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是因为安国公总唱反调,这几年的朝议也就成了众臣大型吵架现场。你指责我我不让你。
事实是这个事实,被姜韶华这么当众指出来,就是丞相失责。
王丞相只得拱手告罪:“是老臣无能。”
姜韶华淡淡道:“本郡主不懂治河,今日就是代皇上来听一听看一看。你们继续。”
众臣颜面都不太好看。不过,脸面这等事,大家一同丢也就无所谓。
朝议继续。
这一回,一个接着一个出声说话,没人再插嘴。其实,没安国公在,也就吵不起来了。
姜韶华耐心聆听,偶尔看一眼奋笔疾书的王舍人:“王舍人都记下没有?待会儿要呈给皇上看。”
王瑾应了一声,继续挥笔。
王丞相微微抽了抽嘴角。
朝议以前没这个规矩。是姜韶华向天子进言,让中书舍人做记录,然后再呈到御前。如此一来,众人说话表态就得格外注意了。免得一个不慎,落下现成的话柄。
姜韶华的心眼,真是比筛子还多。
往常吵半天都吵不出结果的朝议,今日进行得异常顺利。不到一个时辰就议完了修建河堤的预案。
沉默了许久的姜韶华,再次张口:“还有时间,将堆积的要紧政事也议一议吧!”
第483章 信任(四)
直至傍晚,朝议才散。堆积如山的政务,竟处置了两成。这效率,实在令人惊叹。
别说一把年岁的王丞相,就是正值盛年的董侍郎等人也觉疲惫,头脑里塞满了政务奏折。
杨侍郎凑了过来,对董侍郎笑道:“请董侍郎捎带我一程。”
董侍郎欣然点头。
董侍郎是南阳郡主最得力的盟友。杨侍郎暗中和南阳王府眉来眼去,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了。这两年更是摆到了明面上。因为这一层缘故,董侍郎杨侍郎算是同一阵营,交情日渐深厚。
上了马车后,杨侍郎先揉了揉额头,低声叹道:“真没想到,郡主竟来了京城。”
董侍郎也笑着叹了口气:“郡主一来,立刻去丞相府,说服丞相回朝。今日朝议,更是大展锋芒啊!”
两人对视一眼,心里都有些唏嘘感慨。
说句不中听的,今日就是太和帝在场,也未必能弹压住众臣。姜韶华却做到了。
她话语其实不多,也没有对着具体的政务发表什么意见。只是以居高临下之态默然省视众臣,关键时候才会张口。不说话则已,一说话就犀利直指要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