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第九书屋 > 时空穿越 > 东晋北府一丘八 > 东晋北府一丘八 第698节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翻下页

设置X

东晋北府一丘八 第698节(1 / 2)

谢混一下子站了起来:“怎么回事,难道刘裕不肯放权?”

孟昶口干舌躁,直接上前抓起了刘毅所坐的榻前小几上摆放的一杯茶汤,灌了下去,甚至也顾不得那茶汤烫嘴,直到一大杯茶汤进了肚子,他才抹了抹嘴,说道:“皮沈是上午的时候去的刘裕那里,当时刘裕正在和刘穆之,还有一些军吏商议事务,然后皮沈就按我们的意思征求刘裕的意见,这时候刘穆之借口内急要出恭,先行离去,而刘裕也是王顾左右而言他,不正面回答,只问朝中的一些公事,陛下的龙体情况等等,过了一会儿,刘裕也推说有军务要先处理,也离开了。”

谢混恨声道:“这一定是刘穆之借口拉走刘裕商量对策。”

刘毅冷冷地说道:“彦达,你继续说,后面怎么样了。”

孟昶点了点头:“等刘裕回来后,就说,朝中的事务上次朝会时已经说的明确,暂由我来代理,但尚书令一职,牵涉重大,还需要照顾朝中各方,尤其是高门世家的意见,我毕竟不是出身顶尖世家,也没有作为主帅立过大的军功,按现在的规矩,直接当尚书令,只怕难以服众,如果这次在北伐过程中暂代朝政,为前线调兵运粮,立下功劳,到时候再转正,就名正言顺了。”

郗僧施不屑地摸了摸自己的胡子:“他这是借口拖延罢了,彦达,给上当了,真要这次回来,只怕是一路从军立功的那刘胖子自己会当这尚书令,你孟彦达恐怕要在这个尚书左仆射的位置上,呆一辈子了。”

孟昶淡然道:“这朝中首辅之位,倒不是最重要的,最关键的还是扬州刺史一职,我昨天和希乐商量的时候,本以为刘裕没有任何别的选择,只能交给希乐,可没有想到,刘裕后面提及此事时,却说这次北伐,需要江北六郡和吴地的人力物力,前线需要什么,后方就提供什么,如果扬州刺史不从军,那不知前线所需,可能无法按将士的需要征集物资,如果征得过多,会造成民众不必要的负担,要是供应不足,前线将士就会忍饥挨饿,或者是缺乏军械,影响大业。”

谢混没好气地说道:“这些都不过是借口罢了,难不成他自己当这扬州刺史?”

孟昶叹了口气:“不错,他就是这样说的,他把手头原来的徐,兖二州刺史中的兖州刺史完全让给了刘蕃,而自己改领扬,徐二州刺史,让刘穆之当扬州长史,全权负责征兵调粮之事。希乐,我们所有的计划,全都落空了!”

第2683章 利益得失小算盘

郗僧施恨得牙痒痒:“这刘裕也太不给面子了吧,自己北伐还要占着这扬州刺史不放,哪有这样的道理?我这就上书,启奏陛下,让陛下和琅玡王下旨,驳回刘裕自任扬州刺史的奏折,哪怕,哪怕让司马氏宗室里找个人,比如司马休之当这扬州刺史,也不能落到刘裕的手中!”

孟昶冷冷地说道:“惠脱,不要冲动,我们都知道,大晋一向有遥领刺史的说法,再说刘裕先给自己加了车骑将军,然后率军北伐,领扬州刺史一职以便调集扬州的人力,物力,也拿不到什么把柄,现在刘裕大权在手,何无忌也跟他站在一起,硬要与之对抗,只怕会给他安上一个破坏北伐大计的罪名,连现在的官爵也保不住了。”

谢混看着目瞪口呆的郗僧施,眼中冷芒一闪:“这刘裕确实欺人太甚,他若是一意孤行,那我们也只好按那天朝议上开始说的那样,我们世家高门自顾不暇,没有余粮,无法支援他的北府军了。包括江北六郡在我们世家名下的移民庄园,也都不给他一粒米,一个丁。这江北免税三年可是他自己定的规矩,他要北伐是他的事,我们不伺候!”

刘毅的眉头一皱,没有接谢混的话,看向了孟昶:“就这些吗?刘裕有没有作出什么安抚的举动?”

孟昶点了点头:“有的,他给了无忌一部苏武节,以表彰无忌老母在建义时的忠义之举,这一命令是通过王皇后下达的,苏武节也是以司马氏皇家的名义赚予。我想,无忌听到这个消息时,会非常感动的。此外,刘裕的车骑将军府中的王弘,张裕二人,调任无忌的镇南江军府,出任江州地方州郡的太守和长史。”

刘毅冷笑道:“果然又是老一套,先拉拢无忌。哼,这回他北伐,不动无忌的兵,不要无忌的粮,反而给他苏武节,给他得力手下,我要是无忌也不会反对他了。不过,他给我什么了?”

