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第九书屋 > 时空穿越 > 东晋北府一丘八 > 东晋北府一丘八 第667节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翻下页

设置X

东晋北府一丘八 第667节(1 / 2)

何无忌用力地点了点头:“不留遗憾!”

第2553章 殷公大案坐王谧

建康城,台城,太极殿。

刘裕一身朝服正装,与王谧分列两班文武官员的首位,而刘毅和何无忌则并肩而立,站在他的身后,大殿之上,龙榻上的司马德宗,仍然是跟个不知死活的植物人一样,就这样躺着,而司马德文则是侍立在龙榻的一边,那象征着朝廷权威的玉玺,则是放在司马德文的右手边一张小案之上,今天这是难得的北府三巨齐至的大朝议,很多事情,会现场拟诏并盖玺。

司马德文目光扫过全殿,自从王妙音交出玉玺后,那个可以掌玺盖印,手握大权的人,就变成了这位琅玡王殿下,他的目光最后落到了刘裕身后的何无忌身上,微微一笑:“何刺史,这回朝廷晋升你为镇南将军,领江州刺史,都督江,湘二州诸军事,加督江夏郡军事,可以说,把西边的重任委托给了你,你要不辜负朝廷的厚望,为国再立新功啊。”

何无忌站出了列,行了个礼:“无忌身受国家大恩,无以为报,只有尽心竭力,为国尽忠。”

司马德文点了点头,说道:“众位大臣,将军,还有何要事需要上奏呢?”

何无忌大声道:“陛下,臣有本启奏,东阳太守殷仲文,本系桓楚余党,曾为大逆贼子桓玄篡位之事,出力极多,本应斩之以徇,只因其曾戴罪立功,救出王皇后,这才由陛下开恩,特加赦免,还让其担任东阳太守一职。”

司马德文点了点头:“这些是旧事了,何刺史重新提及,有何用意呢?”

何无忌咬了咬牙,沉声道:“此獠受国如此大恩,本应感激涕零,为国效力,以赎前罪,可是他却变本加厉,居然还暗中勾结桓氏余党,为他们通风报信,出卖朝廷的军事机密,以至于前线将士屡屡平叛不利,就在于我军的调动,军情全被敌人所掌握,所以处处被动。”

司马德文的脸色微微一变:“何刺史,此事可有真凭实据?”

何无忌从袖子里拿出了几封书信,高高地在空中扬起:“这些信件,乃是前几天,辅国将军,淮南太守刘怀肃,讨平盘踞胡桃山的桓楚余党桓石绥,司马国璠,陈袭等贼人。桓,陈二贼授首,而司马国璠则侥幸逃脱,在他们的巢穴之中,搜得了这几封书信,都是殷仲文亲笔所写,他的字与行文,当世皆知,诸位如果有对此怀疑者,可以比对。”

文官之中,传来一阵惊叹之声,谢混恨恨地骂道:“怪不得这家伙前天连何刺史的文坛大会都称病不去了,原来,这是心里有鬼啊!”

郗僧施笑道:“何江州,你是不是当时故意要设宴诱他前来,再当众揭穿他的呢?”

何无忌摆了摆手,正色道:“这倒没有,那日设宴之时,我还没收到这些书信,当时还以为他是真的病了,可没想到,他是心中有鬼,在家装病!”

刘毅的声音冷冷地从一边响起:“纠正一下何刺史的说法,这殷仲文不是装病,而是在策划逃跑。司马国璠逃脱之后,迅速地向他报信,所以他才会借着带东阳郡的移民去江北为借口,擅离守地,其实就是想借机逃往江北,只是,他没有接到命令,不能私自过江,所以,他还想要借给刘镇军献上礼乐为借口,想要取得刘镇军的批条,让他能逃过江去,幸亏刘镇军坚持原则,将之斥退,这才断了他逃跑的路子。”

站在左边的孟昶眉头一皱:“难道他不会自己逃跑吗?”

