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第九书屋 > 时空穿越 > 东晋北府一丘八 > 东晋北府一丘八 第621节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翻下页

设置X

东晋北府一丘八 第621节(1 / 2)

刘道规的眉头一皱:“世子是去找以前殷仲堪和杨佺期的旧部?你以前跟他们熟悉吗?”

司马荣期微微一笑:“殷仲堪的家将庾仄,曾经在宿卫军中服过役,当时我当过他的属下,算是旧识,殷仲堪失败后,庾仄留守襄阳,假意向桓玄投降归顺,当时桓玄也开始猜忌起鲁宗之,没有让鲁太守直接去南阳上任,我说的没错吧,鲁太守。”

鲁宗之的表情的些不自然,点了点头:“是啊,桓玄心胸狭窄,对所有对他构成威胁的将帅都会防着,我是关中出来的,多年来镇守雍州,他怕我成为第二个杨佺期,所以宁可扣着庾仄的家人在江陵为人质,也不愿意把雍州给我,哼,这也是我心寒,最后反正的主要原因。不怕被大家笑话。”

司马德文微微一笑:“这就是桓玄失败的原因,对于多年旧部都要猜忌,我皇兄绝不会如此。世子,你继续往下说。”

司马楚之点了点头,继续说道:“庾仄一直是杨佺期的副将,只是桓玄当时急着要进京夺权,不想再在雍州和殷杨旧部大战,浪费时间,这才让他继续领兵镇守襄阳,桓玄让庾仄交出家人为人质,以为这样可以让庾仄臣服,可是我却略施小计,派手下死士救出了庾仄的家人,结果他果然举起义旗,打响了讨桓的第一枪,虽然最后失败,但也逼得桓玄先后把桓振和鲁太守派回了荆州,削弱了建康一带的军力,为刘镇军他们起事成功,创造了机会。”

司马德文笑着看向了刘毅和何无忌:“二位将军,你们都是京口建义的功臣,对世子这话,是否认可呢?”

刘毅笑道:“不管怎么说,庾将军是起兵反桓的第一人,值得尊敬,只是我们不知道这背后还有世子的功劳。”

司马楚之的脸微微一红:“只可惜庾将军没有料到桓玄的反扑如此之快,而且,他当初投降过一次,已经失了军心,就算反正,也没多少人真心追随,很快就失败了,我也没有办法,一度还想着随他一起去后秦暂避,只是我当时一直处在幕后,没有到前台,不然的话,一旦我露了面,只怕在建康的父王就要受到牵连了。”

司马荣期笑道:“儿啊,能为国捐躯,是光荣的事,当年父王让你去外面闯荡,找机会复我大晋时,就做好这个准备了,你做的很好,没让父王失望。”

何无忌勾了勾嘴角:“后来庾将军兵败,逃亡后秦,而世子你就继续潜伏于山野之间,伺机再起,是不是?只是这荆雍之地,你又能依靠谁起事呢?”

第2369章 三千人马可吞蜀

司马楚之点了点头:“不错,当时随我一起拥护庾将军起事的,还有杨佺期将军的族弟杨承祖,也是雍州著名的猛将,他在雍州时间久,部下众多,一时见势不敌,提前解散了部下,分散到民间,保存了实力,。”

“后来我们听说京口建义,桓玄败逃的消息,就感觉时机来了,桓玄为了自保,也下令各州县募集民间义士成军,我们利用这个机会,重新拉起了三千多人的军队。”

“本来我们是想袭击江陵,擒杀桓玄这个大逆罪人,可没想到,大军来的比我们还快,直接就把桓玄给灭了。不过,现在谯纵反叛,蜀中失陷,我虽不才,愿随父王一起,领这支义勇之师,远征西蜀,为国平叛!”

司马德文哈哈一笑:“好,太好了,有高密王父子这样忠勇为国的宗室,实在是我大晋的幸事。你的这三千人马,现在何在?”

