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穆之叹了口气:“有件事你可能不知道,毛将军的这四万宿卫兵马,本来是要调往荆州战场的,襄阳被围,桓冲坐拥十万大军,却是不敢救援,反倒是向朝廷求援,要求调毛安之的宿卫兵去救。这些塘报,我也是最近才看到的。若不是彭超俱难突袭淮北,只怕毛将军就得率军去襄阳了。”
刘裕点了点头:“我听说毛家一向是在荆湘一带成军的,当年大权臣庾翼,也就是桓温之前的荆州刺史,一心想要北伐,以毛宝为大将,驻军南阳,准备进取中原,却是被石赵抢先派出冉闵等五将,以十余万大军围攻,毛宝不能支撑,兵败身亡,从此毛家子弟就离开了荆州,调到中央出任宿卫。”
刘穆之正色道:“不错,荆州那里,向北就是南阳盆地,再向北就是洛阳,是北方胡人国家的中心地带,所以北虏在这里的军队也是最强大的,即使以毛宝之善战,都不免兵败身死,这回苻坚是以慕容垂为大将,二十万大军直扑襄阳,一天时间就攻克了外城,却是几个月下来不破内城,是真的攻不破呢,还是想以此为饵,吃掉援军,顺势直取荆州呢?寄奴,你怎么看?”
刘裕叹了口气:“襄阳守将朱序将军虽是名将,但兵不满万,外城一破,内无粮草,外无援军,如果秦军真的不畏伤亡地强攻,只怕三天都撑不过去。这么说来,秦国是想围城打援了,也难怪桓冲不敢去救。”
说到这里,刘裕点了点头:“所以毛安之宁可去救援淮北,也不愿意去荆州,就是想保存实力。如果他真的能击退彭超,那肯定也会给调去荆州前线,于是他就诈败一场,反正后面有北府兵,不至于让秦军这支偏师真的饮马长江。”
刘穆之微微一笑:“你终于想明白了。当然,这个诈败也得把戏作足。桓家对这里也不放心,所以才会借着视察,劳军的名义,让桓玄过来,就是想监督一下这里的情况的,毛安之诈败之后,部队溃散,却多半是让玄帅收容了去,这样等于大大地增加了北府兵的实力,我想,这就是他跟玄帅,甚至是谢相公私下达成的协议,不至于坏了国事,又免了去荆州送死的差事,毕竟,对上那号称天下无敌的慕容垂,可不是想诈败就能诈得了的。”
刘裕摇了摇头,脸上闪过一丝不屑的神色:“可我还是不能接受这样的做法,军人应该无惧一切,岂能因为敌人太强就这样诈败?失了这种血性骨气,还叫军人吗?宁可站着死,也不能坐着活!”
刘穆之叹了口气:“当年毛宝将军就是站着死了,结果呢?结果就是手里的军权没了,子侄到多年后才慢慢地重新从小军官爬起来,以前镇守的荆州,也成了桓家的地盘。当普通的小兵,小军官是要勇,要热血,要一路砍过去,可是为将为帅,就得思退,思保身之道了。只能说,处的角度和位置不一样啊。”
刘裕点了点头:“也许你说的有道理,不过,毛家这样做,为了给朝廷,给桓家一个交代,所以只能让子侄都在军中作仆役,以示惩罚,算是交代,但一旦有机会,还是会让他们进入作战部队,建功立业吧。”
刘穆之笑道:“这不是明摆着的事嘛,玄帅在让毛将军诈败前,肯定早就达成了协议,接下来的反击战,乃至对秦国的决战,一定会给足毛家机会,至于抓不抓得住,就是看他们的本事了。到了那时候,他们一定是真打,我相信,也会打得很好的。”
“寄奴啊,这回你等于帮了毛家一个大忙,以后毛家兄弟会感激你,如果此战毛家能立功,以后必定能成为一方之镇守,这会是你一生的朋友和可借之力,我刚才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好好把握吧。”
第234章 谢家北伐功利论
刘裕微微一笑,自信地摇了摇头:“我做人没这么功利,结交毛球只是因为看他是条汉子,对国家有用罢了,没想这么多。我连谢家的力都不想借,又怎么会贪图那毛家的权势呢?”
刘穆之摇了摇头,正色道:“寄奴啊,一个人要上升,要进步,要发达,不可能只靠自己的,就象你说没借谢家的力,但如果不是靠了谢家,你又怎么可能摆脱刁家的纠缠呢?又怎么可能在这军中一路发展呢?有贵人相助,至少不要抗拒,再说了,我上次就跟你说过,谢家有自己的立场,跟你不是一路人。”
刘裕的神色微微一变:“你又来了,如果你不想我跟谢家有联系,为什么不阻止我跟妙音的事情?”
刘穆之叹了口气:“我说的是你们不是一路人,以后终将可能理念起了冲突,但是现在的你,必须要借助谢家的力量。如果不成为他们的女婿,他们是不会把你看成自己人的,也不会在你身上投入家族的力量与人脉。所以,你要做的,就是利用好这段时间,让自己变得强大起来,尤其是要掌握军队,得到军心!”
刘裕摇了摇头:“这不可能,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军士,或者说以后最多就是军官,撑死了也就是刘牢之这样的一军之主罢了,管个数万军士还可以,离控制朝政差得远,这也不是我想走的路。”
刘穆之的眼中冷芒一闪:“那你觉得毛家在走什么路?”
