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第九书屋 > 时空穿越 > 东晋北府一丘八 > 东晋北府一丘八 第845节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翻下页

设置X

东晋北府一丘八 第845节(1 / 2)

刘穆之轻轻地挥舞着羽扇,说道:“我等都是为大晋,为刘大帅做事的人,也都受过大帅的知遇之恩,今天的地位乃是大晋国恩,不敢有丝毫懈怠,只有尽心竭力,方可回报一二,王玄谟虽然是太原王氏后人,但是太原王氏在北方早已经衰微,又远离并州的家乡,现在也只是以务农为本的普通一族而已,并不是小钟你想象的那种大晋的世家高门。”

刘钟有些意外,讶道:“不会吧,连姓韩的姓高的姓封的,还有辟闾氏一族都在这齐鲁之地大大有名,这太原王氏是北方的顶尖名门,怎么会?”

王妙音轻轻地叹了口气:“五胡乱华,神州陆沉,北方落入胡虏之手已历百年,昔日的汉人高门世家,也多数是颠沛流离,早不复昔日的荣光,阿钟,你跟那王将军自幼就是好友,一同逃难,就不想想若他太原王氏在北方仍然有号召力和影响力,为何又要背井离乡,两个少年就要投奔万里之外的南方大晋呢?”

刘钟恍然大悟:“还真是这么个道理,我还以为太原王氏在南方都如此地显赫,在北方起码也会是一方豪强呢。”

王玄谟冷冷地说道:“我王氏先人曾经与大晋的皇族有恩怨过节,先祖王公讳凌,曾经为了捍卫大魏而被司马宣皇所杀,所以我这一支作为他的子孙,逃难到了齐鲁之地,隐姓埋名多年,一直不肯出仕大晋,所以才会变成现在的普通农家子弟。”

王妙音的眉头轻轻一皱:“淮南三征,那是百多年前的事了,这些几代之前的仇恨,就不用再提了吧。”

王妙音所说的,乃是当年三国末期,司马氏篡魏时的关键一步,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懿诛杀了权臣曹爽,从此掌握了中央政权,但是魏国南方最重要的藩镇,也就是镇守东吴方向的淮南一带,却先后三次发动了反对司马懿的叛乱,三任刺史母丘俭,王凌,诸葛诞先后起兵自立,讨伐司马懿,还连接东吴以为援手。

由于淮南是防卫东吴的重镇,所以一向兵精良足,而淮南之民又是自古出了名的悍勇,是难得的精兵锐士,淮南三叛,一度动摇魏国国本,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这父子兄弟三代人,亲自出征,调集全国兵马,才把这三次叛乱一一镇压下来,镇压三叛之后,司马氏在魏国再无对手,后面就是一路篡位了。

司马氏父子夺江山的过程中,是踩着尸山血海而一路前行的,对于这些公然反抗的对手下手之狠,连后世的子孙,身为皇帝的东晋明帝司马绍听说后都悲叹不已,而王凌作为魏国重臣,叛乱失败之后也是以八十高龄被杀,全族都被屠戮,只有少数族人易名改姓逃到他处才活了下来,而这王玄谟就是其中的一支嫡系,若不是晋末大乱,齐鲁之地落入胡人之手,只怕他们家的王氏族谱和祖宗牌位,也是不敢随便拿出来呢。

王玄谟的眼眶有些发红,大声道:“圣人有云,九世之仇,亦当报也,百世亦可!玄谟虽然不过一介书生,一个农人,但这家恨祖仇,不敢或忘,虽然不至于再向大晋天子寻那当年之仇,可也立过誓,不出仕,不食晋禄!”

刘裕笑了起来:“既然王书吏立过这样的誓,为何又违背自己的誓言,前来投军了呢?”

王玄谟长舒了一口气,转身了刘裕,正色道:“卑职前来刘长史这里投军之时,就说得明白,我投大帅,不投大晋,为大帅效力,不食司马氏俸禄!”

刘裕的嘴角微微地勾了勾:“这有什么区别吗?我为晋臣,晋将,为我做事,就是为大晋,为司马氏皇帝效力啊。”

王玄谟摇了摇头:“大帅,卑职以为这区别还是非常大的,所谓臣子的臣子并非臣子,大帅有开府建幕之权,您这里招募的幕中佐吏,并非大晋的正式官员,而是你军府的一员,就好比卑职,现在是从事吏,在大晋并无品级,只向您效力负责。”

刘裕微微一笑:“这只是战时的权宜之计罢了,战后如果取胜,论功行赏,那所有表现出色的参军,书吏,从事吏都会由我向朝廷举荐,给予官职的,到时候,你不还是要当晋朝的官员吗?”

王玄谟神色严肃,沉声道:“大帅,玄谟从军,非为荣华富贵,只为作为华夏后人,大汉子民,尽一个汉人的本份,驱逐胡虏,收复失地,仅此而已,此战若胜,玄谟不求官职,只愿卸甲归田,重归林泉。”

第3294章 临阵献策招亦毒

王玄谟说得不紧不慢,不慌不忙,却是极有一种不可动摇的气势,配合着他铿锵的语音和坚定的手势,让人不免肃然起敬,就连刚才一直跟他针锋相对的刘钟,也不免暗自点头,显然是认可了此人。

刘裕却是平静地说道:“王书吏,少年人有这样的气势,有这样的初心很好,但是人生漫漫,一无所有的时候想着单纯的家国天下,是少年人的情怀,等到你慢慢地位高权重,等到你的决定会决定千万人的性命,甚至一个国家存亡的时候,你可能就不是这样的想法了。”

王玄谟的神色一凛,向着刘裕一拱手作揖:“大帅高见,玄谟铭记于心。但不管怎么说,此时的玄谟,确实就是这样的想法,天日可鉴!”

