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落站在殿中,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平静下来。他知道,今日的殿试,不仅是对他学识的考验,更是对他心性与品格的检验。
皇帝扫视了一眼殿中的举子,缓缓开口:“今日殿试,朕要考校你们的治国之才。望诸位举子畅所欲言,不必拘束。”
太监随即宣布了殿试的题目:“今日殿试之题,乃‘治国之道,何以为本?’请各位举子作答。”
姜落略一沉吟,心中已有了答案。他提笔蘸墨,开始在宣纸上奋笔疾书。他的笔尖在纸上飞舞,字迹工整而有力。他结合古今治国的经验,提出了一套以“民心为本,法治为纲,德治为辅”的治国理念。
他写道:“治国之道,首在得民心。民者,国之本也。民心所向,国运昌隆;民心所背,国运衰败。故治国者,当以民为本,体察民情,顺应民意。”
接着,他论述了法治的重要性:“法者,国之纲也。治国者,当以法治国,明法度,严刑罚,使民知法而畏法,国乃有序。”
最后,他强调了德治的作用:“德者,国之辅也。治国者,当以德化民,施仁政,行善政,使民感德而向善,国乃和谐。”
姜落的文章条理清晰,论述精辟,字里行间透露出深厚的学识与独到的见解。他写完最后一笔,轻轻放下笔,心中感到一阵轻松。
殿试结束后,皇帝命太监将举子们的答卷收起,亲自审阅。他翻开姜落的文章,目光渐渐变得专注。姜落的文字如行云流水,观点鲜明,论据充分,令人耳目一新。
皇帝看完姜落的文章,心中大为赞赏。他抬头看向姜落,问道:“辞镜麟,你的文章朕已看过。你提出‘民心为本,法治为纲,德治为辅’的治国理念,朕甚是赞同。你能否详细阐述一番?”
姜落恭敬地行礼,朗声答道:“陛下,臣以为,治国之道,首在得民心。民者,国之本也。民心所向,国运昌隆;民心所背,国运衰败。故治国者,当以民为本,体察民情,顺应民意。”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其次,治国者当以法治国。法者,国之纲也。明法度,严刑罚,使民知法而畏法,国乃有序。最后,治国者当以德化民。德者,国之辅也。施仁政,行善政,使民感德而向善,国乃和谐。”
皇帝听完姜落的论述,满意地点了点头:“辞镜麟,你的见解甚合朕意。朕问你,若你为官,当如何践行此治国之道?”
姜落略一沉吟,答道:“臣若为官,当以民为本,体察民情,倾听民声,为民解忧。同时,臣将严明法度,公正执法,使民知法而畏法。此外,臣将施仁政,行善政,以身作则,以德化民。”
皇帝闻言,眼中闪过一丝赞许:“辞镜麟,你的回答令朕甚为满意。朕今日便亲点你为状元,封你为翰林院编修,望你为朝廷效力,为天下百姓谋福。”
姜落闻言,心中大喜,连忙跪地叩首:“臣谢陛下隆恩,定当竭尽全力,不负陛下厚望。”
皇帝挥了挥手,示意他起身:“起来吧。朕期待你的表现。”
殿试结束后,姜落走出大殿,心中充满了喜悦与激动。他快步走出宫门,远远便看到林丞在宫门外等候。林丞见姜落走来,连忙迎上前,关切地问道:“小落,如何?殿试可还顺利?”
姜落微微一笑,眼中满是喜悦:“小林子,我被封为翰林院编修了!”
林丞闻言,眼中闪过一丝狂喜,他一把抱住姜落,激动地说道:“小落,太好了!你真的是状元!”
姜落的眼眶微微发红,他紧紧回抱着林丞,声音哽咽:“嗯!小林子,我做到了,我真的做到了!”
林丞轻轻拍了拍姜落的背,温声道:“小落,这一切都是你自己努力的结果。我不过是陪你走了一段路,真正走到终点的,是你自己。”
姜落抬起头,看着林丞,眼中满是感激:“小林子,若不是你,我不会有今天。这一切都是因为你。”
林丞摇了摇头,语气坚定:“小落,你不必谢我。我只希望你能实现自己的抱负,为姜家平反,也为自己正名。如今你已迈出了第一步,未来的路,我会继续陪你走下去。”
姜落轻轻点了点头,心中涌起一股暖意。他知道,无论未来有多少风雨,林丞都会陪在他身边,与他共同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