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裕自信地摇了摇头:“不会的,不是说只有战争才有军功爵,也不是说只有军功才能叫爵。如果四夷宾服,天下太平,那就没必要主动对外发动战争,国家虽大,好战必亡,人的天性也不喜欢无节制地杀戮,真到了太平的时候,可以把功爵评定的体系,转为出粮纳绢上,谁种地生产得好,谁当乡吏治理得好,谁就可以得爵!”
第2978章 三分归晋爵亦新
刘穆之微微一愣,转而喃喃道:“以赋税和产出作为评爵条件?这倒是有意思,秦朝的耕战,以耕得爵没听说有多少人,自汉以后,就更少了。但是你这样一来,大家都去种地了,谁人来习武当兵呢?”
刘裕微微一笑:“如果之前靠了战功得了爵位,那按爵可以占有更多的地啊,有了更多的地,就可以靠了自己的仆役或者是雇人来种地,自己只需要练武读书,去当将当官就行了,那些世家高门不就是这样做的吗?在军中可以靠了自己带兵来多算军功,回乡后就不能靠多占地来算耕功吗?”
刘穆之笑着摆了摆手:“你真的太有才了,这也能想得到,我看,现在对世家高门的那个入粟拜爵,也可以以后拿出来了,除了士爵不能买外,民爵可以靠着捐粮纳布来当,那些民爵只怕是世家高门看不上,但是普通百姓还是非常需要的,靠了这个,可以分到更多的地,产出更多的粮食啊。”
刘裕满意地点了点头:“我要的就是这个效果,和平时期,世家高门的优势就又来了,会变着法儿地占地,我们除了需要在爵位上对他们加以限制外,也要给普通百姓通过提升民爵来多占土地,百姓的地多了,那世家的地就少了,这本就是相辅相成的事。不过,我们暂时还是不先讨论这些,还是继续说爵位的事。”
“前面说到了秦朝的灭亡是因为他们自己失信于秦人,没有继续坚持功爵制度,而汉高祖刘邦吸取了这个教训,以丰沛元从加上关中老秦当了自己的核心班底,整个西汉制度,也是继承了秦朝的二十等爵。”
“只不过,西汉的民爵,已经失去了秦朝时的免役特权,即使是八级的公乘,也不能象秦朝的四级爵不更那样,不用服兵役了,而且公乘也会担任戍卒,河渠护卒之类的低级小兵,不是说一定会当吏。西汉时的民爵,授之不喜,夺之不悲,已经没了秦朝时的那种一爵改命的重要,更多的,是作为一个荣誉称号了。”
刘穆之微微一笑:“是的,虽然我的祖先,汉高祖刘邦继承了秦朝的二十级爵制,但那更多地是出于安抚关中老秦人们的需要,显示自己才是继承商鞅之法的人,但西汉是分封宗室诸王的刘家天下,这就注定了跟秦朝那种压制宗室的做法相反。”
“所以,为了保证刘氏诸王和丰沛元从这个功臣集团的利益,就不可能象商鞅那样对民众大方。虽然乡间的百石小吏们仍然主要是由获得民爵的老兵们担任,但想要再进一步,升为县尉以上的官员,可并不容易。就象士爵和民爵之间,是八级和九级的天壤之别,这与之相应的官职,也是百石小吏和六百石级别的县级官员之间的差距。”
刘裕笑道:“但是有民爵在身,可以赎罪,可以有一个基本的自由身,汉制承秦,也是很严苛的,很容易就犯罪,比如交不上税或者是服役误期就是犯罪,为了赎罪,也需要以爵来抵,当然,高官贵族们是需要用钱财来赎罪,包括死罪。可是普通百姓就只能拿爵位来抵了,无罪之人则是良家子,不仅可以从军得爵,更是可以从国家分到田地,有生产的基本工具,换言之,他们是有地可种,有田可耕的,如果服役,还可以免税免役。这样的好事,一般只在关中有,也正是因此,汉室建立了二十万以上的南北军,拱卫京城,征伐天下,也是强大的西汉能外逐匈奴,内平七国的根本原因。”
刘穆之点了点头:“确实,西汉是以关中良家子组成的南北军威震天下,而主要的民爵也是授予关中的良家子,他们服役的同时也让全家免税,全国的主要财政和粮帛也是供应关中,除此之外,西汉还有迁陵制度,让关东的地方豪强每超过一定的家产,就要给强制迁到关中帝陵或者是去北方守边,如此,则关东豪强地主的实力几乎无法积累起来,也保证了近两百年的强汉啊。”
