可以听到那种山呼海啸中压抑而浓厚的情绪,分辨出前排军官们下拜时亢奋到几乎肌肉痉挛的表情——如在万人之上,如在万人之中,仿佛一即为万,仿佛万即为一,那种寥寥数语,便将大众的情绪轻易拨弄于指尖的感觉,真是既叫人沉醉,又叫——又叫人害怕。 也正因如此,穆祺对皇帝(无论死的还是活的)的敬意才油然而生。军饷中夹杂了大量劣钱,这本来是天大的祸事,足以重创朝廷公信力、直接动摇军心的可怕隐患。但长安天子及时出手,强力挽回,短短数言,力可回天,竟然将此必定的祸患,一转为自己猛刷好感度的天赐良机。这样的手腕见识,怎么不叫人大生钦佩呢? “天子富有四海,岂必与壮士争此锱铢之利”!说得多么豪迈,多么雄壮!就是穆祺见多识广,扎扎实实见识过圣上阴谋诡秘的种种权术,此时都不觉心扉动摇,激动难抑;更何况下面的士卒不明就里,还天然抱有对皇权的莫大敬畏?“士为知己者死”,天子这番举止,又能给自己拉到多少死士、多少忠诚?而这一切的开支,不过是赔偿军饷时消耗的七八千万钱、十余万匹绢帛、几千斤金而已——好吧,的确也很多、很浪费,但比起锁死的士气来说,这点又算得了什么呢? 人要学会计算利害;要想暴力工具为自己流血卖命,就得老老实实提供情绪价值和物质利益,该给的东西不能打一丁点折扣。在这一点上,长安天子从来非常清醒。他可以折辱诸侯折辱藩王,杀九卿大臣如杀鸡,但绝不会在暴力机器面前露出一丁点市侩的嘴脸——不就是钱么?只要能招揽壮士,金银何足吝惜! 有这样的心胸气魄,确实足以让人敬畏。所以穆祺出声感慨,亦全然出自真心。站在他旁边的老登冷笑一声,却兀自双手抱胸,不予置评——一般来说,这表示他对另一个“自己”的做法也实在挑不出什么瑕疵,因此只能装一波高冷。 当然,对“自己”的做法挑不出瑕疵,不代表他不能嘴一嘴穆祺。老登冷冷道: “他花这么多钱,当然还有别的用意。” “什么用意?” 此时台下已经下拜三次,每一次都是伏地齐呼万岁,声响愈来愈高,好似山呼海啸。直到天子笑容满面,再次出声慰问,这样近乎狂热的呼喊才戛然而止,只剩下黑压压匍匐一地的士卒。天子挥一挥手,从容退后,侍奉在他身后的某个近臣才躬身上前,抖开一卷绢帛,开始高声诵念圣旨。 施恩在上,明法在下;宣布补偿拉拢人心这样的操作,由天子亲自负责,至于之后凌厉森冷的处置,则交由臣下宣示。近臣声音朗朗,宣读的正是皇帝处置劣币案的诏书。诏书明白晓畅,并没有太多典故辞藻,浅显到大多数人都能听懂;而行文逻辑亦简单明了,大致归纳一下,就是天子事先并不知情,所以知道案情后“不胜惊骇”,这样的事情都是奸猾官吏欺上瞒下所致,所以他一定督促严办,绝不容有漏网之鱼云云。 一言蔽之——皇帝的本意是好的,都是下面人执行歪了。 这样的潜台词,穆祺当然一听就能领会,并为之暗自腹诽。但他也不能不承认,“皇帝本意好”的这一套俗气归俗气,实践上确实相当管用——更不用说,天子这一次还不只是口头“本意好”,而是亲自带着钱上门补贴,那说服力就更是足得不能再足,任谁也不能反驳了。 虚空大饼你不愿意吃,那么真的大饼呢? 当然,这样的手腕也算正常。士兵们的愤怒与疑虑只是被皇帝巧妙转移,却并不能凭空消失。与其等他们冷静下来之后再生出什么担忧,还不如直接找人背锅,将情绪统统宣泄掉。不过,如果要采取这样策略,那最大、最微妙的关键就来了。 “皇帝的本意是好的,都是下面执行歪了”——那么,由谁来背“执行歪了”的黑锅呢? “……长安城中要出大变故了吧。”穆祺轻声道。 老登听得清清楚楚,却只是冷笑一声: “怎么,那又咋了?” 御驾出京的第六日,长安城中留守的百官终于收到了御前虎贲快递送到的消息。 即使这一代的天子行事常常出人意外,这一回带来的意外也未免过大了些。先前出行之前,明明只说是带着赏赐去劳军,但这一回虎贲送来的手谕,却宣称皇帝要在军营中“暂驻”,日后再徐徐返京。 ——为什么要暂驻?不知道。暂驻多久?不清楚。这一份莫名其妙、难以理喻的圣旨,自然引起了上下莫大的猜疑,乃至惊异。 但是,问题最大的关键还不在这里。在宣布行踪的手谕之后,还有一份由御前侍中奉命攥写、加盖了天子之玺、以印泥封裹的绢帛;这是所谓的“玺书”,只有传递重大命令时才会用到的手续。 依照朝廷规制,丞相公孙弘与御史大夫张汤共同验看过印玺,确认无误后烤化印泥,用小刀撬开了包裹绢帛的木盒,抽出了里面的帛书,以及卷成筒的一捆白纸——这还是白纸第一次应用在国家最正式重大的文件往来中,所以嗜好文墨的公孙丞相难免好奇,顺手就抽出来看了一眼。 ……然后,他的面色倏然而变,白纸从手中滑落,啪嗒一声掉在了地上 虎贲抵达的第二日,皇帝赐给丞相的玺书终于稍稍泄漏。京城九卿诸侯,闻之无不震恐。不过,正如老登的预言,无论你震恐来震恐去,都逃不过最尖锐的评判: “——那又咋了?” 第95章 百官的惊恐并没有持续多久, 因为皇帝陛下立即展开了行动。丞相收到玺书后的第三日,天子就派使者召唤少府官员,命令少府监星夜兼程, 迅速抵达军营,到御前解释铜钱铸造中的巨大疏漏, 绝不得迟误半分。 这是非常不寻常的举动。少府掌管天下矿藏, 为铸币中出的差错负责也是应有之意。但往常皇帝责问九卿, 都是令其“赴廷尉”, 自己到廷尉去接受审讯, 很少有亲自下场,让人到御驾之前对质的——打破常理还在其次,最大的问题在于, 天子着意将廷尉摒除在外,是否已经暗含了对朝廷司法系统的不满? 一念及此, 惶惧莫可名状;而少府被召唤后不过数日, 天子又命人持中旨,谴责御史大夫张汤, 追究御史检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