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3章 无忌宿夜写檄文
京口,东美村,何无忌宅。
何无忌站在堂屋前,不停地来回踱着步,自从司马元显倒霉之后,他就从如此建康城的官邸之中搬回了京口东美村的故居,还是当年穷困未发家时的样子,布衣,土墙,暗灯,透风的窗户,任谁看到一个昔日的将军家变成这样,都会摇头叹息。
这座宅子,还是当年刘牢之刚刚从淮北南下,落户京口时的旧居,只有三间房,除了东面柴房之外,西边那间小厢房,现在何无忌的老婆正带着女儿睡下,而这间堂屋,则是宽敞得多,一道屏风之后,是何无忌老母,也是刘牢之的姐姐刘太婆的卧床,老人患病多年,何无忌每天都要在老母床前守到老人入睡,才会回自己的屋里。
只是今天,是个特殊的日子,檄文必须在天明之前写好,何无忌在守到老母入睡之后,回到了前屋,奋笔疾书起来。
那盏微弱的油灯,一直亮着,映着何无忌那张表情不停变换的脸,他内心的各种壮怀激烈,各种悲愤莫名,都会化成他那切齿瞋目,握拳挥舞的动作和表情,每想到什么,就会马上扑到书案之前,把想到的话写下,然后口中念念有词地说上几句,直到满意,才会渐渐地露出笑容。
当何无忌写下最后的几句话,跟着念道:“授檄之日,神驰贼廷!”他突然仰天长笑,掷笔于地,脸上泪水横流,忘情道,“桓玄,你的死期到啦!”
一声惊呼在他的身后响起:“儿啊,你不要命了吗?”
何无忌心中一惊,连忙转过了身,看着身后,只见屏风之上,满头白发的老母,正睁圆了眼睛,看着自己,他连忙转身跪倒在地,说道:“孩儿一时忘情,惊扰了母亲大人,请母亲大人恕罪!”
刘太婆连忙从屏风上跳下,上前一把捂住了何无忌的嘴,低声道:“儿啊,话可不敢乱说啊,你舅舅是怎么死的?!刚才你的那些话,要是给人听到,只怕我们一家四口,都要没命啦!”
何无忌紧紧地咬着牙关,双拳紧握,骨节给他捏得噼啪作响,他流着泪,低声道:“娘,孩儿这回就是要为舅舅全家报仇雪恨,桓玄不仅是我们何家,刘家的家仇,更是国贼,孩儿从小蒙受大晋国恩,也受您的教诲,要做个忠义之人,保家卫国,现在孩儿身负国仇家恨,一日不敢或忘,又怎么能看着仇人这样逍遥下去,窃国虐民呢?孩儿已经决定,明天将和北府军诸义士一起,起兵反桓,明天我会让小桃带着您去江北,有人会接应你们,万一孩儿起事不成,他们也会带你去南燕,投奔阿寿的。”
刘太婆松开了手,坐回到何无忌的对面,她一动不动地盯着何无忌,眼中尽是泪水,不停地点着头:“好,好,好男儿,有血性,知恩义,报血仇,不愧是我的儿子,不愧是老刘家的外甥!你舅舅没白教你这么多年。之前你弃官回家,杜门谢客,不问世事,我虽然不说,但真不希望你变成一个懦弱保命的可怜虫,但我知道,你有大志,总有一天,会找机会报仇的!果然,你终于动起来了,不用送娘去江北,这一次,你若是成,娘跟着你用桓氏的人头祭奠你舅舅一家,若是不成,娘就会跟你一起走,见你舅舅于泉下,他是会为你而骄傲的!”
何无忌咬了咬牙:“娘,我都安排好了,如果我事成,你还可以回来!”
刘太婆厉声道:“不行,你这回跟着大家一起起事除贼,怎么可能人人把家人都外送?做这种大事,要是都事先安排家人走,那必然走漏风声!这种事要做就不要想着回头,全家人的命,全部押上,无论是成是败,都不会有遗憾,娘不会怨你,明白吗!”
