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54章 奴仆翻身世家怒
庾悦的脸上汗出如浆,掏出了一块手帕,不停地擦着这些汗珠,这一刻,王愉全家灭门时的惨状,又浮现在了他的眼前,他不停地说道:“多谢陶公提醒,多谢陶公提醒,刚才,刚才我只是一时气愤,出言无状,现在我们手中没有以前的大权,肯定不能这样做了,但是,但是我还是咽不下这口气,难道这样背叛我的家伙,就这样放过了?那其他的奴仆和庄客佃户们会不会有样学样,纷纷叛逃呢?若是这种事流行起来,以后我们这里还有什么人?”
陶渊明淡然道:“庾公勿虑,国有国法,自然是对逃亡奴仆,毁了那种卖身为奴的契约的人家有相应的处置措施,你的部下的那些叛徒,如果没有刘道规的命令转到朱超石手下,他们再有一百个胆子也不敢这样反你的,只不过是因为他们有军令可以到别人的部下,所以才敢脱离你,这点上来说,虽然是对你的背叛,但并不违背国法军令。并不是叛逃哗变的性质。”
“至于他们的家属,仍然是没有入国家户籍,属于隐户性质的人口,虽然是这些军士们的身份因为从军而得到了入籍注册,国家承认,但他们的妻儿仍然没有给确认,你不能主动暴光这些人的存在,不然就是你庾家违法,而最好的处置办法,就是让这些军士在朱超石手下得了赏钱和军饷之后,再把自己的妻儿,从你这里赎买回去,或者说,你作个高姿态,不要这赎金,直接把这些妇孺还给这些军士。”
庾悦马上嚷了起来:“这怎么能行?我不能处罚这些叛徒,还要把他们的家人送回去?那我岂不是成了大笑话?以后又何以管理这些下人?”
陶渊明平静地说道:“你也知道这些只是妇孺,做不了什么事,反而要消耗你的很多粮食,以前你把他们扣在吴地的庄园之中,是想作为人质来让前方的这些部曲将士们听话,但现在他们已经反叛了,哗变了,人质的意义已经不大,若是你为了泄愤杀了这些妇孺或者把他们转卖别处,这些将士们会恨你入骨,最低程度也会上报朝廷,把你隐户杀人卖人的这些事揭露出去,到时候你虽然一时出了气,却会让庾家整个完蛋,因为现在大权是在刘裕的手中,不象以前。”
庾悦咬了咬牙:“那我继续扣着他们就是,刘道规的那个让我部下转投朱超石,只不过是战时的临时调令,这些人是我从吴地带出来的,不管怎么说都是我的将士,打完后也应该是我来管理和统辖,而且,我在江州转战游击一年,打击了妖贼的后勤,就算治军方面有点问题,但战功还是实实在在的,若是后面我追击妖贼时再次建军成功,立了军功,有什么理由不让这三千部曲回归我这里?”
陶渊明摇了摇头:“乱世之中,有兵有将就是拥有了权力,这是心照不宣的事,给别人兼并了的部众,基本上是要不回来的,这点你就别想了,除非是朱超石也调到你的帐下听令。你觉得有可能吗?”
庾悦恨恨地说道:“那我给别人夺走的部曲我要不回来,我收编的刘毅的旧部却又随时会走,是不是我这一辈子都别指望建立自己的军队了?”
陶渊明微微一笑:“当然不至于,庾公,不要这么悲观,现在这些军士们看轻你,一方面是你自己不擅长治军,再一方面,你不象这些北府将领们那样,独立指挥打过不少胜仗,赢得将士们的信任,毕竟,你是世家高门的掌门,公子,并不是将领。天生就是跟将士们隔了一层呢。”
庾悦不服气地说道:“那谢玄也跟我一样,当年他组建北府军时,怎么就能让刘裕他们死心踏地跟着为之效死呢?”
陶渊明冷笑道:“哦,你提到谢玄谢安了,很好,那谢家舍得让王妙音嫁给个军汉,你庾家肯出哪位千金呢?”
