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第九书屋 > 时空穿越 > 东晋北府一丘八 > 东晋北府一丘八 第790节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翻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设置X

东晋北府一丘八 第790节(2 / 2)

鸠摩罗什笑道:“此人也算是陛下的旧相识了,曾经作为晋国使者,出使过大秦,他姓陶,名潜,字渊明,陛下可曾记得否?”

姚兴惊得一下子站了起来,失声道:“怎么会是他?!”

一天之后,后秦,内宫,崇德殿。

这座平时很少开启的偏殿之中,几个烛台的灯火,映得一片明亮,大殿内空空如也,身着龙袍的姚兴,正襟危坐于龙榻之上,而一身内侍打扮的陶渊明,甚至剃光了那标志性的胡须,脸上光光滑滑的,一如这宫中的太监们,只是,那炯炯有神的发亮双眼,仍然掩饰不住他过人的神蕴。

姚兴轻轻地叹了口气,语气中带着几分抱歉:“对不起,陶先生,让你入宫相见,为了掩人耳目,只有这样委屈了你,毕竟晋国搞情报的人很厉害,也许朕这宫中也不乏他们的眼线,为了你的安全起见,只能如此了。”

陶渊明微微一笑:“无妨,我本就这一两年内不准备回晋国,一时地剃须,也无伤大雅,以后还可以留起来,只是这见陛下一面的机会,可不常有啊。”

姚兴笑道:“上次见先生时,你还宁死不叫我陛下,只肯以天王相称,现在你肯主动叫了,这是不是说明先生有意出山辅佐寡人呢?”

陶渊明勾了勾嘴角:“陛下请不要误会,上次不能叫你陛下,是因为我的身份是晋国使臣,我的家人儿子都还留在晋国,一旦外事失仪,不仅我没命,我的家人也会跟着一起陪葬,所以只能坚持这样的称呼,可现在,这里只有你我二人,自然可以不必拘泥于这种称呼,你已经登基称帝,我叫你一声陛下,乃是天经地义的事。”

姚兴摇了摇头:“你叫我陛下,那岂不是只认我为帝,不认你们晋国的皇帝了吗?这也没问题?”

陶渊明淡然道:“无妨,就如在战国时,自立为王的可以有多家诸候,如果以当时的叫法,一国的臣子也可以叫外国的君主大王,而自称外臣。我这回来见陛下,身上并无晋国官职,如果有的话,也应该自称外臣了。”

姚兴的眼中闪过一丝失望:“这么说来,先生并无意出山为朕效力了?”

陶渊明摇了摇头:“目前暂无这个意向,毕竟我的家人还在晋国,而且,我陶家自大晋开国以来就世受国恩,几代忠良,这回我肯为陛下谋划一二,并不是要背叛晋国,而是为了救我大晋。”

姚兴的眉头一皱:“救你大晋?现在东晋不是如日中天吗,刘裕大破南燕,几乎要取得百年来都没有的北伐成就了,这个救字,无论如何也谈不上吧。”

陶渊明沉声道:“陛下所言差矣,刘裕篡逆之心,大晋内部的士人个个心知肚明,他不过就是当世的桓温,曹操,虚君实权,想要通过这些功劳一步步地提升自己的地位,如果他真的忠于大晋,又怎么会找各种理由阻止司马氏诸宗室为国效力,又为何要找一个连话都不能说的傀儡天子方便控制呢?”

姚兴微微一笑:“这是你一个人的想法,还是大晋的世家贵族们的想法?据我所知,大晋国内无论士庶,都视刘裕为百年难遇的忠良,对他可是极力拥护,并无你所说的这种情况啊。他要是真的有不臣之心,当初灭桓时就可以自立,何必等到现在?”

