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愉立马回过了神,站起身,勉强挤出了一丝笑容:“不好意思啊,刘长史,刚才我想到一些往事,有些走神了,看到江家兄弟这回立下如此大功,我有些惭愧啊。”
刘穆之轻轻地“哦”了一声:“这话从何说起呢?”
王愉的眉头轻轻一挑:“想当年,我也曾经在江州当过刺史,防备着当时割据荆湘,想和王恭一起起兵作乱,进军建康的桓玄。结果因为我的失误,不仅没挡住桓玄,还被他捉住了,甚至给逼迫着一度从贼。就是因为我的失利,才会助长了这个逆贼的野心,让他最后行了篡逆之事,说起来,让国家落得如此的境地,是我的罪过啊。”
刘穆之微微一笑:“胜败乃兵家常事,江州的军力,本就不如荆州,桓玄当时图谋篡逆已久,手下兵精将勇,王将军不必为此介怀,大家都知道,你尽到力了。”
王愉咬了咬牙:“还有我的兄弟王国宝,弄权欺君,引发了大晋的内战,我…………”
刘穆之摇了摇头:“王国宝是王国宝,王将军是王将军,他是奸臣,已经被先帝按国法所诛,而你是忠臣,这点大家都知道,王将军,过去的事不用再提了,我们要向后看,大晋的未来,离不开太原王氏这样的家族呢。”
王愉心中一阵心花怒放,正要开口回放,却看到刘穆之的目光落向了院中,声音也随之钻进了他的耳中:“哟,那不是贵公子王绥嘛,这次他没有从军出征,有点遗憾啊,当然,可能面对以前的岳父,也有点难以出手吧。我大晋以孝治天下,没什么,以后有的是机会,王将军,可千万别再错过了哦。”
第2383章 人群之中觅陶公
王愉的心,顿时从云端跌进了万丈深渊里,整个人也几乎是瞬间石化了,端着酒杯在那里一动不动地站着,手也微微地发着抖,一边的庾悦眉头皱了皱,开口道:“刘长史,王公子他早就和那桓玄之女离婚了,人也一早就送回了江陵,您可能对王将军有什么误会。”
刘穆之微微一笑:“庾内史,这些情况,我怎么会不知道呢。不过桓玄毕竟对王将军有不杀之恩,又曾经跟王将军有儿女亲家,我们人生在世,要讲知恩图报,就象曾经桓玄有恩的卞范之,曹靖之这些人,也要为他的这个政权殉节。还有殷太守,也曾经是桓玄的红人哪,殷公,你说是不是呢?”
坐在靠门位置,早已经在瑟瑟发抖的殷仲文连忙跪了下来,直接拱手讨饶道:“罪臣一时糊涂,助桓为虐,现在幡然醒悟,弃暗投明,还请刘长史明鉴。”
刘穆之笑着摆了摆手:“好了好了,殷太守,你是当今的文坛领袖,天下名士,不管是大晋朝廷还是伪楚政权,当年都要延揽你,重用你,你也没什么选择。贼人一时得势之时,现在所有在座的诸公,都不得不委身事敌,一旦有了机会,那就讨贼反正,这就是我们这些人现在能在这里高歌置酒,而卞范之,曹靖之这些一心跟着桓玄的人,只能悬首大航的原因。所以人生在世,要有一颗忠义之心,要知道大节所在,跟对人,站稳脚跟,如此方可富贵常在,福及子孙。王将军,殷太守,你们说是不是呢?”
王愉和殷仲文早就吓得汗流颊背,这会儿连忙拱手行礼道:“刘长史的教诲,敢不从命!”
刘穆之微微一笑:“我刘穆之出身山野,起于布衣,哪敢指教各位高门贵人呢,只不过是一时有感而发了。大晋复国不易,前面这么多年,各种内乱不断,让天下苍生涂炭,现在内有叛贼割据州郡,桓氏余党也没有彻底消灭,外有秦,魏,燕这三股胡虏势力意图进犯,大业尚未成功,诸公还得努力啊。”
所有的在场宾客齐齐行礼,异口同声道:“刘长史教诲,我等谨记。”
刘穆之微微一笑,转而看向了院中,对着一个不起眼的角落说道:“陶公,既然来了,何不通报一声呢,今天你才应该是大功臣和主角啊。”
所有人的目光,全都不约而同地投向了刘穆之看向的方向,只见一张大桌上,缓缓地站起了一个中等身材的黑瘦汉子,全场的世家子弟,很少有认识陶渊明的,因为他成名在荆楚一带,桓楚朝时也没有什么公开的官职,不少人开始议起来:“这人是谁啊,刘长史对其如此看重?”
“陶公,陶公?这个,好像世家子弟中没有姓陶的吧。”
“我大晋就没有姓陶的世家,开国时的荆州刺史陶侃倒是,只不过…………”
“哎呀,难道,他就是传说中的荆州名士,桃花源记的作者陶潜陶渊明?”
在周围的一片议论声中,陶渊明神色从容,对着刘穆之一拱手:“荆州陶潜,见过刘长史。”
庾悦冷冷地说道:“陶公是荆州名士,虽然大名如雷贯耳,文才传遍天下,但很少有人一睹陶公真颜,不知今天是哪阵风,能把您从荆州吹到这里呢?还是陶公现在也有意出山,为朝廷效力了呢?”