庾悦一下子如同受了一万点暴击,顿时开不了口了,过了一会儿,才嗫嚅道:“不也就一个刘裕这样吗?”
陶渊明摇了摇头:“王妙音只有一个,但是谢家对于其他的将士,至少在明面上,是给足了面子,谢玄跟刘牢之,孙无终,竺谦之这些人可是称兄道弟,给足了他职权以内的好处,要知道刘牢之,孙无终这些人在加入北府,进入谢家以前,说白了只是一些淮北的山贼强盗,谢玄谢琰是多次孤身进入这些山寨,不仅给了很多粮草补给,军械盔甲,还承诺为他们向朝廷请到足够的官职,让这些人升为将军之类的职务,这才打动了刘牢之他们,愿意为之效力,请问庾公,你给了你的这三千部曲家丁什么好处?”
庾悦喃喃道:“我,我给了他们身份,我让他们入了户籍,我,我还照顾他们的家人老小,承诺如果他们有功,我会给赏钱,如果战死,我会给抚恤,如果受伤,我们庾家会一辈子养活。”
陶渊明冷笑道:“你给的这些条件,也就是普通的大晋招兵征兵的条件罢了,现在不同以往,刘裕是明确地发布了国法,禁止以前的那种佃户庄客,隐户匿丁行为,他们只要能跑出你的庄园,就可以获得自由百姓的身份,刘裕会安排他们去江北分到一块土地,自食其力,并不是非你庄园不能活。是你们这些世家大族欺压了流民庄客们太久,久到把这种违法之事当成了理所当然,久到让这些人获得国法本就应该给他们的平民身份,都当成了你们的恩德。”
庾悦咬了咬牙:“是的,我承认我给的没有谢家那么大方,但谢家那是养虎为患,不知上下尊卑,别说刘裕这些人后来自立后以下犯上,就连刘牢之,孙无终这些人,也没在谢家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出来支持谢家吧,那我要养活这些白眼狼做什么?”
第4955章 小人立场思未来
庾悦说到这里,仍然是意气难平,看着陶渊明,冷冷地说道:“陶公,你刚才这种说话的语气我不太能接受,搞的好像你是刘裕,在教训我罢了,别忘了,你我都是世家,是士族,为啥要从这些小人,下等人的角度来说话?”
陶渊明的眉头一皱:“庾公,因为现在是这些你说的小人,下等人掌了权,世家和士族失权已久,所谓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还想着维持以前权势的,就象太原王氏那样,刘裕这些小人们夺权的过程中,也是利用了时势,一步步地忍辱负重爬上来的,我们现在想夺回失去的权力,也只能暂时忍受。要是还想着象以前一样身居高位,可以对这些军汉,丘八们呼来喝去,那只怕我们别说夺权,连家族都保不住了,这点,庾公以为然否?”
庾悦重重地“哼”了一声:“这个道理,我自然知道,但只是听着这些话不舒服,要忍刘裕刘毅他们也就罢了,毕竟他们现在手握重兵,控制朝政,但你要我向这些庄客家丁们也低头?我,我实在是忍不了!”
陶渊明淡然道:“俗话说得好,宁可得罪君子,也莫得罪小人,因为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你庾公就是因为一直不去主动地想要了解小人,从他们的角度来想事情,所以才会遭遇这些小人的背叛,这个教训,难道还不深刻吗?现在我们要做的,是以后如何地要利用另一帮小人组建军队,夺回权力,难道不应该从他们的角度来想事吗?”
庾悦咬了咬牙:“好,那就从他们的角度来想事,还是我之前说的那句话,谢家对于刘牢之,孙无终这些人也是给足了好处,甚至让这些寒人武夫们直接当了将军,这好处还不够?可换来了什么呢?”
陶渊明冷冷地说道:“换来了什么?一个将军的头衔而已,北伐打完之后,就散军回乡,刘牢之有个将军的名号回到广陵当了个富家翁,在家闲居,也许这是世家子弟们希望的生活,因为对他们来说,回家可以吃喝玩乐,享受美人醇酒,一天也不想在军中呆着,庾公,我说句冒犯的话,恐怕就连你,也是这样的想法吧。打完临朐你就不想继续打广固了,回到了建康,是吧。”
庾悦的脸微微一红:“我们从小养尊处优,在军中的日子实在是过不惯,军功到手之后,自然就没必要继续呆在那里受罪了,回家难道是什么坏事吗?”