陶渊明冷笑道:“那是因为当时他根基不深,虽然在军中有点影响力,但在士人眼中,不过是个武夫草莽而已,打天下可以靠武力,但坐天下,一定要靠士人和大世家的支持,刘裕在这点上还不如刘毅呢,所以只能继续扶立大晋皇帝,这就如同当年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候,天下是司马氏的天下,本来他如果真的忠于皇家,应该多多提拔司马氏诸王领兵掌权,应该多让开国就立功的世家子弟参与政事,可是他却对宗室和世家多方打压,打着解放平民的旗号,到处提拔那些无才无德的寒门小人掌兵掌权,为的就是实现他那不可告人的目的,树立私恩罢了,这点我早已经看出,要不然,又怎么会在上次出使立功之后,断然与之决裂,不再为其效力呢?”

姚兴微微一笑:“陶先生,如果我没记错的话,你既不是司马氏的宗室,也不是晋国的开国世家,甚至可以说,刘裕给你的,可比以前司马氏当皇帝掌权时给你的官职要大,毕竟在司马氏的时候,你只是当过一郡之教谕,而在刘裕治下,你却是当了使臣,回去后更是官至他府中参军,以后位至侍郎甚至尚书,也是情理之中,你应该拥护刘裕才是啊。”

陶渊明恨恨地说道:“我与刘裕不是一路人,我是士人,他是武夫,这天下千百年来都是士族世家掌权,武夫只能成为鹰犬爪牙,可他却想一改这规矩,让武夫们掌军夺权,只冲这一点,我就跟他誓不两立!哪怕他让我当宰相,我也不要!”

第3070章 普及教育灭士族

姚兴长舒了一口气:“原来先生跟刘裕的矛盾,不是他不给你官爵,而是因为他跟整个士人阶层为敌啊,但我看刘穆之,徐羡之这些出身士族的人,不也是跟他合作甚欢吗,就连谢家,庾家这些大世家,现在也惟他马首是瞻,难道,他们不比你更有资格代表士族。”

陶渊明冷笑道:“刘穆之徐羡之早就是士人之耻了,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不惜投靠武夫,刘裕甚至做的,比你们胡人君王更加过份,至少,你们能在中原建立帝国的胡人君主,知道要敬贤爱士,知道要尊重士族,可刘裕,他是想灭掉整个士人阶层,从此让士庶高寒之隔,再也不存在。”

姚兴的眉头一皱:“我听说刘裕要恢复以前秦汉时的军功爵制度,无爵不得官,非功不得爵,你说的用寒门武人代替士族,就是指这个?”

陶渊明咬了咬牙:“就算当年的秦国,一样也是重视士族,外来的人才,只要是士人,有文化有知识,也可以直接给爵得官,商鞅本人就是外来的人才,如果刘裕只是这样搞,那武人们要立功得出生入死,最后计算功劳也不一定大到哪里,国家的大权仍然掌握在士族手中,而武夫们只是打天下的鹰犬爪牙而已,这倒不必太担心。”

“可是刘裕想要做的,比这过分得多,他居然想要利用南朝的拓印之术,大量地把经书典籍给弄出千本万册,最后搞得人手一本,如此一来,那些种田农夫,打渔的渔民,樵采的山民,个个都能识文断字了,士族立身之本的文化优势将荡然无存,不出几十年,我们士人就会真的成为可有可无的那群人,所以这点,是我们士人万万不能答应的!”

姚兴睁大了眼睛:“什么,他有什么办法能把书直接拓制出千本万册?这是什么神奇之法?要是有这个办法,还用得着用这么多文人士族,成天地去抄录经籍吗?”

陶渊明冷笑道:“他这妖法用的是南方的拓印之术,也不算太稀奇,但他能把那些文章中的字,做成模块,然后排成整版,如此一来,加以油墨,就可以大量拓印,本来如果这样只是在士族之间传播,那也无妨,可是刘裕却有意把这些书向平民百姓们发放,若是人人都会识文断字,人人都想靠这个当官掌权,那还有谁愿意去耕作渔采,谁愿意去做那苦力活儿?当年商鞅变法,最多也不过是让本就凶悍好斗的秦人平民甚至奴隶有通过军功得到耕地的机会,可没说敢得罪所有士人啊,刘裕这是要断天下士人的进身之路,只为自己在平民百姓中得一个好名声,他不仅想当皇帝,更是想当圣人,为此,不惜破坏千百年来的士庶之道!”

