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第九书屋 > > 夫郎不语 > 分卷阅读1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没有了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设置X

分卷阅读1(1 / 1)

?《夫郎不语》作者:岛里天下 文案: 康和穿成了个与人做上门婿的憨傻小子。 赘家穷寒,岁余无存粮,箱中没铜子儿; 独茅草屋子三间,守着几亩不大够吃的薄田; 老丈人瞧着老实巴交, 丈母娘倒是泼辣伶俐; 夫郎不语,只一味挣钱养家。 ——— 康和识不全章朝的文字,也听不明村野的土话。 好在——原本是个傻子。 于是继续装着傻子一边学着,一边把日子过着~ ——— 春来耕田地,夏热卖凉食; 秋时收庄稼,冬寒满山雪…… 炊烟袅袅,日子淡淡。 康和盛了一碗热乎乎的栗子鸡汤,端给刚打猎回来的夫郎。 山里拾的野栗子炖得粉烂,跑山的鸡肉嫩滑不柴,汤甜浓香。 他看着夫郎吃完了一整碗,才取出这些年攒下的交子铜板与他商量: 太平年间,手有余钱,还是送大宝去村头新开的私塾读书识上几个字, 将来要是能做个账房先生也体面,不比耕种田地辛劳…… 1、有点人妻的攻有点冷酷的受 2、家长里短,内含不少配角剧情,介意勿入 内容标签:穿越时空 种田文 甜文 轻松 搜索关键字:主角:康和,范景 ┃ 配角: ┃ 其它: 一句话简介:只一味挣钱养家 立意:携手共创未来 第1章 时值十月上旬,田间余下一片稻杆桩子,坝边垒起高高的稻草垛儿,秋收进了尾声。 三只白颈毛的瘦鸭子,在田里搜吃下了几粒秕谷,扭塞着身子滑进了河沟里。 这当儿横跨河沟前后,几根圆木并在一起潦草而成的木桥上路过一道清瘦的身影。 凹子里范家大哥儿背着个细竹条密编的背篓,手里紧着把石抢,从山里回村来了。 人刚过了木桥,埋在地里给冬葵苗拔杂草的妇人老远便好事儿的呼起来。 ? 如?您?访?问?的?W?a?n?g?址?发?b?u?y?e?不?是?i????????ε?n?????????5?????o???则?为????寨?佔?点 “大景,你回来的可真是时候。” 范景没应话,但仰起了些头。 妇人见他不搭腔也不恼,接着道:“你家里来媒人了,你晓得不?” “那媒人收拾的怪精神,像是外头来的咧,定是瞧中你给说亲的。” 范景听这话望了一眼自家的方向。 道了句不晓得,话毕,也没同妇人多说,不紧不慢的往家去。 范家的单扇院门没关,一窝细毛的小黄鸡崽儿跳上门槛,跟着毛羽油亮的老母鸡从院子里跑了出来,正在篱笆边上啄虫子吃,叽叽咕咕跑的到处都是。 范景上山前这窝鸡还在老母鸡屁股底下没破壳儿,日子倒是好混,这厢竟都能四处跑了。 他瞧了两眼,进了门。 范景在灶屋门外的圆木凳儿上放下背篓和石枪,就听见堂屋里传出了一道耳生的声音。 “这户人家呐,姓康,在望水乡那头。” “他们家再是那般忠厚不过的人家了,待人和善客气,就没瞧见与人脸红脖子粗过。” “这家里的三郎手脚健全,身体精壮,生得也多周正。” 堂屋头,一四十来岁,身形有些富态的妇人口齿正伶俐着。 这妇人穿着一件交领暗红齐膝裾,下身是条靛蓝百迭裙,和腰身上那条腰带是一色儿。 头上又还簪了两朵颜色绢花儿和一根素银簪子,收拾的还真是精神喜庆。 坐在媒人对身处的是一对夫妇,范家爹范守林和范家娘陈三芳。 “这样好的如何肯上门来?” 媒人早晓得有此一问,道:“前些年上头一茬又是一茬的征兵征粮,最凶悍的时候连哥儿都征去了一线上。平头老百姓苦呐,如今战事好不易平息了,可百姓家中的精壮儿郎多少都死在了战场上。” “十里八乡间,多见着的都是姑娘,逢上战事后当龄适婚的这些哥儿姐儿,最是难婚配不过。” “这康家小郎放在今朝本当是人争着抢着要,极好娶亲的。可老天爷也妒人呐,教他逢了祸,磕坏了脑袋,人钝了不少,算账写字那些精细活儿干不得了。” 妇人叹罢,微微往前探了些身子,又说道:“康家三个儿子,两个征兵役去了前线,回来时只剩下一个,却也都残了腿。” “两个儿一个不灵光,一个残了,成家不花些钱出去,如何成得了。乡下小户,又不是大富大贵之家,拿不出那许多的铜子儿来,左想右想,便得了个赘出去的方儿。” “上战场那个受了苦,少不得紧着些,便只能赘小郎出来。” 范家夫妇俩听了原委,晓得了康小郎的短处,心头反倒是踏实了些,可又新生了旁的忧愁来。 媒人说的不假,战事虽前两年便平了下来,可因打仗起的难却没那般快能平下。 好比这婚嫁之事上,适婚的哥儿姐儿多,男儿少,便失了衡。 民间男儿精贵了起来,往昔一家有女白家求,如今是反过来了。 范家家里一个哥儿,两个姑娘,不曾生得有儿子。 这样的人家,惯是要招个赘的。 要不曾起过战事,太平年间遍地的精壮男子,招个赘还是容易。 奈何如今逢着这样的年月,范家又穷寒,姑娘哥儿的嫁妆尚且备不起,如何又拿得出招赘的银钱。 本是也没好意思同外头的媒人张口,便是不曾吐露想招赘的心,家里也不见媒人上门来。 这下倒是稀奇,不仅来了媒人,还说的是户千载难逢肯赘的。 陈氏不由得瞅了身侧的范爹一眼,见人也听得仔细,连忙便倾身上前问媒人: “娘子说康家小郎脑子不灵光,不知是怎么个不灵光法?人若是赘来,又得要多少礼钱?” “人也不是全然不灵光,时好时坏,好时同那常人一般,最不好时也不过是吐不明白话。” 妇人微微笑着,如此说道。 她娘家是望水乡那头的人,自是见过康家那傻小子的。 说他相貌端正,身子齐整都不假。 可那傻小子自从教山上滚下的石头砸了脑袋,昏睡了三天醒来以后,终日里头就只晓得憨笑着四处跑了。 下雨都不晓得归家,还要康家人到处找,白瞎了牛高马大一个精壮的劳力。 虽因憨傻躲过了前线征兵,可便是现在男子少,也没有姑娘哥儿肯嫁。 那些个人家宁肯把女子哥儿许给战场上回来残了的,亦或是要那般上门留个种就走下家的,都不要康家那傻子。 媒人本不想给这样的人说亲,奈何康家给的钱实在不少,于是远远的在荷坪子这头找了一户没有儿的人家说来看。 望水乡跟荷坪子一个南,一个北,是县下头离得最远的两个村子。

没有了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没有了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