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兰敏摇了摇头:“我们为什么要听你的?燕国现在深陷危机,而魏国如日中天,帮了你要冒巨大的风险,又没什么好处。”
慕容兰叹了口气,走到了贺兰敏的身前,佯装着帮他一起砸钉子,却是把嘴凑到了贺兰敏的耳边,用细如蚊蚋的声音,以汉语说道:“你可别忘了,阿绍是怎么来的。”
贺兰敏的身子猛地一震,转头看着慕容兰,眼中尽是怨意:“你难道想毁约,说出这个秘密?”
慕容兰微微一笑:“我们是姐妹,是朋友,这个秘密,只要我活着,当然不会有第三个人知道,只是,万一我跟邺城共存亡了,也许,那些我管不住的手下,会拿着这个秘密,去向你的大可汗讨些赏钱,也未可知呢。”
贺兰敏咬了咬牙,转身就向着岗楼之下走去:“这是我们最后一次交易,从今以后,我永远也不想见你,事成之后,你不把此事的证据全给我,我一样有办法让拓跋珪回来的!”
慕容兰看着贺兰敏远去的背影,嘴角轻轻地勾了勾,她转过了身,对着站在身边不知所措的丁建,低声道:“丁将军,你的家人,我已经送回草原了,刚才那话不是对你说的,请放心。现在,请下令攻城吧。”
第1852章 魏主座前二将争
两天之后,中山城外,北魏军大营。
拓跋珪头戴羽冠,手持着象征着至高无上的大漠之主威仪的权杖,目光阴冷地盯着跪在自己面前,灰头土脸的两个人,他们的身上,那本来名贵异常的披风和盔甲,这会儿已经是歪歪斜斜,满是尘土,即使是不懂军事的人也知道,这是两个败军之将,如果看着他们脚上那上好的犀皮靴子,会让人惊讶,这二人会是贵不可言的大部落首领,继而会产生疑问,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会让两个如此的贵人,落得这般光景?
拓跋珪的声音中冷酷而不带一丝感情:“拓跋仪,贺兰卢,你们两位,是两大部落的首领,你们的部下,是我们大魏除了拓跋氏本部人马外,最精锐的部队,八万大军,围攻一个邺城,城中守军不满四万,二比一的优势,就算攻城不克,也不至于说一夜之间,八万大军损失过半,就算是四万头猪,让人排着队杀,只怕一天也砍不完吧,朕很想知道,这仗究竟是怎么打的?!”
拓跋仪咬了咬牙,头直接接触到了地面:“罪臣已经把这战的详细经过,写成了塘报上报给陛下,请陛下详察!”
拓跋珪突然厉声道:“塘报塘报,要是只看这个塘报,还要你们来这里做什么?朕现在就是要你们两个,当着所有头人,大人们的面,把这一战是怎么打的,说得清楚明白!”
拓跋仪咬了咬牙,几乎与贺兰卢同时抬起了头,两人的目光撞在一起,同时燃起了愤怒的火花,异口同声地指向了对方,说道:“都是他!”
拓跋珪冷笑道:“很好,朕现在看到了两分完全不同的塘报,所以现在朕要你们自己对质,把事情给说清楚!”
拓跋仪沉声道:“这次邺城战败,完全就是因为贺兰部抢功在先,他们仗着先到邺城,不服从大王的调令,不按军令把攻取邺城的任务移交给我部,反而率先攻打邺城,我三番五次地向贺兰卢强调了陛下的旨意,可他就是不听啊。”
贺兰卢大声道:“陛下,属下出发前,您下的令是河北各州郡,大家凭本事自取,先到者可以攻城,后到者只能配合他部,我们早拓跋仪半天到达邺城,按您的旨意,邺城应该是我部攻取才对。为何凭他拓跋仪的一句话,就要我走?这天底下没有这个道理!”
拓跋珪勾了勾嘴角:“让拓跋仪攻打邺城是我后来下的命令,来不及通知各部,由他持我的金箭来约束各部,难道他没有给你出示这个金箭吗?”
