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第九书屋 > 时空穿越 > 东晋北府一丘八 > 东晋北府一丘八 第1017节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翻下页

设置X

东晋北府一丘八 第1017节(1 / 2)

刘穆之淡然道:“只要不喝井水,就不会继续感染,现在我们起码查明了病源,但治这些人的病容易,治他们之间流传的谣言可就没这么容易了,现在这些鲜卑人里到处都在传,是因为我们这次杀伐太过,尤其是尽诛慕容氏的宗室,引来他们的怨魂报复,才降下瘟疫的,人心不稳,都想逃回北方辽东老家呢?!”

刘裕的眉头一皱:“这也是人之常情,本身灭国之后,遗众就是人心惶惶,现在出了这个事,鲜卑人本来就是迷信鬼神,更难解释了,胖子,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刘穆之叹了口气:“老实说,我也没什么好办法,真要硬说有什么办法,也只有以迷信对迷信,以鬼神来镇鬼神了,贺,胡夫人,这恐怕需要你的相助。”

胡道安勾了勾嘴角:“又要我去装神弄鬼了啊?胖哥哥,不是我不愿意,只是这招,现在没什么人信了啊。这一年多来,我在广固三天一小跳,五天一大跳,以借鬼神之力,祖先之威来战胜你们,前日里决战那天,我还跳了一大通呢,连洪荒之力都用上了,可是也没打赢啊,现在他们族人已经不信我了,都说什么我是个晦气的女人,亡国弃家,你可得想好了,这会不会起个反作用啊。”

刘穆之的脸上闪过一丝焦虑之色:“慕容兰已死,你又不能安定人心,难道,难道真的…………”

突然,帐门外响起了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众人收住了话,齐齐向门外看去,只见刘钟匆匆地跑了进来,对着刘裕行礼道:“寄奴哥,有高句丽使者来访。”

刘裕的眉头一皱,喃喃道:“高句丽?”

胡道安的脸色一变:“奇怪,高句丽人这时候跑来这里做什么?”

刘敬宣挠了挠脑袋:“听起来倒是挺耳熟的,好像是辽东一带的一个番邦小国吧。”

刘穆之淡然道:“我想,很少有人比胡夫人更了解这高句丽国了,不如由胡夫人来介绍一下这个海东之国吧。”

胡道安微微一笑:“别的事情我不敢说,但这个高句丽,就在我们原来的家乡,贺兰部的驻牧之地边上,也算是邻国了,这个国家,最早是在你们两汉相交之际,由一个从北方南下的夫余人王子,名叫朱蒙的所建。”

沈田子喃喃道:“夫余王子?我听说过夫余国,那可是极北之地的一些原始部落啊。大者数千人,小者几百人,说是为王,不过是一个自立的山大王而已。听说,他们在北方苦寒之地,挖洞穴居,跟肃顺人长期混杂,时战是和,也是个比较凶悍的蛮族呢。”

胡道安点了点头:“是的,他们虽然落后,但跟肃慎,邑娄这些北方蛮族一样,是天生的战士,那个夫余王子朱蒙,被他老子厌恶,抛弃,虽为长子,却因为碍了弟弟的王位,受到追杀,结果一路逃到了辽东一带,受了当时西汉王朝的庇护,允许他居住在境内,结果他后来慢慢地征服和吞并了不少玄菟郡的部落,建立了高句丽国。”

檀韶的眉头一皱:“玄菟以前是大汉的州郡,是汉武大帝出兵灭了卫氏朝鲜后设立的正式州郡,还一直迁居汉人百姓和军队过去驻守,怎么能让这高句丽部落在当地建国呢?”

胡道安微微一笑:“建国是他们自己的说法,实际上,就不过是个部落联盟的首领而已,而且朱蒙一直对汉朝表现得很恭顺,不仅是交税还是抽丁助汉军征伐匈奴,都很积极,汉朝也没理由阻止他,打压他,就这样,高句丽在汉朝的扶持下,慢慢地发展起来,逐渐地开始占领那些原来卫氏朝鲜的原野之中的村庄与部落了。而当时的汉朝辽东太守也乐得有个听汉朝话的异族代管这些凶悍的野人,所以不但不打压,还助了他们不少钱粮,供其发展。”

“可是,到了王莽篡汉的时候,一切就变了,王莽为了压制国内的改制带来的矛盾,对外不断发动战争,而打击匈奴时,就屡次征发高句丽人从军,以前可能是几年征发一次,到王莽的时候,几乎月月征兵,高句丽人苦不堪言,纷纷逃亡,而王莽一怒之下,竟然把来谢罪的朱蒙直接斩了,从此高句丽一怒之下叛离独立,成为辽东一国,不再听命于中原王朝!”