姚兴笑了起来:“若是刘裕是个胡人君王,那倒不会有人反对他,因为在我们草原人眼中,以力称雄,即使是一时的奴隶,也有翻身为主人的可能,这天下的强弱之道,又岂会长久不变?”

陶渊明摇了摇头:“你们胡人没有中原的这种传统和规矩,以力称雄的同时,是部落大人,酋长们占有着绝对的优势,从妻妾的数量上就远远高于普通族人,部落攻战,战败的部落往往举族为奴,男子或被杀,或成奴隶,女子则成为战胜部落的妻妾,尤其是部落大人的,为其生儿育女,所以部落首领往往多子多孙,再不停地去分家变成新部落,久而久之,一家一姓之部落就会开枝散叶,越来越强大,这个道理,跟中原是一样的。”

“只不过我们中原人,向来讲究仁义,讲究规矩,讲究以和为贵,不要斩尽杀绝,所以,我们更需要维持这种道统的传承,从春秋开始,就只有贵族,诸候的子孙们才有识字的权力,才通六艺,这是与黔首的天壤之别,哪怕是国破家灭,只要这文化还在,仍然有翻身的可能,秦汉虽然实行军功爵制,但仍然不让真正掌权的出士人行列,汉武帝独尊儒术,其实就是维持这种士人优先的道统传承,这才是我们中原真正的核心规则,即使是外夷入主,也得遵守。”

姚兴点了点头:“确实,先帝在时,就多次提过要想留在中原,军权要掌在我们姚氏部落自家人手中,但是治国理政,一定要用汉家人才,而且是要尊重士人,敬贤爱士,这些年,我也越来越感受到这点,你们汉人的世家,士族,都是传承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根基庞大,不是可以轻易动摇的,尤其是以郡望为亲族,往往整村整乡都是一家一姓,没了他们的支持和效力,只怕我们根本无法在这里立足。刘裕想要易鼎革命,改变这千百年的传统,他真的是昏了头啊。”

陶渊明叹了口气:“若是刘裕只想自己取代司马氏,建立新朝,其实我也不是不能支持,这种历朝历代,出现军功新贵,改朝换代的事也不在少数,尤其是在这个乱世,但他要改变天下的规则,让那些低贱的平民骑到士人头上,那是对我们千百年来规矩的蔑视和背叛,凡是与他同流合污的士人,都不配再穿这种儒服,这就是我要反对他的理由。哪怕是陛下取得天下,也会尊重士族,那就值得我助你一臂之力!”

姚兴微微一笑:“可是先生刚才又说,不愿意来这里为我效力,你如果要反对刘裕,难道还想继续拥立司马氏?一个连话都不会说的白痴皇帝,如同行尸走肉,恐怕谁也不可能为了这个人,而背弃刘裕吧。”

陶渊明冷笑道:“皇帝是谁并不重要,无论是司马德宗还是当年的司马衷,都不过是傀儡而已,真正掌握天下大权的,还是晋国的世家大族,和他们所代表的士人集团,别看现在好像谢家在支持刘裕,但他们只是表面合作而已,一旦刘裕真的开始普及全民的教育识字,那就是要革了全天下世家的命,谢家必然会是反抗最激烈的一个。而他们所需要的,则是当年拥立司马睿一样,一面司马氏的大旗而已!这面大旗,我给您带来了!”