刘裕笑着看向了王妙音,王妙音微微一笑,朱唇轻启:“想不到当年那位贵人对大帅所说的话,大帅至今却还记得。”

刘裕轻轻地叹了口气:“此情此景,恰似当年,穆之啊,离我们少年从军那时候,一晃这么多年过来了,再见玄谟这样的少年人,恰似你我当年哪。”

刘穆之微微一笑:“所以,看到抛妻弃子,投笔从戎,把长衫一扎,裤腿一绑,就以儒衫来从军的王玄谟,我就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当年,当然,我也是对他经过了多番的考核,即使有理想有节操,也得有与之相配的才能才能报效国家,做一个对大军有用的人。大帅,你可以试试王书吏的军政之才。”

刘裕微微一笑:“那好,王玄谟,我来问你,刚才我们讨论的,有军士攻上西城城头了,有人说西城已经拿下,有人说还不能高兴得太早,你怎么看呢?”

王玄谟扭头看向了西城的方向,想了想,说道:“卑职以为,西城还远远没到拿下的地步。对不起,刚才卑职一时激动,冒失出言,请治卑职之罪。”

刘裕笑着摇了摇头:“是因为我们在这里说了不少话,过了一阵时间,而西城那里没有喜报传来,所以你才改变了自己的看法吗?”

王玄谟面不改色,说道:“并非如此,之前我认为西城会陷落,是因为在南燕人的心里,广固是牢不可破的,城墙都不可能给接近,上次我军攻城,最多也只是冲到第三道护城沟,离城墙还有数十步之远,而南燕军士当时在城头也高声笑骂,说吴人晋军是绝不可能登上广固城头的。”

王妙音眼波如水,嘴角边勾起一个迷人的梨窝:“所以,你就认为我军突然攻上西城,他们必然士气崩溃,我们可以一鼓作气拿下了?”

王玄谟叹了口气:“大帅在这里南城猛攻,甚至攻破了城门,吸引了敌军的主力,而西城方向本来是面对五龙口,从高山上下来攻城并不容易,因为难以列阵展开,历来不是广固城防的重点,在这个时候给突然攻破,而且军士上城之时,百鼓齐鸣,万号吹响,那气势如山呼海啸,给人的感觉,就是西城一下子破了。”

刘穆之点了点头:“我当时也是这样认为的,西城的攻击,就是打一个突然,一个快,要破说不定就是一鼓作气的事,那你说说,为何现在你改变了想法呢?”

王玄谟正色道:“因为如果西城失守,我军突入城内,这南城方向必然会大乱,城中的消息传递速度要远远快于城外,如果西城真的失守,那这南城的守军要么溃散,要么混乱,至少,也会大量抽调兵力去支援西城,而不会象现在这样…………”

他说着,伸手一指南城的城头,只见一队队的燕军士兵,或步甲,或弓弩手,不断地从城下登上城头,对着百道攻城的晋军士兵,又是放箭,又是推梯的,又是一刻钟左右的时间过去了,竟然还是没有一个晋军能杀到城头。

王妙音点了点头:“不错,南城的燕军不减反增,确实说明西城还在燕军手中,除了这个外,还有别的理由吗?”

王玄谟点了点头:“是的,其实仔细想来,之前燕军敢口出狂言,仗的不是广固的城墙,而是城头的那些厉害机关与布置,但是张纲归顺我军之后,这些城头的机关布置就全部摧毁了,没了这些机关,只靠高大的城墙,是不能完全阻止我军攻城的。”

说到这里,他顿了顿:“尤其是这样,西城的燕军兵力必然不如南城,给我军突然全力进攻之下,一时给攻上城头,并不奇怪。”

“可是燕军毕竟是守方,黑袍手中也不会没有预备兵马,一时仓促给登上城头,也会有足够的兵力反击,拉锯,毕竟城头战斗,守方有巨大的优势,爬梯子再快也不能千军万马同时上城,一个先登的勇士往往要跟敌军几十人甚至上百人搏斗,虽然我军勇悍,猛士众多,可是燕军也并非弱者,只靠一时的突袭,要拿下广固,恐怕不是容易的事。”

刘裕点了点头:“那以王书吏的意见,接下来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王玄谟正色道:“以卑职的愚见,东城方向,需要加大攻击的力度,不能让敌军有分兵支援西城的可能,而西城那里,更是应该全力进攻,不惜代价。”

刘裕轻轻地“哦”了一声:“这个打法,看不出太多的新意啊。”

王玄谟的眼中闪过一道杀意:“卑职还没有说完,卑职以为,真正的主攻点,应该从西城转向南城这里,趁着我军现在攻城的时候,用投石,火箭直接不分敌我地攻击城头,最大程度地杀伤敌军的兵力,争取一举破城!”

刘钟厉声道:“一派胡言,你不知道怎么在说什么吗?现在百道攻城,敌我混战一团,投石车和火箭根本无法区分敌军我军,只怕这样一打,杀伤的我军会比敌军更多,就算攻上城去,也是损失惨重!”

王玄谟冷冷地说道:“可那也能最快的速度攻上城去,不是吗?”

第3295章 中军出动援长民

帅台之上,一下子陷入了沉默,所有人都用一种复杂的目光看着眼前的这个年轻人,厌恶着他这种草芥人命的做派,但又心中暗暗感叹,也许,他这种无人性的操作,才是破解现在战局的最好办法!

刘裕平静地说道:“以王书吏的意思,只有这样靠着攻城时连我带敌地大规模杀伤,才能迅速地攻上城头,乃至拿下广固?”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翻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