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翻下页

设置X

第1044章(1 / 2)

但武将也是官,也需要给皇帝写奏折。

就是逢年过节,也要写个请安、问好的奏折才行。

是以,武将身边多数会带个幕僚、亲信什么的。幕僚可以找念过几年书,但科举不中的;对亲信的要求就比较低了,一般是本家人,上读书识字的就行。

不管是给皇上递请安的奏折还是别的什么,多数是由武将身边幕僚、亲信代笔的。如果武将自己动笔,字迹丑陋不说,遣词用句怕是也狗屁不通。皇帝如果看不懂,那就失礼了。

鸿薪王的奏折写得十分详尽,他虽没有直接上战场,但也还是从已经从战场上退下来的将士口中得知了许多消息,干脆就自己润润笔,都给牵复帝写到奏折里去了。

征西副元帅乃原昌州总兵,也是个武将。自做了官之后便开始念书识字,给皇上写奏折什么的倒是不成问题。而且,他的奏折一般浅显易懂,多是些白话,不管是以前的宣和帝还是现在的牵复帝看起来都不会觉得前言不搭后语。

不过,简单写上些还好,要叫副元帅写上长篇大论,他就觉得手腕疼得厉害,还不如多耍几个大刀。

鸿薪王给牵复帝的奏折不断,大仗小战都写得很是详细。如此一来,也方便了牵复帝了解边疆战况。

星石岭一役,归根究底,还是因为已经殉国陈将军预判错误,一心想将星石岭从雅砻手中夺回,却不料中了雅砻的奸计,不但没能夺回星石岭,反而连自己的命都丢了。

这话还是说得好听的,难听点就是急功近利,听不进别人劝阻。

但人已经死了,现在再揪着这个不放也没什么意义。

鸿薪王作为牵复帝任命的大元帅,本来就是征西大军中军衔最高的。

初来乍到的那段时间,鸿薪王并没有指手画脚,非要掺和什么,但随着在边关时间长了,鸿薪王对于与雅砻对战的了解逐渐加深,倒也能参与其他将领之间的讨论了。

说起来,大元帅比起副元帅更难融入这个征西大军之中。副元帅好歹原先就是武将,而且拐弯抹角的还能与其他的将领抠出些渊源来。但鸿薪王是个王爷,主要的势力范围还是在京城附近,在边关这边还是相形见绌的。

边关这边弯弯绕绕比起京里来说,相对少一些,且人际关系也没有京城复杂。多数情况是,只要身上有军功,有能力,能打,就能获得戍守边关的武将和士兵的认可。

副元帅虽说也是个武将,但上没上过战场,刀尖上有没有沾过血,这些在其他将领和士兵心中还是有明显区别的。

鸿薪王首先是个王爷,其次才是征西大元帅。不上战场,天天就在后方,撑死了也就只能算作是一个监军。是以,一来就没能受到边关将士们的拥戴。大伙儿维持着面上还过得去的礼仪,这大半年也就这么相安无事的过去了。

后来,大概也是鸿薪王意识到自己老窝在后方不行,就主动提出要跟着去打仗。

这话一经出口,立刻就跟捅了马蜂窝似的。

所有将士都觉得鸿薪王是在给自己添乱。

一个养尊处优的王爷,上战场?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翻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