第3970章 海东小强奋斗史

诸葛长民笑道:“王莽还把高句丽的国名,改为下句骊,以示侮辱,可是,王莽很快就弄得天下大乱,自己也是身死国灭,留下千古恶名,而这个高句丽,却存活了下来,在汉末大乱时,慢慢地开始在辽东一带发展,虽然东汉还有辽东郡,但是高句丽也已经成为名义上臣服东汉,实则自立的一个边疆番邦国家了。”

胡道安点了点头:“诸葛将军说得不错,正是如此,高句丽虽然来自极北的夫余人,但他们也知道农事,居于山中,在山里开田,圈养猪,羊等,在天气暖和的春夏之时,也会出去放牧,是那种半耕半牧的生产性质,后来,随着跟汉人相处的越来越久,也会学汉人一样,筑城立寨,只不过他们的城,往往建在山中,象你们的那些坞堡一样。”

刘敬宣哈哈一笑:“这么说来,这些高句丽人,跟我还是同行哪,我以前也是在淮北开山寨建坞堡的呢,就是不知道,他们这当山大王的本事,跟我们比起来,哪个更强点呢。”

胡道安摇了摇头:“我想,你应该比不上高句丽人,他们可是存在了几百年的王朝,朱蒙建国后,就抛弃了自己夫余王子的身份,也不再姓夫余,而是转而以国为姓,变成了高朱蒙,从此高句丽的诸王,都姓了高,后汉的这二百年,高句丽成为了东北一带的大国,若不是辽东郡后来的土豪家族公孙氏割据多年,一直压制着高句丽,恐怕他们会更早一步地崛起,甚至有没有慕容氏后来的坐大,都不好说了。”

刘裕点了点头:“是的,但司马懿出兵辽东,灭掉了公孙渊,这一战中,高句丽是起兵接应的,公孙氏一亡,辽东城残破,东北的不少部落,失去了强有力的汉人地方豪强的压制,于是就纷纷崛起,宇文氏,慕容氏,段氏先后在辽西称雄,而高句丽,则是在辽东成为了一霸。”

胡道安不屑地勾了勾嘴角:“什么一霸,不过是他们急着做出头鸟罢了,我们其他的辽西各部见识到了司马懿的利害,知道了魏国的强大后,都选择隐忍臣服,只有他高句丽嚣张狂妄,到处以辽东新霸主自居,也不想想,压制他们这么多年的公孙氏都是说灭就灭,他们又算得了什么?于是,魏国幽州刺史毋丘俭率领的讨伐大军就来了。”

说到这里,胡道安的眼中闪过一丝莫名的兴奋,可以看出,她对这个贺兰部历史上的敌国,恶邻的悲剧,很是高兴:“高句丽虽然实力在辽东不错,但跟兵强马壮的数万魏军相比,还是差了很多,一交手就给打得溃不成军,最后只能逃往老巢丸都山城,结果毋丘俭所部如影随形,千里追杀,高句丽王弃城逃跑,城中大乱,不日就给攻陷,全城军民,给屠得只剩下一户人家,只因为这户的户主作为一个老臣,曾经劝高句丽王不要跟魏国作对。”

“经此一战,高句丽元气大伤,虽然高句丽王一路逃到了极东的大海边上,才捡了条命,并在毋丘俭回军之后,收拾残部,向东向南流浪,渡过鸭绿水,进入了半岛,重新建国,但是实力跟以前相比,还是差了很多,用了数十年时间,才算稍稍恢复了元气。”

说到这里,她顿了顿:“哦,对了,差点忘了说一件事,朝鲜半岛的南边,汉水之南,有两个国家,东边的叫新罗,是半岛之上的原生土著所建,非常原始落后。另一个是西南处的,叫百济,还是当年朱蒙的两个庶子,在朱蒙被杀后,怕给即位的弟弟所害,而一路南逃,到了还非常落后的半岛南部,被当地人拥立为王,建立了百济国。只不过,这百济国后来就跟高句丽长期成为死敌,征战数百年,一直到今天,还在打仗呢。”

“那高句丽虽然给毋丘俭痛打,但是进入半岛之后,打起百济和新罗倒是得心应手,数十年后,居然又征服了大半个半岛,又趁着晋末大乱,辽地失去了汉人的军队和刺史之机,蠢蠢欲动,想要重归辽东呢。”

刘穆之忽然说道:“胡夫人,我说你们贺兰部跟这高句丽有什么深仇大恨吗?为什么你说起高句丽人,如此地痛恨呢?据我所知,高句丽打的最凶最多的,还是慕容部,不是你们贺兰部吧。”

胡道安咬着牙,沉声道:“胖子,你有所不知,当年慕容氏在辽地崛起时,和我们贺兰部关系交好,有通婚联姻之举,慕容俊的妹妹,就嫁给了我爹,成了我的小娘,我娘死的早,我和我大哥,都是小娘一手抚养长大的。”

刘穆之点了点头:“原来如此,怪不得慕容兰和你也如此地亲近呢,这么说来,后来慕容燕国与高句丽大战,你们贺兰部也派兵参加了?”