刘裕微微一笑:“迁陵其实就是一种代降,让关东的豪强们无法积累出足以和国家对抗的财富,当然,这是假借了迁陵的名义,可惜汉元帝听信了儒生的话,废除了这个制度,也就几十年,关东的豪强就无法抑制了,这才有了王莽以外戚身份篡汉的事,而新莽建立之后,托古改制,废除了这秦汉以来的二十级爵,重新改用了周朝的五等爵。并一直沿用至今。”
刘穆之笑道:“王莽还没来得及把他的五等爵和分封制扩展到全国,就天下大乱,自己身死国灭,遗臭万年了。可是东汉建立后,也仍然是用了五等爵制,只不过,八级民爵制度还在保留,但已经是成为荣誉虚爵,连免赋役都做不到了。在东汉的时候,很多民爵在身的富人,为了逃避赋役,甚至还要花钱雇佣同乡同爵位之人代自己去服役,而这代输役之事,也自东汉始。”
刘裕叹了口气:“东汉是靠了地主豪强之力来夺取的天下,所以只能对地主豪强多加关照,不仅迁都洛阳,放弃了西汉的南北军,而且度田也进行不下去,只能允许地主豪强们兼并,与之相应的,当官也是靠举荐,不是以前那种靠功得爵,以爵为官,因此整个东汉,皇权不震,朝廷无力,而地主豪强们趁机坐大,爵位的授予,也是形同虚设,基本上民爵成为摆设,士爵则给地主豪强们所垄断,由是富者愈富,贫者愈贫,和我们大晋,倒是有个七八成相象呢。”
刘穆之点了点头:“只可惜东汉皇帝越是让步,地主豪强们就越是得寸进尺,借着汉末的黄巾之乱,地主豪强们消耗掉了国家最后的军力,从此成为他们的天下,百年战乱,三国鼎立,最后归了晋,晋国司马氏以河北大族的身份篡魏而立,可是他们实行的,却是自曹魏以来的九品中正制,以及与之相应的爵位世袭制。”
第2979章 封茅包土开国爵
刘裕的眉头一皱:“我一直没有想明白的也是这点,曹操以刑名之术治天下,推行惟才是举,是故天下士人不服,而经过了东汉近二百年的疯狂发展,原本在秦朝和西汉时期还无法成气候的地主豪强们纷纷坐大,出现了象袁氏这样四世三公的家族,但仍然算不上是世家门阀。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这个爵位之上,以两汉的法令,非爵不得为官为吏,东汉虽然不抑豪强,但并没有允许某一家一姓靠了爵位的世袭而一直担任中央朝廷的职务,袁氏这种情况也仅此一例,可是到了曹魏后,就全变了。”
刘穆之点了点头:“是的,曹操本人虽然出身地主豪强家族,但是也深知地主豪强占地圈人,与国家征税抽丁的基本职能是完全相反的,地主豪强越强则国家越弱,所以曹操把全国户口在战争中实现军户民户的分别管理,而爵位也只授军功之人,对于那些反对他的士族,则无情诛杀,如此一来,虽然加固了皇权,但是与士族地主豪强们离心,在曹操在世时,他们还不敢如何,但到了曹操的末年时,已经在很多地方开始有对抗的倾向,尤其是在篡汉之事上,有荀或这样的多年老臣带头反对,还有杨修这些人也是与他离心离德。”
刘裕笑了起来:“这个杨修不是当年初代黑手党的成员之一吗?好像这个黑手乾坤的建立,就是为了对付曹操这种实权在手的统治者。”
刘穆之微微一笑:“是的,当时是世家初步成形的时候,天下由大乱而到初治,人口损失十分之九以上,急需要恢复元气,这时候需要大量的人才,而因为识字和文化的原因,这些人才多半还是原来的士人,曹操也不得不用。地多人少,在曹操的时代开始已经出现占地荫户的这些现象,而他也不可能全面打击,只能针对一些公开反对他的士人,杀鸡儆猴,杨修他们是初代的黑手党成员,为的就是有办法反对曹操,不知道是不是曹操知道了这个组织的存在,而痛下杀手,但最后的结果,就是黑手党从此转入了地下,继续秘密对抗,这个机会,就出现在了曹丕的身上。”
刘裕正色道:“是的,曹操的世子夺嫡之争非常惨烈,最后曹丕胜出,但在这场争斗中,曹操诸子也是死的死废的废,本身曹家就是宦官之后,家族根基不深,人丁单薄,再这么一内斗,更是宗室稀少,天下总是需要有人治理,镇守,如果没有宗室,就只能靠地主豪强或者是这时候开始形成的世家高门,从大地主到世家,只差最后的一步。”
刘穆之用力地点了点头:“就是让大地主能世袭权力的规则,法令!”
