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一会儿,年夜饭都端到堂屋的木桌上,贺渊把碗筷摆得整整齐齐,又拿锅巴泡着羊肉汤,倒在屋角的土碗里。看着土小黄吃得正香,这才招呼一家人坐下吃饭。
贺父瞧着桌上的腊肉、清炒白菜、萝卜炖羊肉、糯米糍粑,乐呵呵地说:“瞅着就馋人,咱一家人吃顿团圆饭,美滴很!”
贺母先端起碗,脸上笑开了花:“就是说嘛,明年家里还要添丁进口呢。我估摸着,明年冬天就能抱上孙子咯。赶明儿我得抽空去扯几块好布,给小娃儿做几身棉衣。”
吃饭的时候,贺母不停地给于清夹菜,念叨着这个好,那个吃了也好,说于清太瘦,得多补补,可别像她生了贺渊以后,落下一身病根。
贺渊兴致勃勃地唠起镇上的事儿:“今儿镇上可热闹了!到处都挂着红灯笼,红通通的一大片。舞龙舞狮那地方,人多得都挤不动。那龙舞得跟活的似的,上下翻腾,狮子也摇头摆尾的。
虽说初一过了,可乡下这年味儿还浓得很。大年初二,各家各户都忙着弄祭祀的东西。祠堂里头,香烧得旺旺的,烟直往上冒。大伙都一脸严肃,按辈分大小,规规矩矩地磕头行礼,心里都盼着祖宗保佑家里平平安安、添丁进口、福气满满。
初三一大早,天刚蒙蒙亮,贺父就爬了起来,收拾好了拜年的礼品,就带着一家人去堂叔公家拜年。
初四那天,太阳明晃晃的。贺渊赶着牛车,稳稳当当的,于清坐在车上。后来又叫上贺山一家,一块儿去镇上溜达。镇上依旧是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初五,就是“破五”,鞭炮噼里啪啦响个不停,说是要把“穷神”赶跑。接着,一家人围在堂屋包饺子。
初六了,年味儿还没完全消散,乡下人就开始收拾屋子,准备招待客人。汉子的拿着扫帚扫院子、擦桌椅,娘子,夫郎则在灶房忙活着,又是做点心,又是做菜。
新年喜庆劲儿一直到了十五之后,才慢慢淡下来。
贺山带着林小柔回陶坪镇看老丈人去了。
本来贺渊也想去舅舅家拜年,可又怕于清怀着孕,月份还小,经不起一路的颠簸折腾。就去镇上挑选了好些年货,托大山哥给舅舅家带过去,也算表达了一番心意。
贺山这一趟去了五日,回来的时候带了不少舅舅给的回礼。
外公听说于清怀孕了,还特意在桃坪镇买了好多吃食,让于清好好调养身子。
贺渊赶忙把东西搬进屋里,转身招呼贺山和林小柔坐下,倒上热气腾腾的茶水:“大山哥、嫂子,你们先歇歇脚。”
眼瞅着年过完了,家家户户的日子逐渐回归正轨。贺渊一家人也搬来了镇上,只因后日书院便要报名开学了,需为学业早做筹备。
木匠铺更是在初十那日就开门了,做买卖就得趁早,早开门早挣钱。这两日天气不像腊月那般寒冷了,稍微暖和了一些,前儿于清的小食摊也出摊了。
读书要花费不少钱财,家里还在镇上租着房子,开销着实不小。贺母心疼还未出生的小孙子,舍不得于清太劳累,也不让于清去看摊子。铺子生意不忙的时候,她和贺父也能照应得过来。
于清拎着个篮子,里头装着从集市上买的梅菜和糯米,刚进家门,就看到在堂屋喝茶的三人。
贺渊见于清回来,连忙跑过去接过菜篮子,笑着说:“清哥,快进屋看看,舅舅让大山哥带了好多好吃的呢!”
于清跟着贺渊进了堂屋,瞅见桌上的布袋子里鼓囊囊的,装着腌鱼、茶叶、茶树菇、干笋,还有两只腌得油亮的兔子,外加几包糕点。
于清忍不住说道:“阿渊,舅舅家可真好,明年无论如何咱们也得去给他们拜年哩。”
贺渊应声道:“那是自然,二位舅舅对我一直很好,外祖年纪大了,咱是该多去看望看望。”
贺山搁下茶杯,起身说道:“阿渊,我瞧着日头差不多了,我先带小柔回去。也不知道云哥儿在家怎样了。”
贺渊忙挽留:“大山哥,吃了午饭再走吧。”
贺山直摇头,他这人实在,又已成家,在农家人的观念里,哪怕是串串门,亦会择于饭后前往,此乃乡间习俗,为人之常情。
二伯一家过往对他诸多帮衬,他手中空无一物,又不是云哥儿那般年纪小,不懂事儿,怎好无事还在人家里蹭饭,再说自己媳妇手艺不差,他不用在吃云哥儿做的饭菜,每日都吃得饱饱的。
林小柔本来一脸忧愁,也跟着说道:“好久没回家了,相公挂念云哥儿,咱还是早点回去。眼瞅着春耕就要到了,家里活儿多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