胡道安恨声道:“岂止是参加,是我爹亲自领着部落一万兵马,与燕军会合,准备渡过鸭绿水,直取高句丽。结果慕容恪作为主帅使了个诈,让我爹和他们燕军的偏师在一起,大张旗鼓,走大道南下,作为疑兵,吸引了高句丽主力,而慕容恪则率五万大军,以慕容垂为先锋,从海路偷袭高句丽的国都王险城。”

“结果慕容恪得手,攻占敌都,还劫走了高句丽的太后和先王的尸首,高句丽的大军在北边却是设了埋伏,我爹和部落主力,包括燕军偏师几乎全军覆没,你说,这样的大仇,我能不恨死了高句丽人吗?更不用说,我爹死后,我叔父接管了部落,还作主把我送到了独孤部去学什么巫术,成为圣女,哼,我好好的人生,全给这些高句丽人毁了,不怪他们怪谁?”

刘穆之点了点头:“你确实有足够的理由恨死高句丽人了,那一战过后,高句丽被迫向慕容燕国屈服,从此放弃打回辽地的想法,一心在半岛发展了。只不过,他们为何在这个时候要来此地呢?”

第3971章 高丽公主通汉典

帐外传来了一声平静而清脆的女声,操着流利的北地汉语,带有浓烈的辽东腔的鼻音,隐约中还带着一丝英武刚强之气:“因为,向慕容氏复仇的机会,到了,请问,我可以入帐了吗?”

众人的脸色微微一变,刘钟转过头,对着帐门外沉声道:“高句丽使者,我叫你在外面等候召见,你却擅自走到帐外,还偷听我们的议事,这有失外交礼仪吧。”

刘裕的眉头微微一皱,心中暗道,想不到,这个高句丽使者,居然是个女子,不过,蛮夷番邦之国,有的是女主天下,也有不少女性地位很高,象慕容兰也曾经代表南燕出使过大晋,这样想来,女使者前来造访,似乎也不是不行。

可是对这点想不明白的人,似乎不在少数,帐内众将们纷纷交头结耳,而帐外的那个女子则继续用汉话说道:“这帐外也是外面啊,我并没有外交失仪,只是,你们说话并没有想到这点,这不是我的问题,所谓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这句话,是从中土传到高句丽的,请诸君三思。”

刘裕平静地说道:“高句丽使者,你的汉学水平很高,不错,是我们待客疏忽,不是你的过错,现在,请进帐吧。”

门帐一掀,一个身着皮袍,戴着貂皮斗笠帽子,帽沿两侧垂着串珠,一身类似汉地士大夫的宽袍大袖,两襟对开的女子,昂首而立,她的肤色白静,两腮之上点着腮红,弯眉细目,唇红齿白,若不是眼睛略略细了点,也堪称端庄的美女,再加上这一身士人所穿的男装,白衫黑袖,显得格外地干练。

此女子一进帐中,就在刘裕面前七步左右的地方站定,一个长揖及腰,深深一躬:“高句丽好太大王之女,公主高云烟,代表高句丽国,出使大晋,见过大晋车骑将军,祝刘将军和所有的大晋将士官吏,平安康健,建功立业。”

她说着,从袖子里掏出了一封国书,正式地递向了刘裕:“此乃我高句丽国国书,请刘将军代为转交贵国天子。”

刘裕微微一笑,一挥手,示意刘钟上前接过了国书,自己则看着高云烟,说道:“原来是高句丽公主亲自前来,失敬失敬,这是在军中,条件有限,不能给高公主提供足够符合您身份的下榻之所,还请见谅,如蒙不弃,请在这里委屈一晚,明天一早,我会安排卫队护送你去建康,面见我大晋天子的。”

高云烟摇了摇头:“如果我要面见大晋天子,那直接坐船从沪渎入江,直到扬州就行,何必登陆在青州呢?来此我就是想奉我家大王之令,先行与刘将军商议结盟之事。”

刘敬宣的眉头一皱,沉声道:“高公主,请你慎言,我们的刘车骑是朝廷的大将,但并非天子,你既然是高句丽国的使者,理应面见我大晋天子才是,如果有什么提议,也是由我国朝臣商议决定,怎么可以先跟大将商议呢?说严重点,你这是身为外国使节,暗自结交我大晋将军,会害了刘将军的。”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翻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