刘裕先是一愣,转而笑道:“毛家世代将门,象毛球之父毛穆之,还有毛安之这兄弟两都是领兵大将,做到这样不是挺好的吗。他们也没依附哪个世家吧。”
刘穆之点了点头:“毛家是因为毛宝战死之后,无立足之地,也没有效忠自己的军队,所以才只能回朝掌兵的,有件事你可能不知道,毛穆之曾经带着毛球这帮子侄,在益州,梁州呆过。甚至差点就成了桓温那样控制一方的大藩镇,只是因为他们抵挡不住秦国的攻击,失了蜀中,才只能回朝廷带兵的。”
刘裕对这事倒是不知道,张大了嘴,讶道:“竟然有这事?”
刘穆之的眼中光芒闪闪:“不错,只不过毛家没本事守住蜀地,所以成不了桓氏的荆州,但是如果以后大晋能在决战中打败秦国,那不仅可以北伐中原,也可以西取巴蜀,这地方,只怕就会是毛家的了。”
刘裕半晌无语,久久,才叹了口气:“想不到这大晋的天下,就跟那烙饼热馍一样,给这些世家大族分来分去的,几成私产。”
刘穆之微微一笑:“所以你更是要跟毛家搞好关系,以后如果你在军中步步高升,拥兵数万,那可能也能成为镇守一方的大藩镇,到时候你如果不想入朝为官,也可以割据一方,如果跟毛家,桓家这些藩镇同气连枝,那就有了不看谢家脸色的底气。”
刘裕的脸色一变:“你是要我变成桓家那样的藩镇,成为国家的大患?”
刘穆之的神色平静,淡然道:“你不是想要收复失地,恢复汉家江山吗,要想做到这点,非如此不可!”
刘裕摇了摇头,正色道:“为什么要这样?谢家同样想要北伐,这点和我的愿意并不冲突。”
刘穆之叹道:“上次就跟你说过,谢家要北伐,并非真心,而是要通过北伐来巩固自己的权势,加强自己的地位,谢家,王家这些世家大族的产业,根基都在南方,北伐对他可有什么好处?”
刘裕正色道:“你这话我想了很久,还是不能苟同。无论是谢相公还是玄帅,他们有一颗为国效力的心,把大晋的利益放在家族利益之上,就算收复了北方,他们也能在新占领的土地上得到更多的利益。这回谢家可是放了不少家中的僮仆从军,不就是最好的证明吗?”
刘穆之微微一笑:“谢家只需要能控制朝中权力就行了,并不需要通过新占领和征服北方的土地来达到这一点,这回主动散客从军,是因为秦军的威胁,如果不是秦国主动南下,之前那么多年,谢家干什么去了?”
刘裕给这话噎得无话可反驳,心中的信念也开始略有动摇了。
刘穆之看着刘裕,正色道:“这次其实也是一样,就算能打垮秦国,就算玄帅想要北伐,也一定会有别的世家门阀拖他们后腿的,所以寄奴啊,你以后真的想要北伐建功,绝不能指望世家,甚至要做好他们在后面拖后腿的准备。你所能依靠的,只有自己手下的军队,自己控制的地盘,还有的就是,象毛家这样可以同气连枝,以为援手的藩镇了。”
刘裕摇了摇头:“毛家现在无尺寸之地,说这些是不是太早了点?再说了,世家不想北伐,难道这些藩镇就想了?”
刘穆之哈哈一笑:“这就是文武之间的区别了,也是朝中与外藩的区别了。外面的藩镇,不能染指中央的权力,想要入朝执政,唯一的办法就是建功立业,拥有强大的实力,就象桓温那样。他北伐打到长安,打到黄河,才有了回来废立天子,甚至篡权夺位的底气。所以,不管他们的动机如何,北伐之事,是能让藩镇的武人们扩大实力的举动,他们是会真正地响应。”
“就象这次,秦国还没南下呢,荆州的桓冲都主动地趁苻室宗室内乱,而出兵略地,虽然说引来了秦军的大规模报复,但是其利用一切机会攻城掠地,扩大自己的地盘和实力的动机,却是尽显无疑。”
刘裕皱了皱眉头:“我不是很喜欢桓家,那个桓玄总给我一种不舒服的感觉,你知道我这人很喜欢结交朋友,但是对于这个桓玄,却是没有一点想要结交的意思。”
说到这里,他顿了顿:“就是那个鲜卑人慕容南,我也可以跟他结交,但是桓玄,我想我是不会跟他作为朋友的。”
刘穆之微微一笑:“我也不希望你跟桓家扯上关系,毕竟,这是个想要当皇帝的家族啊。”
第235章 会稽王府笙歌曼
刘裕想到桓玄看王妙音时的那个眼神,心里就是一阵不舒服,不知为何,他总觉得这桓玄多少对王妙音是有点意思,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因为这点,才会这么讨厌这个世家公子。
刘裕想到这里,叹了口气:“桓温虽然是大英雄,但毕竟曾经想过篡位,我以后不学他。大晋对我们家有大恩,我就算北伐建功,也要忠于国家的。”
刘穆之笑道:“现在说这个早了点,寄奴啊,其实你现在更应该担心,你自己的参赛资格是不是能具有了。”
刘裕的脸色一变:“玄帅都让我参加选拔了,还有谁能从中作梗?”
刘穆之收起了笑容,肃然道:“我想,不是所有人都希望北府兵一帆风顺的,这时候的建康城中,可能已经有阴风渐起了!”
建康城中,会稽王府。
丝竹之声,轻歌曼舞,伴随着十余个绝色舞姬富有韵律的摆动,一口吴侬软语,混合着这些舞姬们身上的脂粉与名贵香料,还有那淡淡的琼林酒香,让人浑身的骨头都能酥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