贺兰卢咬了咬牙:“他是出示了,但是此事如果没有陛下的亲自正式旨意,如何能服我贺兰部人心?金箭只能用来调兵,可不能强行地制止各部按您之前的旨意攻城,这是草原的规矩,即使是大汗,也不能违背。”
拓跋珪的脸上闪过一丝不悦:“就算你不肯撤,那后来你们开会协商之后,两军各自攻城,又能出什么问题?你们有八万人马,南北夹击一起动手,就算攻城不克,也不至于说是损失过半吧。”
拓跋仪抢道:“我军本来没有攻城器械,计划是休整两天,做齐攻具之后再攻城,可是贺兰部却是为了抢功,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强行攻城,不仅自己损失惨重,还逼得我们也只能跟着一起进攻,结果只是白白损失了数千将士的性命,邺城却是纹丝不动。”
拓跋珪冷冷地说道:“拓跋仪,这就是你的不是了,既然你们阵前商议,决定了共取邺城,就算不配合,也别相互拆台,你攻你的,他攻他的,城中敌军总会因此分兵,怎么能叫没有合力呢?你没有准备好,就好好去准备,而不应该损失士卒的性命,去跟人赌气。”
拓跋仪咬了咬牙:“最可恶的就在这里,贺兰部攻城根本没有真打,只是虚张声势,不仅如此,还让士卒们唱歌,说什么只有贺兰部才是真正的草原男儿,我部只会缩在后面看戏,陛下,你说,这些话谁听了能忍?弟兄们是实在气不过才出战的,才会损失惨重。”
拓跋珪看向了贺兰卢:“有这事吗?”
贺兰卢咬了咬牙:“我没有下过这样的令,也许,也许这是城中燕军的诡计。”
拓跋仪大声道:“不,明明是你的前部司马丁建指挥部下们统一唱的,哪是什么燕军的诡计?还有,当夜我军损失惨重,正在士气低落,休整安抚之时,你们却连夜逃跑了,难道,这也是燕军的诡计吗?”
贺兰卢冷笑道:“那是因为丁建,就是个奸贼,他说你的营地里起火,是因为你要烧营撤退了,所以我信了他的话,主动撤军,过了不久你的部队也跟了上来,可是这个丁建,却是带着部下投降了燕军,还引导燕军追击我们,黑夜之中,不分敌我,我们两军互相残杀,而燕贼则在外面放箭,一夜之间,我们的四万勇士,就这样永远地失去了。若不是你营中起火,我又怎么会中了丁建的离间之计呢?!”
拓跋仪气得满脸通红:“丁建是你的前部司马,是跟随你多年的部下,你没识破他的奸细身份,还信了他的话,不检讨自己,还要反过来怪我?”
贺兰卢咬着嘴唇:“你连大营都看不好,夜里起火炸营,这也怪得了丁建?我的部队撤离是有序地撤退,作好了断后的准备,可你追上来时,是一窝乱蜂,杂乱无章,还冲乱了我们的阵形,这才会给燕军所趁,不怪你怪谁?”
拓跋珪突然一声炸雷也似的暴吼:“够了,还不嫌丢人吗?两大主将,全无配合,跟小孩子一样斗气,如此惨败,还不深刻反省自己,仍然要把过错推到他人身上,如果我大魏各部各军,都跟你们一样,只怕我这四十万健儿,全都要埋骨于河北,再也回不到草原了!”
第1853章 三大谋士意见左
帐内的所有人,全都脸色大变,跪倒在地,而贺兰卢和拓跋仪二人,更是五体投地,谁都知道拓跋珪的凶狠残忍,更是知道他雷霆之怒下,在这个世上没有谁是不敢杀,不能杀的。
拓跋珪双眼血红,瞪着贺兰卢,厉声道:“我的好舅舅,你别以为你们贺兰部做的那些事情,我不知道,以前因为大业未成,需要安抚人心,对你我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是这次,若是因为你们的那些个小心思,坏了我们大魏夺取天下的整个大业,那我绝不容你!现在,回去收拾你的残兵败将,去攻打信都,若是三天之内你攻不下信都,哼!”