孟昶正色道:“他说会上表请求皇帝,加封你为卫将军,负责总领北伐时的镇守后方之职。”

刘毅的双眼一亮:“什么,卫将军?就是说,这京城的防卫全交给我了?”

孟昶点了点头:“正是,包括京口,建康,还有你原来豫州的防务,现在皆出自你手,可以说,刘裕要了一个名义上的扬州刺史,但在他北伐期间,真正留手后方,控制京城的重任,是交到你刘希乐手中了。”

谢混不满地说道:“名不正则言不顺,这是想用缓兵之计暂时拉拢和安抚希乐罢了,让我们在这个时候不要跟他闹事,等他北伐回来,肯定会收回这个权力的。哼,他这是想挑起我们内部的纷争,用希乐来压制城中的世家高门啊。”

郗僧施恨恨地说道:“希乐,我看既然后方都给了你,连王皇后也随他出征了,不如我们就以皇帝的名义,下一道诏书,让刘裕无论胜负都留在北方,打下南燕就让他当青州刺史,出镇齐鲁,车骑将军府也移镇过去,如果输了,就更有理由让他戴罪立功,久驻彭城,只要刘裕不能回京城,我们有的是办法收拾他。”

孟昶摇了摇头:“哪有这么容易的事,现在徐羡之可是琅玡王参军,等于是刘裕在北伐前早就布好的棋子,有他在,断不会让司马德文这么容易听我们的话。而且,北府军将士的家属都在京口,你不让刘裕回来,就是不让几万大军回来,就不怕将士们直接哗变?”

郗僧施给呛得说不出话来,孟昶看向了刘毅:“希乐,我看寄奴这样的安排,虽然是安抚你,但是也算给了我们一个面子,在他北伐的期间,你可以名正言顺地镇守京城,可以用集中资源,支持北伐的名义,把吴地一带分给京八兄弟们的一些产业,慢慢地过渡到世家大族的手中,这次北伐青州,如果胜利,会有大批的新占田地用来安置功臣,如果失败,也会有很多兄弟战死,或者是战败夺爵,对于吴地世家来说,都会是扩大产业的机会。”

刘毅微微一笑:“而且,我还可以以征兵支援前线的名义,征集和组建新的军队,选精锐和有才力之士加入我的部下,壮大我的实力。平时里没有好的理由扩军,甚至还要因为暂时的太平而解散很多兵马,可这回,有北伐这个大义名份,我可以在一年左右的时间,编练出三到五万的精兵,加上我现在的兵马,足以跟寄奴相对抗了。”

谢混咬了咬牙:“可是,这对我们世家高门有什么好处呢?刘裕不是说了,只有打仗建功,才会给爵位,有了爵位才能占田地,这么一来,他以后手下又是成千上万的人得爵得地,不就是又要回来抢我们的地盘吗?”

孟昶淡然道:“所以刚才你们说的那种不合作的做法,是大错特错,有功不一定是要上场杀敌,在后方能出粮出丁,也是功劳。你们看看那庾悦,这回带着上百家丁部曲,投入到了刘裕的军府之中,为的就是在这次北伐中给自己捞取足够的好处。谢公,郗公,现在时代变了,以前世家高门为所欲为的好日子,一去不复返,刘裕不需要你们的支持也可以完成北伐,如果他胜了,就会让更多参与北伐的人来分你们的利益。我劝你们还是不要在这种事上跟他对抗的好。”

郗僧施恨恨地说道:“难道就这样任他摆布,向他低头不成?”

孟昶摇了摇头:“不用,无非是给他支援点军粮,象征性地给些民夫罢了,就当拿点存粮,给部分庄丁们放三个月的假,这也不会给你们造成多少损失。如果胜了,你们就是有功之臣,会分得包括在青州,江北的更多利益和好处。灭燕之后俘虏的大批敌军精壮男子,就会是你们新的人力。如果打败,那是刘裕的责任,而你们为国出粮出丁,更可以借机要求刘裕赔偿损失,承担责任,就算不能把他赶下台,也可以逼他让出更多的权力,比如,在江北一带让出更多的土地,以补偿你们的损失,怎么看,都是稳赚不赔的好事啊。”

第2684章 希乐高唱对台戏

谢混咬了咬牙:“听起来是不错,但实际上这样一来,刘裕的功劳越来越大,跟着他立功的人也越来越多,我们世家的权力,只会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有功有爵,而变得越来越小。”

孟昶叹了口气:“这是没办法的事,京口建义之后,这天下的规矩就变了,以前大家可以无所作为,守着自己家的庄园产业,等着权力代代袭承,永保富贵,可现在不行了,非功不得爵,无爵不为官,而且这个爵位,除了开国爵外,还得代代降级,如果有违法乱纪之事,也会因罪失爵,世家高门想要再保富贵,那就得去争取自己的功业才行。你不去争去抢,只会渐渐地没落。”

谢混冷笑道:“孟彦达啊孟彦达,你不必这样兴灾乐祸,我们的今天,就是你的明天,难道你就喜欢看你的子孙慢慢地变成穷光蛋,给人夺去权势地位?”