陶渊明叹了口气:“这就是你不从小人,军汉,武夫的角度想事情的后果了,你们是养尊处优,可是这些武夫却是从小苦出身,对于他们来说,骑马练武,军中操练才是日常生活,让他们能安逸享受,反而会混身不舒服。三国的时候,刘备一度寄居刘表的手下,守卫新野,他征战一生,难得有了近一年的闲散时光,结果在温柔乡里过了几个月,就发现自己大腿上的赘肉长出来了,意识到这样不行,再这样下去很快无法骑马作战了,这才是武人们的想法,刘备也不是什么寒门下人,而是大汉皇叔,天下闻名的名士,他都有这种觉悟,为何我们没有?”
庾悦长叹一声:“因为我们世家子弟,不需要象刘备那样,在乱世中以命来搏功名,我们生而富贵,锦衣玉食,成丁冠服之后还往往能当上官,那些小兵,武夫们拼了一辈子能得到的,可能还不如我们身为婴儿的子弟们出身时就拥有的。所以,我们需要这样拼命吗?”
说到这里,庾悦顿了顿:“而且,我们的子弟都投入清谈,论玄,入道,相信那些因果循环,善恶有报的事,从军打仗,意味着要杀人放火,有诸多的恶行,很多人都怕做了这些事,会有恶报,所以如果不是给逼着要去从军立功得爵,给逼着要保住眼前的富贵,换了任何人,也是不想去打仗的。陶公,你是士族,应该能理解我说的这些吧。”
陶渊明微微一笑:“我当然理解你说的这些,所以我们士族,世家,就是这样慢慢地脱离军队,失去了对军队的掌握,最后失去了朝政大权,毕竟论玄谈道,因果循环这些只是清谈而已,做不了实事,真正给我们这些世家子弟有今天的生活的,不是什么天上的神佛,而是我们那些百年前建军奋战,杀人放火,立下军功的祖先们。”
庾悦的眼睛有些发直,喃喃道:“是啊,是祖先的功劳荫我们到了今天。”
陶渊明的面色变得冷峻:“连我们前人祖先的创业时,都不考虑这些什么善恶有报,杀人有罪的东西,为何到了后来,子孙的能力不及前人,功劳不及前人,反而倒是信了这些?说白了,不就是从军打仗,不仅苦,不仅累,还有性命的危险,一个不留神小命都没了,人总是趋利避害,贪生怕死,于是给自己找一堆不上战场的理由罢了。自己这样骗了自己几十年,骗到军权旁落,眼看着连政权,甚至是以后的土地庄园也要为人所夺,这就是我们今天只能在这种地方,偷偷地议事的原因!”
庾悦咬了咬牙,眉头一挑:“陶公你说得很对,我也认同,只有掌握了军队,才能夺回大权,可是现在怎么掌握军队?我就是想象当年谢玄对刘牢之那样,也没这个权力了,我自己只是一个杂号将军,怎么给部下这些军职,爵位?就算给了他们,要是一直放任他们管理军队,最后会不会他们也反过来夺我军队,自立门户呢?”
陶渊明平静地说道:“刘牢之,孙无终他们最后脱离了谢家自立,根本原因在于谢家对他们虽然有恩,但没有制约他们的办法,这个制约,不是象你以为的那样,把人家的妻儿老小扣在手上为人质,而是说,有没有控制他们部下的军士,让他们没法一呼百应的本事,有没有给刘牢之和孙无终继续升官的道路,或者是不听话就能找人取代掉他们的能力!”
第4956章 复盘牢之昔日反
庾悦若有所思地自语道:“制约之法?制约之法?这倒是有点意思,你是说,不仅要让这些虎狼之将们有所忌惮,而且是要给他们足够的好处,让他们有升迁的希望,背叛你则会代价惨重,而顺从你则会有应有的回报?”
