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点有二。
其一,避开微型网络暴力是对恶的抑制。引发网络暴力的原因有哪些?调研工厂调查数据显示网暴原因top5如下:选择错误的言论自由观和网络的匿名性/虚拟性的比例较高,分别为48.3%和46.8%,选择缺乏独立思考的占比为44.9%,选择网民缺乏道德素养与法律意识的占比为42.3%[2]。由此可见,在网络上攻击他人的网民往往是无意识无逻辑的那一部分人。在网络世界中,别人的评价和质疑接踵而至,当被误解的时候,别人说你斤斤计较,你恨不得发一篇小作文来证明自己很大方,当别人说你没脑子,你就想方设法把事情的前因后果解释清楚,这何尝不是陷入了自证陷阱中?莫泊桑说:“他人的误解和嘲讽,就像一根束缚你的绳子。你越在意,越辩解,绳子就会勒得越紧,让你在自我怀疑与消耗中逐渐窒息。”你越反击别人只会越起劲,最终导致情绪失控。
其二,选择避开更是一种对自我身心的保护。在好大夫线上问诊平台上,以“网暴”为关键词检索到的问诊者中,近 6 成遭受了半年以上的心理困扰,3 成求助患者是未成年人。“害怕”“长期失眠”“敏感易怒”“自我怀疑”等等都是病情描述中的高频词,有患者在遭受网暴后的三个月里一直“沉浸在抑郁状态”,“耳边总是回荡着那些攻击性的语言”;有患者在一年半之后仍“会反复回忆过去被伤害的细节”而陷入痛苦。当被害者陷入内耗之时,反观那些施暴者,他们或许已经忘了在某天在时刻发布了一条怎样看似‘正义’的言论。
阿德勒说过:“纵使被说坏话、被讨厌,也没什么好在意的,因为‘对方如何看待你’,那是对方的课题。擅自背负别人的课题,只会让自己感到痛苦。”当一个人发表攻击性言论的时候,他并不在意你究竟是不是那样的人,因为他的脑中早已构建了一套自洽的逻辑,对于你精心解释的言论视而不见,甚至持续挑刺。而你只会陷入无尽的自我怀疑中,鼓起勇气的反击话语掀不起一点浪花,当双方的愤怒交织在一起,造成的自我身心伤害是不可估量的。挑刺的小丑面对不捧场的观众会成为真正的小丑灰溜溜地离场,又何必将事态扩大化,最后导致更大的自我伤害?
在面对纯恶意的辱骂或者针对自己某条阴阳怪气的评论时,避开是更有利的选择。因为在虚无的指责和谩骂前,诚恳的辩解如同拳头打在棉花上,只会加剧自身的无力感;而激烈的反抗和对战会加强对方嚣张的气焰。
因此我方坚持认为面对每个人都会遇到的微型网络暴力,我们更应该避开。
主席:感谢正方一辩,下面有请反方二辩质询正方一辩,质询方可以打断被质询方发言,被质询方只能作答不能反问,对质询计时1分30秒。
反二:刚才在听到您方对于微型网暴的定义,我想先确认一下您方定义的微型是否包含比如我在某平台上发布了一条帖子导致几百条评论的攻击的这种网暴形式?
正一:如果这种恶意评论呈现了不断扩大的趋势我方认为这就不算是微型网络暴力。
反二:可是在您方的定义里面,微型暴力只是剔除了明星网红等具有一定粉丝量的群体,那么这种几百条的评论不算微型的吗?
正一:不,我方的意思是当这种暴力达到一定的程度才不算——
反二:所以您方的定义是模糊且不清晰的,希望等下可以听到您方的解释,而我方一辩会准确地给你定义一下微型的具体含义。
正一:我方有明确的定——
反二:好,那我们暂时把这两个字放在一边,您方说选择避开这种恶意会被消减,可是根据我方的调查显示过半数的网民在遇到网暴时都会选择避开,但是根据最高法数据显示每年因为网暴而起诉的案例在不断地增多,而这种侮辱、诽谤的自诉案件的起诉条件是相对严苛的,但是数量却在增多,难道不正是证明了这种恶意在不断地扩散吗?请问避开消减了什么?
正一:不能因为每年案例的增多说明恶意的扩散增强,您方的因果存在逻辑谬误,案件的增多只能说明法律机制在不断完善,更多的人会选择采取法律手段。
反二:很好,对方也承认了现在有更多的人会选择采取抗争的方式进行维权,这不恰恰证明了选择避开的人意识到了避开不会消减恶意,只有抗争才是消减恶意更有效的手段吗?
正一:我方并没有承认——
反二:请问对方辩友如果今天你在某平台上发布了一条帖子,有人在下面直接评论说‘这么丑也敢发出来?’或者说‘普信男,爹味太重’,你是会直接删帖还是选择回怼?
正一:我方会选择利用平台规则选择投诉这条评论,因为这违反了相应的社区规则——
反二:所以您方的回避也包含了投诉举报这样抗争型的手段吗?但是在您方的一辩稿里并没有对此做出定义,我方认为您方的定义里包含了某种抗争形式,那这种避开还是避开吗?
正一:投诉举报是一种平台规则,合理利用规则并不是一种所谓的抗争——
反二:对方辩友无论是对于微型暴力的定义还是对回避方式的阐释都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并且认为投诉举报的方式是一种回避,这完全是一种谬误。
主席:感谢双方辩手,下面有请反方一辩进行立论。时间同样为三分钟。
反一: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5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目前我国网民规模达11.08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8.6%[3],由此可见,随着网民的增多微型网络暴力发生的主体性基础逐渐变得庞大。微型暴力区别于一般的开盒挂人,有偿代骂,它是指低强度、高频次的内涵嘲讽,经常伪装成所谓客观性的评价或者利用表情包、谐音梗间接攻击他人。2022年《网络暴力防控与网络文明专题调查报告》中的调研数据也显示,61.11%的受访网民或多或少遭遇过网络暴力行为,而针对网民遭受过的网络暴力具体行为进行调研发现,“羞辱谩骂”是最主要的网络暴力形式,占比达 41.17%。这一接近半数的比例恰好反应了微型网络暴力造成的影响之广且是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