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翻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设置X

第377章(2 / 2)

“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1”,“止,必止于是而不迁2”。“大学”又被称为“博学”、“大人之学”,这就要求一个人通过不断地学习,来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从而达到至善而初心不变。

《论语》有云:“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荀子·修身》中也有一句“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都是要求人要“敏而好学,见贤思齐”。

墨珣将几个句子先写到了草稿纸上,这才开始组织用词,在卷纸上誊抄一遍。

第155章

其实很多的“至善”到了最后, 也就是为了要获得社会的认同感以及寻找自身价值。归根结底, 就是为满足自我罢了。但既然本国推崇儒家思想,那墨珣也不可能直接在卷纸上就写这些。理论和实际总是有所出入,为了教化民众,当权者必然是要以此等言论来束缚百姓的。

“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1”说的就是治国方面了。教化是本,治理是末。“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2”。

此题说的便是听诉讼、审理案情的时候,使隐瞒实情者不敢乱说话, 让人心悦臣服, 从而使民众有敬畏之心。

敬畏之心乃修身之根本。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 狎大人,侮圣人之言。”3而小人则是因为不知自然规律, 所以他并不畏惧。对于有才德的人轻视,对于圣人的言论又轻蔑。一个人若没有了敬畏之心, 那么久很容易犯错。

当权者制定政令、法规,全都是为了教化于民,就连刑罚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教化,以积极地改造犯人和警醒世人。

“刑罚世轻世重, 惟齐非齐,有伦有要。4”说的就是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具体分析, 根据客观需要做出不同的刑罚,才能使社会安定。

《大学》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通篇围绕着“修己以安百姓”展开5。旨在弘扬君子之道和王者的治政方针。

按要求,一题需得写两百字以上,墨珣洋洋洒洒就能搞个四百字。但这种题型写多写少都会引起阅卷者的反感,最后或许会因为个人好恶而加以评定。所以一直以来,无论是官学的教习还是国子监的博士,都要求不要超过三百字为宜。而且,如果一道题答得过长,最终会导致考试时间收紧,余下的题目便来不及作答,得不偿失了。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翻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