刘毅摇了摇头:“殷仲文是个文人,不通军旅之事,就算是逃命,也是要坐车乘舆的,既骑不得马,也走不动路。所以,他被拒绝之后,就想着找别的办法,请相熟的世家高门为他请命,只可惜,人算不如天算,何刺史一到,他自乱阵脚,而我的部下也早就盯上他了,一直将之监视,不允许他出城!”

司马德文长叹一声:“国家有大恩于此贼,他为何还要这样恩将仇报?!”

何无忌冷笑道:“从这些书信上看,殷仲文不仅不领国家的情,还埋怨朝廷没有给他以前在桓楚时当的宰相,所以心生异志,他还挑唆身为宗室的司马国璠,胡说什么刘镇军和我等北府旧将,是和桓玄一样的贼子,要篡夺大晋江山,不给司马氏宗室亲王机会,这才骗得司马国璠这个蠢货居然会背叛大晋。”

司马德文恨声道:“此贼真是该千刀万剐,孟仆射何在?”

孟昶应声而出,司马德文沉声道:“孟仆射,你主管都官尚书,负责刑狱之事,此案,就由你来审理,如何?”

孟昶看向了何无忌:“还有请何江州把相关的证据移交给我,我会马上拘拿殷仲文,迅速审理此案。”

王谧突然开口道:“陛下,臣以为,殷仲文大逆不道,可能是看之前桓胤,刁雍等桓楚余党被诛杀,而心中不自安,如果此事大加审判,牵连太广,只怕会让人心进一步动荡,殷仲文如果谋反铁证如山,那尽量将之一人诛杀即可正国法,不宜做成大案。”

司马德文轻轻地“哦”了一声,正要开口,一边的刘毅却冷笑道:“王录公(录尚书事),好不容易破获了这个大案,正是好深查到底,挖出更多反贼的好机会,你为何要从中阻止呢?难道说,你跟这殷仲文能有什么关系?”

王谧的脸色一变,厉声道:“刘抚军,我虽然与殷仲文在伪朝时都同殿为官,但那是不得已,更谈不上有什么交情,要说在桓楚政权为官,你我都当过,又何必抓着个殷仲文不放呢?现在大晋刚刚复国,陛下也摆驾回来没多久,需要做的是安定人心,而不是制造大案,牵连太广!”

刘毅冷冷地说道:“王录公,你这么一说倒是提醒我了,当初在伪楚的时候,殷仲文和卞范之好像就多次进言,要桓玄下手除掉我们这些北府旧将,从刘镇军开始,一个不留,当时你好像也没说什么不要牵连太广的事吧。还有,请问当年桓楚篡国时,我大晋的玉玺何在?!”

第2554章 玉玺问责不相让

此言一出,王谧顿时就跟霜打的茄子一样,浑身上下不自觉地哆嗦起来,他本能地看向了御座边上的那块玉玺,却跟站在玉玺后面的司马德文四目相交,只见这位大晋的王爷,嘴角边勾起一丝冷笑,眼神里也多一份深意,似乎是在说:小样,你以为你做的这事,我们兄弟会忘吗?

王谧的额头开始汗如雨下,他连忙跪倒在地,一边解下自己的官帽,一边说道:“臣有罪,臣当时受大逆罪人的威胁,不得已而奉大晋的玉玺献与…………”

刘裕的声音在一边缓缓响起,却透出一丝坚定与沉着:“王录公,玉玺虽然是你最后交给桓玄的,但是从琅玡王手中拿走,转交给你的,却是我刘裕。陛下,大王,如果你们想要治罪,请先治我的罪好了。”

刚才还议论纷纷,充满了嘲讽与兴灾乐祸之语的朝堂,顿时变得鸦雀无声,所有人都知道,要当面骂这王谧的夺玺之罪,不仅可以显示自己的忠诚,也不会有什么不良后果,但是,如果跟刘裕这位手握重兵,大权在手的当朝第一人正面起了冲突,那恐怕王愉,殷仲文的下场,就为时不远矣。

司马德文干咳了一声:“这个,刘镇军,请不要误会,我们都知道,当时此举,是桓玄试探你的行动,如果你不照做,只怕当时就人头落地,至于你的忠诚,早就通过建义复晋,消灭桓楚得到了证明,不会有人说你闲话的。”

