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太皇太后自嘲地笑了一笑:“哀家是真老了,精力大不如前。这宫里宫外,不知多少人盼着哀家早点死。”
此言一出,宝华公主第一个坐不住,忙站起来柔声道:“皇祖母可千万别这么说。近来宫中事端频频,都是有奸臣小人作祟,万幸有皇祖母撑着,才没出乱子。”
宝华公主比姜韶华年长四岁,今年已十九,正是容颜最盛的年龄。美丽端庄温柔孝顺,世间对少女的美好形容词,几乎都可以用在宝华公主身上。
东平县主淮阳县主也随之起身,各自柔声劝慰安抚。
姜韶华不动声色地看过去。
姜莞华今年十八岁,在去岁就和李博元定了亲,还有一个多月就是婚期。
姜月华十七岁了,亲事也已定下,是吏部张尚书的长孙。这门亲事,是郑太皇太后做主定下的,自然是为了拉拢张尚书。这也是郑太皇太后惯用的联姻手段了。
倒是宝华公主,要守三年父孝,至今还没定下亲事。
郑太皇太后被众人轮番劝慰,稍稍振作,对姜韶华道:“对了,你上回写信和哀家说,要和长宁伯定亲。现在来了京城,定亲一事岂不是要被耽搁了?”
第474章 遗传
此言一出,站在一旁的郑宸目光凉了一凉,却没有任何举动,更未张口。
他没有立场也没资格说话。
提起崔渡,姜韶华的眉眼肉眼可见地柔和起来,轻声应道:“回娘娘,博陵崔氏已经登门商议定亲一事。我不在王府,定亲也照常进行。”
时下定亲结亲,本来也不需女子亲自露面。都是由长辈做主,换庚帖立婚约下聘礼。
郑太皇太后有些遗憾:“哀家本来想给你挑一个好夫婿,可惜你坚持要招赘进门。也只得勉强凑合了。”
一个崔氏旁支弟子,连个秀才功名都没有。要不是种田种出些名堂来,哪里配得上尊贵的大梁郡主?
已经定了亲事的姜莞华姜月华,想起自己的未婚夫婿,各自骄傲地挺了挺腰杆。
李博元是李家嫡长孙,太和帝嫡亲的表弟,未来的李家家主。
张公子是张尚书嫡长孙,张家也是大梁世家望族,张尚书位高权重。张公子自少有才名,去岁便过了府试,将来不愁锦绣前程。
她们是不及姜韶华,将来的夫婿可比只会低头种田的长宁伯强多了。
“不是勉强凑合,”姜韶华灿然一笑:“崔渡很好,是世间最好的少年郎。”
众人:“……”
谁都能看出,姜韶华这番话发自肺腑,绝非作伪。眉眼间绽放的光芒,也是少女提起心上人时才会有的模样。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