刘裕长舒了一口气,继续说道:“是的,这就是九品中正制的由来,曹操没有篡汉,一来是不想背上这个恶名,交给儿子去做。二来也是得不到地主士族们的普遍支持,荀或这样的老臣也许是因为自己忠于汉室不想背这骂名,但杨修这些新生代的士人们则显然是在政治上站队了。如果天下士族不公开支持,那曹操就算篡了位,也会给视为乱臣贼子,不能长久。”
“所以,到了曹丕的时候,必须要跟地主豪强们作出妥协,这就是九品中正制的由来。在东汉时,地方上当官,是有举荐之法,由地方上的贤人长老,这些人往往是当地的大地主豪族,来举荐地方上的贤良为官,所谓举秀才举孝廉,就是如此,但在东汉时,这些人还要注意一下影响力和声望,不至于随便举荐本家品行不端又无才学的后辈,多是举荐在地方上有贤德之名的人,这个贤德之名,多半是一个孝字。”
刘穆之笑了起来:“是啊,西汉以来,以孝治天下,毕竟刘邦以秦朝官吏的身份夺天下,虽然可以说是兴兵除暴,但这个忠字是无论如何也谈不上了,只能大谈孝道,到了东汉时,这样的举荐无法直接考查被举荐之人实际治国理政的能力,甚至无法考其经史儒学,于是只能靠这个孝字来作为判断德行的最高标准,这就是东汉有大量孝子贤孙故事的由来。不过这样出来的人才,虽然未必有真本事,但是如果是真的孝子,往往有颗仁爱忠诚之心,对国对民,倒也不至于坏到哪里去。”
刘裕叹了口气:“只可惜到了曹丕时,九品中正制一出,就变了味了,以前是本地的中正来举荐人才,还要顾及在地方上的影响力,但曹丕的交易很快让这个中正变成了朝中派人去地方上举荐考察人才,这就很快变成了权力交易,中正会和本地的豪强相勾结,举荐这些豪强子弟,或者干脆就举荐本家的子弟,在曹丕时期,这种举荐和爵位挂勾,这就保证了权力就永远给那些豪强大族所垄断,平民百姓再无出头之日,跟我大晋南渡以来,何其相似也!”
“因为这样的制度出现,所以地主豪强,就真正地成了世家门阀,他们不仅占有所在地区的大片农田,人口,更是有这种制度上确保其一直能当官,当中央官员的权力,举荐的人才往往是直接到朝中任官,还不止是在地方上当个父母官,所以权力开始世袭,司马氏能篡权代魏,就是这种地方大族彻底控制中央政权的最好表现。而这种制度,从司马懿夺权后,就一直延续至今,不仅酿成了八王之乱的惨剧,更是我大晋南渡以来百年无功的祸根!”
刘穆之的表情也变得严肃起来:“是的,大晋建国以来,也把爵位和九品中正制这一选官之法给结合起来,爵位可以世袭罔替,五等爵之上,又开始出现开国爵,在西晋之时,开国只是让有爵之人可以正式封茅包土,以某块地方的民户税收的三分之一,作为其食邑俸禄,寄奴啊,你的一万户的豫章郡公的开国公爵,镇军将军府的文武佐吏,就是这么来的。”
第2980章 降爵为民不可移
刘裕叹了口气:“其实想想,我们当初从军报国,或者是你当街晒肚皮,只不过是为了一个可以进入玄帅的军府,当他的文武佐吏的机会。为什么我们明明有一身本事却不能走正常的途陉出人头地?不就因为我们身上无爵,天生低那些世家子弟一等吗?桓玄不过是一个没有任何功劳的少年,只靠着袭了父亲的爵位,就可以在我们初见时就身为一郡之守,这公平吗?如果封爵制度最后演变成这种只要靠着父祖辈的功劳就永远地压在真正有本事的豪杰之士头上,那天下的大乱,一定就是近在眼前了!”
