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第九书屋 > > 地府皇帝改造指南 > 分卷阅读281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设置X

分卷阅读281(1 / 1)

没有一个儒生不是耳熟能详。昔日天下初定,群臣争位,散诞无礼,上个朝活似市场卖菜,高帝忧之;叔孙博士于是为高帝制定礼制,约束举止,判明尊卑,终于让朝政整整有肃,而高帝亦为之大悦;儒生与皇权之间的亲密合作,大概就肇始于此。 当然,在叔孙通制定礼法之初,高帝就再三声明,太复杂的礼仪他根本不能举行。于是叔孙博士操起砍刀一通乱砍,删繁就简,最终搞出来的礼制与周礼、《礼记》,不说是一脉相承,至少也可以算毫不相干。属于周公复活后都只有大吐口水的顶级ooc同人。 董仲舒不动声色:“那么,对于叔孙博士编订的礼制,诸位又是作何见解呢?” 众人的面色更加诡异了。显然,哪怕时过境迁数十余年,叔孙通改出的那个ooc同人礼制在儒生中都是极为尴尬的话题——孔子云“克己复礼”,追述礼制就该追述周礼,而绝没有后代儒生自行发挥自行创造的余地;改编不是乱编,更何况叔孙通这种纯粹拍屁股拍出来的神经同人?篡改原典、悖逆先贤的大仇,岂可共天地乎? ——按照常理而论,儒生原本应该立刻与这该死的神经同人写手划清界限,鸣鼓痛击、攻乎异端才是;但是吧,常理毕竟只是常理,到了现在还能在朝廷中混的儒生,哪一个又真敢认这个死理呢? W?a?n?g?阯?F?a?布?y?e??????ǔ???ě?n?2????2?????????o?M ooc同人很可恨,但大家现在就是靠ooc二创在吃饭,你说又能怎么办呢? 默默踌躇片刻后,终于有人低声开口了: “……先生的意思是?” “老夫的意思,你们还不明白吗?”董仲舒有些不耐烦了:“叔孙通博士可以应时而动,随机应变,你们就不能应时而动吗?不过是一本新书而已,有什么难学的!” 人家叔孙通在秦朝是秦朝人,在汉朝是汉朝人;看到高皇帝不喜欢奇怪复杂的礼制,立刻就敢豁出老脸篡改经书,落下千古骂名也无所谓。正因为有此绝对之实用精神,才能在高皇帝手下站稳脚跟——反观你们呢?现在的皇帝喜欢杂学喜欢算学喜欢一切稀奇古怪的玩意儿,那你们就去学嘛! 拿出你们学经术的本事,拿出你们背经书的本事,死记硬背也好,囫囵吞枣也罢,先把那几本杂书掌握了再说嘛!——既然大字都未必能识得几个的士卒都可以学,你们学起来岂不是更有优势?只要你们将新知识掌握牢靠、推陈出新、别有建树,那就算皇帝别有用心,最后不还得用你们这些人吗?! 曲径通幽,曲径通幽,一个个的怎么就不懂呢?! 寥寥数语已毕,众人一时愕然,面上都有了恍然之色。 实际上,儒生未必是不懂这个道理,只不过先前唯我独尊的地位实在维持了太久,一时根本想不到这种自降身份的灵活手段而已。实际上,即使董仲舒一言点破,仍然有人心存迟疑: “这样做派,是不是太过于软弱……” 董仲舒根本懒得解释了。他只扔下了一句话: ? 如?您?访?问?的?w?a?n?g?阯?F?a?布?页?不?是?????????è?n?②????????﹒???????则?为?屾?寨?站?点 “孔子乃圣之时者!” 连孔老夫子都要应时而变,你又算老几?再说得不客气一点,现在儒生们的独尊地位是怎来的?是口诵六经念下来的么?是圣人感召天上掉下来的么?那还不是一代代前辈胼手胝足,在几十年来反复展示价值、争夺舆论,一寸寸虎口夺食,硬生生争抢出来的?前辈能争能抢,你怎么就不行? 保守者目瞪口呆,再不能言语。而董仲舒也不打算多费口舌了,他从袖中摸出一本册子,随手掷在岸上,而后起身离开,再无回顾——举一隅不以三隅反,不复也;都说到了这个地步还不懂,那叫朽木不可雕也,董博士又能如何?! 董公大步离开,只留下室内面面相觑的一众儒生。如此沉寂片刻之后,儿宽儿长史终于上前,捡起了那本小册子——装订精细、纸张挺括,恰恰是皇帝陛下先前御赐给上林苑中兵卒的教材。 儿宽将册子从头到位翻了一遍,仔仔细细地检查痕迹。翻到最后,他终于轻声开口,却是向旁边的人询问: “我听说,现在长安城中还有不少闲散的士人?” “是。”站在身侧的恰好是儿长史的下属,闻言赶紧垂手回话:“都是从各处投宿关中,来向大儒请教学说,或者想谋个出身的,如今多半在……” 说到此处,此人也不觉停了一停,面上微微尴尬。显然,他就是不说,在场的人也会明白——这些各处投奔的儒生闲极无聊,多半就要搞风搞雨;先前劣币案乃至大辨经的种种风波,肯定都有他们前赴后继、勇于搞事的光辉身影;要是没有他们横插一脚,这些事情还未必会闹得太大。 当然,知道也就知道了,儒生又不是什么严密的组织,高层根本无力控制基层,就算闹出事来,大家也只有干瞪眼而已。 儿宽神色不变,只是再翻了一页。 “烦请你们告诉这些儒生。”他道:“我会想办法给他们谋个差事。” “差事?” “不错。”儿宽道:“陛下不是要在上林苑中召集士卒,教授他的新书么?这些被召来的士兵出身各异,很多连字都未必认得。如果这些儒生愿意,我可以举荐他们到上林苑中教学,先把认字这一关过了再说。” 第140章 总的来说, 第一届作为试点的上林苑培训,办得其实是磕磕绊绊,远远谈不上“顺利”二字。这倒不是皇帝重视不够、底下能力不足, 而纯粹是因为毫无经验,也根本不知道如何布置。 说白了, 到现在为止, 大汉朝廷并没有搞什么批量培训的经验, 以至于着手之后茫然无措。还必须得某位姓穆的方士亲自上手, 手把手的教当地的官吏设计整个操作流程——怎么挑选人员、怎么组织教学, 怎么布置作业、怎么制定考试,事无巨细,一一都要从头做起, 其繁琐难堪之处,当然无可言喻。 但归根到底, 这场磕磕绊绊的实验还是将将就就上了路, 并取得了——丰硕——或者说还算丰硕的结果——至少一年多结束,皇帝亲临现场, 打算实地检验成果的时候, 上林苑还很拿得出东西来敷衍。 因为有检视结果, 炫耀功业的意思,所以天子这一回大张旗鼓, 将内外重臣一并带上, 大家亲自观摩他的伟大决策, 深刻体会皇权的英明正确、高瞻远瞩。而事实证明,这一次检视也的确很给他涨脸面:上林苑强调的更多的是动手实践而非理论知识, 所以前来学习的士卒未必是什么理论专家,但在手上绝对都非常来得;而上林苑精心筹划, 为陛下献上的大礼也极具声光效果——火焰、爆炸、轰隆轰隆的声响,用近一年来赶制的十余吨火药给大家开了个大眼。 然后,官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