贺兰卢咬了咬牙:“陛下,信都有燕国名将慕容凤镇守,城中屯有重兵,之前常山王拓跋遵久攻不克,只凭我们部落现在的实力,恐怕…………”
拓跋珪沉声道:“朕的命令,如脱弦之箭,一旦发出,再无更改,给你一个将功赎罪的机会,你若是没有这个能力,朕自有计较,去吧,这回没人跟你抢功了!”
贺兰卢暗叹了口气,起身行礼而退,拓跋珪的目光落到了拓跋仪的身上,沉声道:“不要以为你是朕的宗族,就可以逃过处罚,这次的失败,你和贺兰卢都难辞其咎,现在,带着你的兵马,回邺城,朕不指望你攻下邺城,但是,绝不允许慕容德出城援救中山,或者是信都,若是有一个邺城的鲜卑人出现在这两处,那你这部落大人的位置,朕看就应该换人了。”
拓跋仪站起身,双手一摊:“属下的兵马,这次损失太惨重,贺兰部折损不过一万余人,而属下的近三万精锐战士,都损失殆尽了,只怕无法完成陛下的命令,还请陛下增兵相助。”
拓跋珪冷冷地说道:“朕这里的第一个战士,都要用于攻略河北各州郡,尤其是信都和中山二地,分兵就难以围困,你可以去想想别的办法,比如象贺兰部一样,能征发这河北之地的汉人,充实你的军队,也可以让你留守漠南的部众,再多送些奴隶过来,你自己闯的祸,自己解决,如果你没有能力解决,那就回朕的部落,做个普通的将士,你的部落,朕会找能完成这件事的人去掌管。”
拓跋仪哪还敢再讨价还价,连忙行礼道:“属下一定完成陛下的任务,断不会让一个燕兵来坏陛下的大业!”
随着拓跋仪也掀帐而出,帐内陷入了死一样的寂静,拓跋珪勾了勾嘴角,看着垂手站在一边,一言不发的张衮和崔宏二人,又看了看安同,沉声道:“所有人都退下,安大人,张先生和崔先生留下。”
当帐内只剩下这几个人后,拓跋珪长叹一声:“这一场败仗来得太及时了,自参合陂以来,我们胜得太多了,无论是兵是将,都非常地骄狂,以为灭燕只是举手之劳,只有这样的败仗,才能让他们清醒一点。张先生,你说得不错,燕国还是有很强的实力,灭燕非一日之功。”
张衮淡然道:“陛下一直想一战灭燕,可是臣和崔侍郎的意见一致,那就是河北非一战可取之地,这次我们出兵河北,扫荡燕国的各州各郡,燕国的生产,给我们完全摧毁,而他们的民众百姓,除非逃入这几个大城外,多数归顺我大魏,以臣愚见,现在不如见好就收,带着缴获的粮草辎重,掳掠来的奴隶们,回到并州或者是漠南,方为上策。”
拓跋珪的脸上闪过一丝不悦之色:“我们这回可是动员了草原上有史以来最强的力量,四十余万大军,举族南下,只是为了掳掠这几十万的百姓?”
崔宏摇了摇头:“不,更重要的是,摧毁了燕国的战争潜力,燕国虽然是鲜卑铁骑取天下,但他们久在中原,已经跟汉人的区别不大了,粮食,人力,才是他们立国的根本,现在是秋收季节,我们的出兵,让燕国今年颗粒无收,而为了养活逃进城的上百万汉人,又要消耗他们大量的存粮,所以,现在我们出兵的目的已经达到,现在撤回,是最好的选择。”
张衮跟着说道:“是啊,而且我军步骑四十余万,消耗也是巨大,在草原或者并州时,还能靠着后面跟着的部落的牛羊来维持后勤军需,可是现在我们深入河北,部落都在草原上,已经无法再给我们支持,燕军这次早有准备,早早地把各地州郡的府库存粮都收进了三大都城,我军虽然攻取不少地方,但没有得到什么粮草,现在消耗日益增大,只怕再打下去,我们的粮食供应,会先出现问题。”
拓跋珪看向了安同:“安大人,你也是这样的看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