何无忌站起了身,正色道:“孩儿谨遵娘的教诲,这回不留后路,一往无前!誓除桓玄,不死不休!”
刘太婆满意地点了点头,看着何无忌那案上写满了字的纸,说道:“娘看你刚才一直在这里念叨个不停,这个究竟是什么啊?是出师前的誓师文吗,还是向上天祈祷的咒语?!”
何无忌笑道:“这是孩儿写的檄文,就是出征誓师时,读给全体将士,并且发往天下各州郡,要求一起起来讨伐桓玄的战斗宣言。正好娘您醒了,孩儿给您念上一遍。您也给孩儿把把关!”
刘太婆笑道:“好,你读一遍,娘听着,有听不懂的或者是觉得不合适的,直接就问你。”
何无忌用力地点了点头,拿起了檄文,读道:“夫治乱相因,理不常泰,狡焉肆虐,或值圣明。自我大晋,阳九屡构,隆安以来,难结皇室,忠臣碎于虎口,贞良弊于豺狼。逆臣桓玄,陵虐人鬼,阻兵荆郢,肆暴都邑。天未亡难,凶力繁兴,逾年之间,遂倾皇祚。主上播越,流幸非所,神器沉沦,七庙毁坠。”
说到这里,何无忌长叹一声,黯然道:“娘,这一段说的是大晋不幸,被桓玄篡权夺国的事,您应该能听明白吧。”
刘太婆点了点头:“你继续读,我这段听得清楚,写的很好。对了,原来的大晋皇帝你说是流幸非所,没有给桓玄害死吗?”
何无忌摇了摇头:“没有,他前两天禅让宴上刚刚降陛下为安阳王,现在仍然是软禁在京城之中,我们这回起兵,就是要打着让陛下复位的旗号,讨伐桓玄呢。”
刘太婆微微一笑,摆了摆手,示意何无忌念下去。
何无忌朗声道:“夏后之罹浞、殪,有汉之遭莽、卓,方之于玄,未足为喻。自玄篡逆,于今历年,亢旱弥时,民无生气。加以士庶疲于转输,文武困于造筑,父子乖离,室家分散,岂唯《大东》有抒轴之悲,《摽梅》有倾筐之暨而已哉。仰观天文,俯察人事,此而能久,孰有可亡?凡在有心,谁不扼腕?”
第2114章 英雄老母不妨儿
刘太婆讶道:“不对啊,你说桓玄是王莽,董卓这些逆贼,没有问题,可他才篡位几天啊,哪来的历年呢?”
何无忌笑道:“从他起兵篡夺荆州,杀害殷仲堪和杨佺期,就算篡逆啦!”
刘太婆笑了起来:“这样也不错,反正这个恶贼自从占了荆州以来,就没让我们过上好日子,继续写,把他写得越坏越好,我这老太婆听了解气啊!”
何无忌点了点头,继续说道:“裕等所以叩心泣血,不遑启处者也。是故夕寐宵兴,援奖忠烈,潜构崎岖,险过履虎。”
刘太婆突然说道:“什么?你说裕等?这回你们起事的带头者,是刘裕?”
何无忌正色道:“正是,我等北府军旧将,之前就秘密结了一个京八党,共推刘裕为党首,盟主,带我们一起起事反桓玄的,事成之后,也会由我们这个京八党,就是京口丘八的武夫组织,来控制朝政,掌握权力!”
刘太婆哈哈一笑,激动地点头道:“好,太好了,如果是寄奴为首领,那大事一定能成功,你快说说,还有哪些人参与?!”