司马楚之正色道:“这三千兵马,正驻扎在江陵城西,枚回洲一带,当年杨将军曾经在他兄长兵败之后,率一些部下逃到那里躲藏了一阵,对那里的情况非常熟悉。”

刘道规笑道:“杨将军是雍州人,按说应该在南阳一带躲藏才是,不过你们却反其道而行之,逃向了江陵附近的枚回洲,这可以说是灯下黑啊。”

司马楚之笑道:“不瞒振武将军,其实当时我们知道雍州是回不去了,在雍州虽然熟人多,但这种兵败之时,难保不出卖主求荣的小人,投奔亲友不可取。所以,躲在枚回洲一带,一方面出桓玄不意,另一方面,实在不行还可以西边逃向益州,至少是有条后路。”

刘毅笑了起来:“真是想的很周到啊。不过,这三千兵马,都是杨承祖的旧部吗?高密王自己没有自己的军队?”

司马荣期的脸色微微一变,说道:“我长年作为宗正跟随陛下,哪有自己的军队呢,总不可能说让陛下把他身边为数不多的宫卫给我吧。楚之奔波数年,终于弄出了这支军队,虽然是杨将军指挥,但也是听命于陛下,是大晋的军队啊,何必要分什么你的我的呢?”

司马德文也说道:“是啊,冠军将军,按大晋的祖制,宗室不得实际领兵,这也是避免西朝八王之乱的悲剧,高密王做到这点,已经非常不容易了,杨将军也是忠义之士,你有什么问题吗?”

刘毅叹了口气:“这乱世之中的军阀,是很难用忠义来衡量的,我们现在并没有任何可以制约杨承祖的办法,既控制不了他的家人,也掌握不了他部下的家属,万一他真的起了异心,如之奈何?”

司马楚之厉声道:“刘冠军,你这话说得有点过分了吗。杨将军可是满门忠烈,为国捐躯,只剩下他这一根独苗了,仍然心向我大晋朝廷。你这样说,不怕寒了将士们的心吗?”

刘毅冷冷地说道:“他的族兄杨佺期,长期割据雍州,和桓玄为盟友,几次起兵上京,逼朝廷就范,后来只是因为和桓玄分赃不均才会火并出手,这谈不上什么忠义吧。如果真的是忠义,那前一阵桓振攻陷江陵时,你们就在枚回洲,为何不来救驾呢?”

司马楚之微微一愣,转而沉声道:“因为桓振是偷袭江陵,动作太快,我们来不及救援,事后杨将军说陛下兄弟在他们手中,要是轻动,只怕会伤及圣驾,我们还是找机会再出手,这才一直等到了现在。我一直就和他们在一起,对此事非常清楚。”

何无忌叹了口气:“世子啊,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杨承祖是忠还是奸,谁也不好说,在这个时候,你没有任何可以制约人家的手段,去他军中,等于把性命交在他手上,如果打下益州,他也起了谯纵的心思,想要自立为王,割据一方怎么办?”

司马荣期冷冷地说道:“我看,是各位北府大将军们,不想让我们司马氏宗室,自己建功立业吧。你们一口一个乱世军阀,不受制约,可是难道你们这些大将们就受到制约了吗?是你们现在在制约陛下,还是陛下能制约你们?”

刘毅和何无忌的脸色一下子就沉了下来,殿上陷入了一阵难言的尴尬。

司马荣期咬了咬牙,对司马德文说道:“大王,杨承祖和他的部下,是我儿子亲自找来的,我相信他的眼光和判断,既然刘冠军和何辅国他们说人心难测,是送羊入虎口,那我这只老羊,和我儿这头小羊,愿意就这样入虎口。国难当头,坐拥天下强兵,却以各种理由坐视国土沦陷,我反正是看不下去了。当年祖逖将军三千门客过大江,收复中原河山,我司马荣期不才,也愿率三千义士西入巴蜀,九死无悔。还请陛下和大王成全。”