刘裕摇了摇头:“臣以为,大王此言有所偏差,我当时确实是受到了桓玄的威胁和胁迫,可是王录公不也是同样的情况吗?不仅是他,当时的满朝文武,哪个不是违心地要向桓玄臣服?敢说一个不字,就是人头落地!在这种情况下,不要质疑别人的忠诚。王录公虽然暂时被迫向大逆贼人低头,但他和殷仲文,卞范之这些铁心为逆贼卖命的乱臣贼子,还是有区别的。我们建康之时,他也是第一批就出城迎接王师的官员,功不可没。”

刘毅冷冷地说道:“这么说来,王录公不仅无过,反而还有功了?镇军让他官居原职,继续当录尚书事,执掌朝政,也是为了奖励他的忠诚?”

刘裕平静地说道:“伪楚新灭,建康城中人心惶惶,还有楚军的很多散兵游勇和奸细暗探留下,当时针对士人与我军将士的暗杀不在少数,以前的天师道妖贼也有不少在这个时期大量混进城中世家里,充任家丁仆役,做那些不可告人的勾当。若不是后面谢停云案发,我们都不知道这些事情。当时最重要的不是什么追究责任,而是安定人心,你我当时,还有何刺史合议,只诛桓氏一族,余者皆可赦免,时过境迁,现在是想翻旧账了吗?”

刘毅勾了勾嘴角:“并非是我想翻旧帐,而是这王录公今天又在这里说话让我很不舒服,你也知道,当时留下了很多伪楚余党,后面也是兴风作浪,而现在大晋并不太平,荆湘与江州那里一直叛乱此起彼伏,以前我们一直不知道原因,现在才发现,是有殷仲文这样的人还在跟反贼逆党们勾结,这回好不容易破获了一起大案,正是应该深入挖掘其同伙的好机会,可是这位王录公怎么说呢?说什么不宜牵连太广,他这是想放虎归山,停止追查逆贼吗?那我不得不怀疑一下他说这话的动机了,镇军,你觉得如何呢?”

刘裕摇了摇头:“我不怀疑王录公的忠诚,自我们建义以来,他在这个位置上尽忠职守,朝堂得以稳定,他居功至伟,而刚才所谓的不牵连太广,我相信也是出于公心,殷仲文毕竟是文坛领袖,门生和崇拜者众多,如果彻底追查,会让人心惶惶,而且,此事还涉及司马国璠这个宗室,这两年来,各地以官身而叛乱从贼的司马氏宗室,也为之不少,大王,我没有说错吧。”

司马德文的脸色微微一变,转而点了点头:“真是家门不幸,值此国难之时,还有些不屑子孙,居然趁机想要叛乱篡权,我们司马氏没有这样的败类,各位将军如果将之擒获,可以就地正法,不必再交宗正府审结。”

刘裕微微一笑:“大王不要误会,这乱世之中,有野心之人想要趁机混水摸鱼,是不分汉人或者胡人,也不分姓司马还是姓刘的,有敢反叛的诛灭就是,但是,如果在这种时候追查太急,尤其是兴大案,起大狱,那可能有些人会给逼反,之所以要大赦天下,不就是为了稳定人心,把这种逼人造反的可能,降到最低吗?要是人心惶惶的话,可能更多人会被反贼说动,与之同流合污啊。”

刘毅咬了咬牙:“那按镇军的意思,就只杀殷仲文一个,不再追查了?”

刘裕点了点头:“殷仲文现在已经要交给孟仆射来审理,而抚军你也可以多费点心,协助讯问,殷仲文这次给逆贼写信之外,还曾经想来我这里进献什么礼乐,这就暴露了他的不臣之心,要问清楚,他的背后是不是有人,然后暗中查访,顺藤摸瓜,而不是把声势弄得太大,不然的话,不仅会逼反不少人,反而会让真正的主谋提前遁走,反而不美。”

刘毅冷笑道:“那么,此事就按你的意思办,我同意,各位大臣,你们是否还有意见呢?”

何无忌笑道:“我也附议。”

满朝官员们一看北府三巨头已经达成共识,哪还敢有人反对,纷纷称是。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翻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