刘穆之点了点头:“是的,封爵制度本是对人立下功劳的认可,并且可以部分地照顾到他的子孙的一种福利,但如果变成世世代代高人一等,让别人再无出头机会,那就走向了反面,圣人言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但实际上,哪怕是三世,甚至是两世靠着爵位压人,也必然会破坏国家的秩序。这点我们当年都是受害者,所以不可在自己掌权之后,也这样害人。”
刘裕正色道:“所以,这个爵位必须要代降,我说的开国爵和五等爵之分,不是那种现行制度下,开国爵可以封茅包土,开府调僚,或者是拥有某地实际的赋税收入,而是指的是这个传承。”
刘穆之的眉头一皱:“你是想要开国爵位可以一直传承下去,但是普通爵位,要每代降一级?或者是民爵在身死之后就回收?”
刘裕的眼中光芒闪闪,神色坚毅:“是的,民爵身阶是秦汉的二十级爵的制度,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给身为普通百姓的人以爵位,只要从军立功就可以有爵可拿,象秦朝时,斩敌甲首一级就可以赐予公士的一级民爵,但升到公乘,那就得杀敌上百,没那么容易了。我们不需要象暴秦一样惟斩首论,但如果从军服役,立有军功,也可以按功绩和服役时间,综合评定下来,给予各级民爵。”
刘穆之笑道:“比如这次北伐的所有将士,不管是不是有斩获,你都是准备给民爵对吗?”
刘裕勾了勾嘴角:“这法规还没有制订出来,不好随便发放,这次也就先给钱吧,这是我们和妙音商量好的事,但是以后,可以参照着这个来执行,随着民爵的高低不同,可以减免不同的税额,也可以多分田地,但要注意给个上限,也要避免那种靠了子侄众多,多占爵位,导致侵吞兼并同村同乡人田地的情况出现。以前在京口的时候,诸葛长民就经常做这种事,弄得不少兄弟反而没地种了,这种情况,以后绝不能再出现。”
刘穆之点了点头:“这点很重要,我记下了,这个民爵的爵位等级和以后的免税役额,还有分地的上限联系在一起,不过,这民爵和士爵之间的差异,你准备如何区分呢?”
刘裕沉默了一会儿,说道:“这点我还没有完全想好,但是五等爵,是需要代降的,而且不是象秦汉那样降到第九级的五大夫就不降了,如果降到最低的士爵,也就是县男爵时,继续下一代没有功业,那就降到民爵为止。”
刘穆之的眉头一皱:“那等于是降出士族了,寄奴啊,这可是前代所没有过的激进之举,恐怕会引起整个士人阶层的强烈反弹啊,不仅是世家高门,就是现在的京八兄弟们,有了爵以后也肯定不想掉出去变成平民百姓啊。你要不要再考虑一下,比如只允许一个嫡子袭爵,保留这个士人的最低爵位,其他儿子就不再享受这个待遇了呢。”
刘裕慨然道:“这个是原则,必须要遵守,没的商量,如果升了士爵之后就旱涝保收,永远能保证有至少一个嫡子袭爵,那就意味着这个士爵永远不会减少,永远有这么一个人群处于整个天下的顶层,成为世世代代都衣食无忧的食利阶层,胖子,你不觉得这样很可怕吗?如此一来不用数十年,就会有几万,甚至十几万的人占着最低一层的男爵位置,却仍然可以享受数百亩的免税田地,可以混吃等死,与之相应的是国家的土地越来越少,大量的平民百姓无地可分,无地可种,最后只能逃亡或者自卖为奴,成为这些寄生虫们的租户庄客,那我们所奋斗的一切,还有什么意义?”
刘穆之默然半晌,才叹了口气:“你说的是对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不能降爵为民,那国家的这种食利者会越来越多,世家高门之所以现在成为了国家的祸害,就是这样来的。只是道理虽然如此,可毕竟是前代未有之事,要如何操作,恐怕还要费一番脑筋啊。”
刘裕沉声道:“那把民爵全部死后就剥夺,这就公平了吗?大晋百姓的生存土地,向来是要国家分配的,如果不能把这些地收回来,如何分给新的百姓?只想着收百姓的地,士族的地却越来越多,那就会让越来越多的百姓无地可种,让天道盟天师道这种邪恶组织在最底层有越来越大的影响力,到时候国家既无可用之粮,亦无可战之兵,那你再让这些士人们上战场,他们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