司马德文的眉头一皱,正要开口,突然,司马德宗发出了一阵“咕咕”的叫声,司马德文连忙转过身,蹲到了床前,竖起耳朵,连连点头,等到司马德宗不再发声,转过身子再次入睡时,司马德文正色道:“陛下有旨,高密王忠勇可嘉,理当支持,至于刘冠军和何辅国的担心,也在情况之中,现特命高密王司马荣期为益州,梁州刺史,都督益,梁,宁诸军事,使持节,都督杨承祖所部,汉嘉太守冯迁所部,涪陵太守文处茂所部,巴东太守时延祖所部,合兵五千,西行入蜀,相机行动,可便宜从事。杨承祖为益州司马,其余诸将,暂以本职将本部人马随从,五天之后,会师白帝城。”

司马荣期父子大喜过望,对视一眼,同时高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司马德文看向了刘毅,说道:“西征之事,就这样吧,并不动用江陵这里的军力,也不会调动西征军的一兵一卒,接下来以江陵为饵,引桓振上勾,还是按原计划进行,现在,还有劳冠军将军,安排一支军队,护送陛下摆驾东归,我们要在寻阳,等你们的好消息。”

刘毅微微一笑:“遵旨。”

第2370章 夜会佳人论天下

建康城,简静寺。

刘裕一身农人的打扮,独立在荒院之中,夜风凉凉,吹着他斗笠之下的长发,他那刀削一样,棱角分明的脸上,也泛起了几丝皱纹,一如他正凝视着他那棵院中的大榆树上干枯的树皮,他轻轻地叹了口气:“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王妙音那曼妙的声音从他的背后幽幽传来:“起码,你已经建立了自己的功业,既将大展鸿图,不至于象桓温那样大业未酬身先死。不过,你还得抓紧时间了,一转眼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都老了。”

刘裕转过了身,看着一身宫装打扮,雍荣华贵,典雅端庄的王妙音,摘下了斗笠,他的目光紧紧地盯在王妙音那洒满了蛟白月光,晶莹如玉的粉面之上,微微一笑:“是我老了,而你,永远是这样美丽。”

王妙音微微一笑,嘴角边勾起一个甜甜的酒窝:“什么时候,你也学会花言巧语,哄女人开心了呢?”

刘裕摇了摇头:“这是事实,不是哄你开心。对不起,让你陷于危险之中这么久,下次我再也不会让你冒这样的险了。”

王妙音淡然道:“这是我作为晋朝皇后,作为世家儿女,必须要面对的命运,与裕哥哥你没有关系,当时你自身难保,能建义成功已经是奇迹了,如果不是你,我现在也不会重得自由。不过,我们的时间都不多,也许很快我就又要离开建康,去跟司马德宗会合,以后想要再出来,可就难多了。”

刘裕叹了口气:“这次的西征,情况比我原来预料的要复杂得多,一来桓振的反击,远远超过了我的意料,二来卢循徐道覆这些妖贼,居然可以在海上绕行万里,从海路攻取岭南,这第三,我的老朋友益州的毛氏一族,却是在胜利的时候遭遇了灭门之祸,虽然说消灭了桓玄,但一下子多出了三个强敌,两个大州接连失掉,这不是我想要的结果。”

王妙音平静地看着刘裕:“你是后悔没有亲自领兵出征吗?还是你以为如果你领兵在外,至少两个大州不会全丢?”

刘裕摇了摇头:“不,我不是这个意思,希乐的处置没有什么问题,换了我也不太可能做得更好。桓振才是现在最危险的敌人,广州和益州的沦陷,也是这些敌人看准了我们兵力不足,在荆州还会面临桓家旧部的强烈反扑,一时难以顾及到他们。”

王妙音点了点头:“那么,你想怎么做,自己也出征,或者是给刘毅增加援军,让他在打败桓振之后继续平定益州和广州?”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翻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