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樾警惕地挡在温催玉身前。
庄王无力地抬了抬手,马上就被护院按住了,不过那手上已经没箭,便是让他抬了也谈不上危险。
“原、原本是给你……你们……准备……没、没想到……一个、一个都没带走……”
庄王浑身彻底失力,无光的眼睛没闭上,直直盯着阴沉沉的天色,就此死不瞑目了。
院中两处血迹,看得人眼睛难受,虽然大患已去、如释重负,但温催玉还是不禁偏过了头,不想再看。
卫樾察觉到了,轻声安抚:“没事了,老师,都结束了。”
第53章 诸事善后
兵不血刃的这场相府寿宴过后, 还有不少需要处置善后的事项——
首先是府外那些阵仗颇大、结果没交上手的两边将士。
叱南军统领秦贺听从上命,携兵和常继军一起围了丞相府,但袁昭带着圣旨出现后, 秦贺当机立断,没顾常继军的“挽留”, 坚持带叱南军重整队伍,同时派士兵进入丞相府、面见陛下和庄王确认情形,发现祸起于庄王之后, 立刻和诸侯王的兵力一起与常继军相对。
话虽如此,但叱南军伙同常继军一起围困了陛下与满朝文武所在的府邸,这是事实。
不过,陛下亲政之初不想太过严苛, 所以算叱南军功过相抵, 不做处置。
至于常继军, 虽然最后没打起来, 但明知故犯、悬崖未勒马,附逆谋反罪成。
常继军统领卫尉、中尉、校尉……凡有秩级的将领,均革职下狱、判处斩或流放。普通士兵毕竟是听从军令行事, 仍是看在陛下亲政之初有意宽仁的份上,不做刑罚,但统一罚没军饷三月。
常继军至此群龙无首, 卫樾下旨, 将常继军交由原叱南军校尉袁昭统领,袁昭擢升为卫尉。
而诸侯王领兵进入国都, 虽形同谋反,但事出有因、实乃特例,有陛下事先首肯, 自然不必追究,只是瓜田李下,几位诸侯王的兵力即日退出雁安,返回各封地,不得有停歇。
诸侯王自然是继续留在雁安,等待参加完百年国祚大典后返程。
再说庄王及其朝中势力。
庄王谋反,已身死,褫夺诸侯王封号,查抄其在雁安的府邸,收回其封地庄国,改回原郡县称谓,回归朝廷直接管辖。
庄王府邸中人、手下未收编朝廷的侍卫,均暂且扣押查办。若只是寻常仆从,不问罪。若能说出庄王更多罪行、罪证,可酌情将功补过。
朝廷中,内朝直属庄王,内朝官员均革职查办,若有罪依罪论处,若无罪、只是从前攀附庄王,则暂且冷置、看往后情形决定是否再起用。
其实对于内朝官员,卫樾是想直接全杀了了事,反正不论出于什么缘由,都是攀附了庄王的人,其心不正,即便此前没做过有罪之事,也难免成遗患。
但听到陛下有意如此处置,反倒是外朝官员先吓了一跳,连忙请旨说没到那个地步,依罪论处、无罪者革职暂不起用也就差不多了……倒颇有些唇寒齿亡,生怕陛下当真行事如此不留情面的意思。
温催玉也觉得,和处置叱南军、常继军一样,卫樾刚亲政,凡事太严苛,未免过犹不及。何况有的官员的确罪不至死,一刀全砍下去倒是干脆利落了,但显得残暴无理。
卫樾懒得听取旁人意见,但温催玉的话,他自然是不会反着来的。
不过,其他官员有没有罪,还有待查证,但三公之中的太尉此前向庄王通风报信,附逆死罪板上钉钉了。
太尉一职空缺了出来。
“正好,温太傅接任吧。”卫樾愉快道。
温催玉眨了眨眼。
丞相小心翼翼:“温太傅德才兼备,自然是好。不过,太尉一职乃掌管军事,温太傅以前读的都是圣贤书……”
卫樾不悦了:“那李丞相给朕数数,前面有几任太尉是熟读兵法的?”
丞相连忙告罪。
“上任了再学就是,温太傅惊才绝艳,还怕上不了手?”御史大夫附和道,“横竖如今大燕四海升平,又不需要打仗,文武百官都有的是时间锻炼提升。如今朝中,也没旁人堪当三公之一了,陛下圣明,恭喜温太傅、太尉大人。”
温催玉客气回礼。
卫樾:“可不是吗。如今朕方亲政,诸事都更需朝臣大力辅佐,偏朕从前熟识的唯有温太傅一人,只好更倚仗他一些。老师,朝中文武百官,你看着挑吧,觉得好用的就调遣到你手下来,学生全仰赖老师了。李丞相作为百官之首,要做好表率,带领诸卿配合温太傅,替朕分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