孟昶淡然道:“谢叔源,天下本就应该这样,祖宗的功劳不能永远地让子孙混吃等死,不然才能之士如何出头?你如果想靠着世袭罔替的法规永远占着权力,那就得相应地付出,世家高门为何会败落至此?不就是因为很多人忽视了对子侄的教育,让他们一代代地安逸舒适,不思进取,最后能力不足,先是失去对军队的控制,再是失去对朝局的控制,然后弄出天下大乱,让有本事的人趁机上位吗?也就是我们京八党还算客气,还念及以前一些世家高门对我们的旧恩,没有彻底地换血罢了。甚至,天师道之乱,如果没有北府将士的牺牲与奋战,你们现在能坐在这里清谈论道吗?”

谢混气得浑身发抖,却是无一言可以反驳。

刘毅叹了口气:“好了,这个时候,自己人之间不要吵起来,孟彦达说得不错,这个规矩没错,只是想完全踢开世家高门,一夜之间就更改百年秩序,太急了,也缺乏对于人才的尊重,不管怎么说,现在治国理政,识文断字的文士,还是只能靠世家,用刀子可以打天下,却不能治天下啊。”

郗僧施马上附和道:“还是希乐说得有道理。如果只靠军功得爵,那最后只能是一帮粗野的军汉们横行,靠他们治国,只会大乱。北方的胡人就是这样,靠着那些大字不识的各部军将为官,把天下搞成什么样了?胡作非为,胡说八道,胡言乱语,胡乱…………”

他越说越起劲,孟昶的声音却是冷冷地响起:“惠脱,我劝你也不要自我感觉太良好了,不是说只有军汉才能建功,也不是说只有世家子弟才会识文断字,我,徐羡之,刘穆之都不算是世家子弟出身,难道我们就没有治国之才了?”

郗僧施一下子愣在了当场,谢混冷笑道:“是啊,有你们这些士人跟着军汉们一起混,自然就要慢慢地架空我们世家子弟了,就象刘裕,还用那些失意的儒生搞什么庠序,还要给所有京八兄弟的子侄免费上学,识文断字,只怕再过个十年八年,这些人学成之后,就会让我们世家彻底靠边站了。”

孟昶微微一笑:“我就知道你们最担心的是这个,不过,这次刘裕和刘穆之亲自表示,因为南燕的入侵,北伐的进行,这教化之事,暂且缓行,庠序中的儒生们要做好随军的准备,书写文书,而子侄则回家待命,甚至成丁的人要征发从军,至于何时恢复,要看战事的结果再说了。”

郗僧施长舒了一口气:“这是今天对我们来说唯一的好消息了,其实庄园田产都还好说,反正京八兄弟们往往不事产业,不会经营,最后还是我们代管,但若是他们个个都能识文断字,那就真的可以不要我们了。”

刘毅的眉头一皱:“那刘裕有没有说,这次北伐,随军的吏员用何人?”

孟昶平静地说道:“多是他镇军将军府的佐吏,此外还有各个有将军名号,有资格开府建幕的将军们的属下,然后就是欢迎世家子弟和士人们从军,会经过考核,量才而用。因为这次出征的军队规模不是太大,首发的可能也就五到六万人,因为军吏千人左右足矣,这对现在的寄奴来说,不成问题。”

刘毅点了点头:“不向我们伸手要人就行。庾悦这家伙,也不跟我们商量就主动去投靠,恐怕也会有些世家跟风,叔源,惠脱,这几天你们还得多辛苦一下,在世家间走动走动,告诉他们,这次北伐南燕,风险不小,收益不多,不如下次等我有出兵的机会,一定会重用他们,这次跟着寄奴北伐的,以后再想来我这里,可就别怪我翻脸不认人了。”

孟昶的脸色一变:“希乐,你这样公开地阻止世家子弟去北伐,要是让寄奴知道了…………”

刘毅冷冷地说道:“他这回自己去建功立业,攻灭敌国了,以为给我一个看家护院,官升一级就可以让我全力支持了?哼,我早就说过,除非他把他的位置跟我换一换,不然不要指望我会无条件地支持他。”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翻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