陶渊明微微一笑:“这制人用人之术,无非如此,既然是底层上升的小人,武夫,你就要知道他们最想要的什么,最怕失去的是什么。”
庾悦笑了起来:“小人和下等人吃苦受罪,所以从军效命无非是想用命来拼个富贵,我现在有点明白你的意思了,刘牢之他们不想离开军队,即使是身居将军也是不忘习武,其实说白了不是因为他们多喜欢打仗杀人,多喜欢练功骑射,而是因为他们明白,他们所有的本事只有打仗杀人,自己是当不了世家,掌不了大权的,起码是他们自己这辈子,只能靠打仗的本事生存,所以,如果让他们离开军队,脱离部下,他们就会以为,这是在削他们的兵权,想要害他!”
陶渊明满意地点了点头:“庾公真是大才,这短短的几句话提示,你就知道这些小人,武夫们的所想了。是的,我们士族,世家有家学流传,子孙们大多数是饱读诗书,识文断子,可以吟诗作赋之人,那些下层的百姓们眼里,我们天生就具有着统治他们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文化,那些军汉将校们就算武艺再高,杀人的本事再强,也是没有这种能力的,甚至,他们在军中想要多管理一些人,都要看那些兵法,军令才能做到,而这些兵法,军令正是古代的那些名士们为将士所写下,也是我们祖辈们的兵法,所以,武夫们是畏惧,崇敬我们的文化才能,轻易不敢造次的。”
庾悦喃喃道:“这和所谓的皇帝是天子,有上天授与的神力,代天牧民,这套我们看起来不值一驳的说法,却是有无数的愚民们深信不疑,其实是一样的道理,怪不得刘牢之虽然多次背叛旧主,却从来没有想过自立,象董卓,曹操一样地自掌大权,原来,他的内心深处,仍然是认定了自己没有文化,只能被世家所驱使,当一个军将而已,他不想离开军队,但也没指望自己能掌握朝政,唉,王恭这个蠢货,司马元显这个笨蛋,他们要是知道了刘牢之的心思,给他一点面子上的尊重,又何至于最后的结局呢?!”
陶渊明点了点头:“董卓,曹操最后能行废立之事,独掌朝权,是因为他们在从军之前早就是士族了,有文化,知往昔,所以不会把自己局限在一个武夫的地位上,这是他们高于刘牢之的地方。而刘牢之在北伐失败后,手下主力精锐尽丧,这时候其实也没有了再帮助谢家的本钱,随着谢安和谢玄自行放弃权力之后,刘牢之也解甲归田,赋闲在家了,这时候的北府军,实际上可以说已经没有了,所以,并不能说是刘牢之,孙无终这些人背叛了谢家,或者说背叛了第一代的北府军。”
庾悦正色道:“那后来刘牢之不是重建了北府军吗?虽然不是谢家出的资源,但也是王恭用了朝廷的府库让他建立起军队的,这是不是能说明刘牢之从此投身王恭门下了?”
陶渊明摇了摇头:“话不能这样说,王恭当时是以扬州刺史的身份,以朝廷的名义重建军队,甚至一开始没有打出北府军的名号,而只是把刘牢之重新启用,授权他去建军,开始的建军名额也只有万人左右,刘牢之没有召集多少旧部,因为北府军真正有战斗力的老虎部队,在五桥泽之战后只剩下数百人而已,可谓名存实亡,所以刘牢之召的,多是那些散兵游勇,马贼强盗,因为他刘牢之的北伐名将的威名,加上王恭当时给出的条件足够优厚,这让很多淝水之战后散落在各地的悍匪们都愿意加入刘牢之的这个新军,我们今天要走的,其实就是刘牢之的老路。”
庾悦恍然大悟:“是啊,大战之后,遍地都是散兵游勇,这些人是天赐的兵源,可比平时要征兵,再训练要强多了,但是,这些人很难管啊,也不太服从军纪,需要一个悍将头子才能管得住。刘牢之正好就是这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