第3071章 司马大旗乃国璠

姚兴的双眼一亮,急道:“这面大旗是什么,你该不会把司马德宗给偷运过来了吧。”

陶渊明笑着摇了摇头:“这远远超过了在下的能力了,陛下,不带这么开玩笑的,我要是有本事把当朝天子弄到贵国,早就会让他下诏讨伐刘裕了,也不用费这么多的功夫。”

姚兴有些失望,本来探起的身子,又重新坐回了龙榻之上:“那你所说的大旗,又能是谁?不是皇帝的话,难不成是那个皇弟司马德文?”

陶渊明勾了勾嘴角:“这司马德文是司马德宗的亲弟弟,多年来一直在他身边亲自服侍,照顾司马德宗的饮食起居,甚至可以说就是司马德宗的嘴,所有圣意,都是要由他说出,连玉玺也是按理说要由司马德文保管,这两人可谓双生休戚,能弄出司马德文,也就等于可以劫出司马德宗了!”

姚兴叹了口气:“这倒也是,那这么说,先生没有办法把皇帝兄弟二人给带到大秦了,那你说的大旗,又是什么?”

陶渊明微微一笑:“这大旗乃是司马氏的宗室大将,前不久还担任宿卫军统领,带兵出征南燕的司马国璠!”

姚兴喃喃地念叨了这个名字两遍,摇了摇头:“这司马国璠寡人听说过,他乃是远支司马氏的宗室,跟现任皇帝早就出了五服的关系了,甚至说可以是个姓司马的外人,也没什么才能,听说在临朐之战中,表现还非常糟糕,差点因为他的无能而导致后军给突破,让鲜卑铁骑杀到刘裕的帅台。这样的人怎么会是什么大旗?还有,他不是在晋军阵中吗,你又是怎么能把他带出来的?”

陶渊明正色道:“因为刘裕并不想让司马氏的宗室们领兵立功,所以虽然带了司马国璠出来,却只是做做样子,并不把他当主力使用,临朐之战时,也是让司马国璠所部一直留在后军闲置,他们本是宿卫军,世家或者是宗室子弟,战斗经验虽然有所不足,但装备是最精良的,打不上前锋本就有怨气,然后又给鲜卑骑兵突袭,刘裕放在后卫的部队抵挡不住,先行撤离,却要让司马国璠所部在突然之间顶上,自然队形不整,容易混乱,这并不是司马国璠的失误。”

姚兴点了点头:“仓促上阵,自然发挥不出实力,这点朕很理解,这么说来,司马国璠并不是外面传说的那样无能?”

陶渊明微微一笑:“他能当上司马氏的领兵大将,本身就说明论军才,现在是司马氏宗室里最优秀的几个,能在刘裕的打压之下有所斩获,也说明了他的本事,战后评定,司马国璠所部伤亡最大,却功劳最小,自是心有不甘,于是向刘裕请命去追击逃走的燕军,一路杀到广固城下,虽然没追到燕军,但是截获了万余来不及入城的南燕鲜卑族百姓,由于看到燕军屠戮了之前两千多名掠到燕国的淮北百姓,于是一怒之下,把这些鲜卑人全部斩杀,还把尸体堆成京观,就放在广固城外,以炫耀武功,震慑燕军!”

姚兴笑了起来:“看来这司马国璠还会玩玩这种心理战,摧毁敌军的斗志呢,那刘勃勃最喜欢的就是坑杀俘虏,堆尸为京观,岭北军民,为之丧胆,只是司马国璠杀的乃是无辜百姓,此举虽然一时泄愤,但有失仁义,更不得人心,别的地方不好说,起码对面广固城中的鲜卑军民,是不可能再投降了。会给攻城造成很大的难度,我如果是刘裕,会对他进行军法处置的。”

陶渊明勾了勾嘴角,不以为然地说道:“广固城本就是驱逐了大部分的汉人百姓,只留鲜卑人,这些人多半是有亲友家属死于临朐,恨极了晋军,投降是不可能的事,当然,对于仁义一道,司马国璠确实做的有所亏欠,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对这种顽固不降,抗拒王师的地方,是要有些雷霆手段。”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翻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