陶渊明微微一笑:“庾内史,您这回没有到武陵任上,不然的话,陶某一定引您去游一游那桃源风光。”
庾悦的脸微微一红,文人说话都是软刀子杀人,陶渊明这分明是嘲笑自己不敢到前线,甚至连自己本职这个武陵内史的任也不敢上任呢,他勾了勾嘴角,正待反驳,却听到陶渊明继续说道:“这回陶某前来建康,是为了公干,携带了一样重要的东西,前来上呈刘镇军和刘长史,天色已晚,无法去京口,不过听说今天刘长史大宴,想着刘镇军应该也会在此,正好喜上加喜,带来一物,传示各位建康城中的大臣们。”
王愉咬了咬牙,他现在仍然是心神不宁,想要找一个发泄的对象,看着陶渊明,沉声道:“陶潜,今天这里是私宴,不谈公事,你如果有公务要上报,现在可以去尚书省,那里有值班的官吏们会接待你。”
刘穆之微微一笑:“王将军,今天虽是私宴,却也是为了我的两位内弟庆功洗尘,在座的各位都是满朝文武,要分清公事私事,也不是太容易的事,陶公从荆州远道而来,想来必是有什么大喜事要向大家公布,何乐而不为呢?”
王愉不敢再多说,诺诺而坐下,刘穆之看向了陶渊明:“陶公,你的大喜之物,可以拿出来了。”
陶渊明点了点头,拿出了身边放着的一个锦盒,站到了大院的中央,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一动不动地盯着,有些人还在悄悄地议论着:“这里放的能是什么呢,你们说?”
“想必,是荆州的户籍地契吧,表明了荆州的臣服。”
“不会吧,全荆州的这些东西,只怕是装不下,我看,也许是那桓玄篡逆的玉玺呢?”
“你这就不知道了吧,当时桓玄逃离建康时,狼狈地连玉玺都没带走呢,也是王谧大人保管得好,一直守着玉玺,没有再落入贼子之手呢。”
“哼,他当然得保管得好了,当初夺了大晋玉玺给桓玄的就是他,这时候再次转向,做官就得象他这样啊。”
“好了好了,这话少说,谁不知道是刘镇军力保的王谧啊,要不然,他的结局恐怕比起那卞范之也好不到哪里去了。今天刘长史把王愉和殷仲文都讽成那样了,却对王谧提都不提,不就是最好的证明了吗?”
“那你们说,这锦盒里到底是什么呢?”
在众人的议论声中,陶渊明面不改色,打开了手中的盒盖,一股防腐剂的味道,顿时充斥了全场,而桓玄那颗死不瞑目,眼口皆张,保留着死前一瞬间的愤怒与恐惧表情的脑袋,映入了所有人的眼帘。
第2384章 斯文扫地士子怒
碗盘打碎的声音,桌榻倾倒的声音,混合着一些女人的尖叫声和男人的呕吐声,响彻了四周,而呕吐物混合着酒的味道,中人欲呕,让更多的人也加入了呕吐的行列,几乎有三分之一的宾客,就这样当众吐得满地满身都是,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斯文扫地。
殷仲文也加入了呕吐大军,从没有真正见过血,见过杀人的这些个文人墨客们,现在个个狼狈不堪,他一边擦着嘴角边的口涎,一边指着陶渊明骂道:“陶潜,你,你什么意思,喜宴之上,你,你拿这等,这等东西来,想干嘛?!”
陶渊明淡然一笑:“看来建康城中的诸位,对旧主还是念及旧情啊,一看到他的首级,就这样方寸大乱。陶某原以为,大家应该高兴才是。”
殷仲文马上意识到了什么,脸色大变,而安坐在原位之上,神色不改的庾悦,毕竟也是见识过不少杀戮血腥了,这会儿冷冷地说道:“陶潜,你说的来建康公干的要务,难道就是带来这大逆贼人的首级吗?”
陶渊明微微一笑:“这是我来此的第一个任务,至于第二个嘛,刘长史应该更清楚。”
刘穆之点了点头:“第二个任务,就是向大家公告,三天之后,陛下和琅玡王殿下就会回京,要诸位官员做好迎驾的准备。王妃娘娘,恭喜你,你终于要和你的夫君团聚了。”
褚灵媛身为一介女流,也曾经历过兵荒马乱,尸横遍地的情况,在刚才上百名贵族男子都呕吐不止的情况下,却仍然是神色如常,甚至有一副大仇得报的爽悦表情,听到这话,更是喜形于色,站起身,对着陶渊明行了个礼:“多谢陶先生,不仅传示贼首,还传来了这个喜讯,今天的晚宴,我终身难忘。”
陶渊明正色回了个礼:“王妃娘娘独守宗庙,面对贼徒刀刃亦无惧色,胆气胜过无数男儿,陶某佩服之至。我大晋有褚王妃和王皇后这样的巾帼英雄,复兴又岂是难事?”
褚灵媛微微一笑:“这回王皇后总摄后宫,不便出行,我来之前曾千万叮咛,让我要代表她敬刘长史和江氏兄弟,感谢他们救回了我们,现在陛下和大王也得以平安,更是喜上加喜。只是,之前陛下不是说过,要坐镇江陵,指挥平叛的吗?怎么现在就要回京了呢?”
陶渊明微微一笑:“因为荆州的战事,基本上大局已定,桓振无兵无粮,旦夕可破,而西蜀的叛乱和岭南天师道的割据,也非一时间就能平息,朝廷自会召开朝议,讨论剿抚之事,这更需要陛下回京,亲自主持这些大计的商议。而且,自桓玄篡逆以来,陛下离京亦有些时日,外界对此也有些非议,只有圣上归位,天下人心方可安定,整个国家,才能迅速地回到正常的轨道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