何无忌一口气地说道:“辅国将军刘毅、广武将军何无忌、镇北主簿孟昶、兖州主簿魏咏之、宁远将军刘道规、龙骧将军刘藩、振威将军檀凭之等,忠烈断金,精贯白日,荷戈奋袂,志在毕命。”
刘太婆听得连连点头:“好,好,好啊,都是英雄好汉,都是咱们京口这里响当当的汉子,个个都有大本事,你们这些人凑在一起,一定可以成事。”
何无忌笑道:“娘,还不止是咱京口这里的汉子呢,您听我继续念啊:益州刺史毛璩,万里齐契,扫定荆楚。江州刺史郭昶之,奉迎主上,宫于寻阳。镇北参军王元德等,并率部曲,保据石头。扬武将军诸葛长民,收集义士,已据历阳。征虏将军庾颐之等,潜相连结,以为内应。”
刘太婆又惊又喜:“真的有这么多人,什么益州刺史,江州刺史都起兵了?石头城也拿下来了?”
何无忌笑着摆了摆手:“娘,这檄文嘛,有檄文的规矩,七分真,三分假,起事之初,不会有多少人冒着杀头灭族的危险跟随的,所以越是这样,越得让天下人知道,有很多人是跟我们一起起兵的。益州的毛刺史,一向是大晋忠臣,在桓玄从荆州起兵时就反对他,如果我们起兵,他一定会响应,绝不是吹牛,而且,毛家兄弟跟寄奴是过命的交情,有寄奴领头,他们必然跟随。”
“至于江州刺史郭昶之,我说实话,他不是我们的人,但这样说,真真假假,让人会半信半疑,王元德,王仲德兄弟,还有诸葛长民在历阳的那两路,现在都已经去准备发动了,成败不可知,但这里会把他们给写上。至于那征瞄将军庾颐之,他以前是殷仲堪的部下,这回跟着桓玄入京,掌握一万兵马,守卫豫章,他的堂弟庾仄,前一阵刚刚在襄阳起兵反桓,新任的荆州刺史桓石康正率兵镇压他呢,桓玄对他已经起了疑心,我们檄文这样写,把庾颐之说成是自己人,没准他会直接因为受桓玄的猜忌,不战而倒向我们呢。”
刘太婆笑道:“这真真假假的,我都听得头晕了。不过这么一说,天下反桓的人还真不少啊,老实说,一开始我虽然说大事可成,但就我们京口这些要,要挑战桓玄几十万大军,我真是没多少底。你舅舅何等英雄,常年带着数万北府大军,横扫天下,对抗桓玄,连渡口都没走到就部下散光,自己上吊。但现在你们真的能找来这么多帮手,那就有希望了啊。”
何无忌笑道:“桓玄掌权以来,闹得天怒人怨,所有人都对他失望透顶,也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才有机会起兵反他呢。娘,你继续听我念部:同力协规,所在蜂起,即日斩伪徐州刺史安城王修、青州刺史弘首。义众既集,文武争先,咸谓不有一统,则事无以辑。裕辞不获已,遂总军要。庶上凭祖宗之灵,下罄义夫之力,剪馘逋逆,荡清京辇。”
刘太婆讶道:“你说的,是那个抚军将军,安城王桓修,还有江北大营的青州刺史桓弘吗?你们把他们杀掉了?!”
何无忌自信满满地说道:“现在还没有,但我们明天一早起兵,杀的就是他们。只有杀了他们,这个檄文才有机会发得出去。如果我们失败了,没杀成,那这个檄文永远也不会流传于世了。”
刘太婆点了点头:“是这么个理。听得我这个激动啊,好,你继续。”
何无忌朗声念出了最后一段:“公候诸君,或世树忠贞,或身荷爵宠,而并俯眉猾竖,自效莫由,顾瞻周道,宁不吊乎!今日之举,良其会也。裕以虚薄,才非古人,势接于已践之机,受任于既颓之运。丹诚未宣,感慨愤跃,望霄汉以永怀,眄山川以增厉。授檄之日,神驰贼廷。”
刘太婆长舒了一口气:“好,写得太好了,我老太婆不识字,但听你念得,也是激动不已,恨不得现在就拿把菜刀跟着你们去杀贼反桓!只可惜我身为一介女流,又这把年纪了,没有办法跟着你们杀贼报仇。只能在家里为你们祈福了。无忌啊,你放心地去战斗,不要以我们家人为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