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第九书屋 > 时空穿越 > 古代人的日常生活(出版书) > 古代人的日常生活(出版书) 第3节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翻下页

设置X

古代人的日常生活(出版书) 第3节(1 / 2)

(' 以上这六个时期,彼此之间其实有规律可言,即分裂与统一之交替排列。先秦是分裂的,秦汉是统一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是分裂的,隋唐又是统一的,五代辽宋夏金是分裂的,元明清又是统一的。正应了《三国演义》开篇之言: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当人们遥望浩瀚星河,回首千年中华,可能会产生穿越回去的冲动。那么,穿越回哪个朝代会更幸福呢?

无论在哪个朝代,王侯将相永远都是幸福的,因为他们是特权阶层。普通民众则有时欢喜有时愁。我们都是普通百姓,不必替特权阶层瞎操心,只需要考虑我们自己的幸福感。影响幸福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四点:社会稳定程度、经济发展水平、政治文明水准与文化繁荣程度。

最不幸的朝代,连人的基本生存都无法保障。秦、三国两晋南北朝与五代中的大部分就属这样的朝代。战争连年,老百姓没有安稳的日子过。今天被征兵,明天就可能战死沙场,活命都是难题。我们读三国,感觉那个时代英雄辈出,却较少想到在其背后是政治上的大混乱。并非时势造英雄,而是乱世造英雄。仔细想想,如果是和平安定的时代,老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机器正常运转,哪里需要英雄挺身而出呢?越是乱世,越是出英雄——也并非都是英雄,大部分乃是枭雄。混乱的时代,社会经济发展也会受到影响,老百姓可支配的钱财物资因战争被国家竭泽而渔。《汉书》记载秦朝“内兴功作,外攘夷狄,收泰半之赋”,所谓“泰半之赋”就是指国家要征收走总收入的三分之二。即使你没死于战场,也不过是国家收税时待割的“韭菜”而已。这些时代更谈不上政治文明,靠的都是尔虞我诈、弱肉强食,白骨之下出顺从。然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并非一无是处,至少在文化上是自由的。这种自由主要源于朝廷对国家管控能力的下降。

比上述几个混乱时代稍好一点的是元明清,君主专制社会的巅峰时代。文化上很压抑,但社会稳定,经济也能发展,老百姓虽不自由,但至少活下去没多大问题。有的朋友会认为元朝有四等人制度,清朝又是满族人统治,明朝会比这两个少数民族政权好不少。其实真没有好多少,少数民族政权尽管有民族不平等政策,但这种不平等在基层社会的体现并没有那么明显。换句话说,作为普通人的老百姓,永远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在任何一个封建王朝都是被权贵阶层奴役的命。元明清三朝的区别,仅在于权贵的民族属性不同。同样都是奴仆,换个主子难道就幸福了吗?

汉朝与隋唐是比较幸福的时代,中华文明开放而自信,八方来贺,万国来朝,奠定了中华文化圈的基础。这几个朝代的经济也相当富庶,特别是隋唐的盛世时期。杜甫回忆中的开元盛世是“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的时代。注意,杜甫说的是政府和老百姓都很富,并不像康乾盛世,政府很富有,老百姓却吃不饱饭。然而,如果你要穿越回汉朝的武帝时代则需要慎重,那可是“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时代。不要期待自己上了战场就会成为拓土开疆的万户侯,“白骨乱蓬蒿”的下场可能性更大。

最幸福的时代要属宋朝,少有的重商主义王朝,民殷国富。宋朝统治者还颇具人情味,赵宋朝廷立下祖训不杀文人士大夫,很讲政治文明。另外,宋朝城市发达,有夜市。要知道在唐朝之前,晚上是不能随便出门上街的。宋朝还有娱乐场所“瓦子”,生活舒适得很。史学家陈寅恪就讲过华夏文明“造极于赵宋之世”。如果真的能穿越回去,王老师一定穿越回宋朝。

生活篇:古人没厕纸,怎么上厕所

02 古代的厕所长什么样子

有人统计过,一个成年人平均每天上厕所6~8次,算下来一年就有2500次。按照平均每次两分钟计算,人的一生中,大约有整整一年的时间是在厕所中度过的。与我们一路相伴的厕所,在古代又是什么样子呢?

在上古时代,厕所很简陋,就是露天挖一个大坑,人在坑边上如厕。后来,人们在粪坑上面搭建了小屋,估计是怕露天风大把人吹进粪坑。那时候上厕所的确是一件危险的事,如果不小心掉进坑里,不摔死也会被淹死。你别笑,历史上还真有这样的事:春秋时的晋景公,就是如厕时掉进粪坑淹死的。《左传·成公十年》就记载过晋景公“如厕,陷而卒”,但也有人分析他是上厕所时突发疾病才掉进粪坑死的。晋景公因此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在厕所殉职的君主,估计也是唯一的。

△西汉红陶厕所(内蒙古博物馆收藏)

到了汉朝,厕所一般设在宅院的后方,搭建在高处,下面连通猪圈,人排泄出来的粪便可以直接掉进猪圈给猪吃,这种厕所叫作“圂”(hun)或“圂厕”。圂厕的好处有三个。首先,把厕所和猪圈两个污秽处结合在一起,减少了污染源,并将人畜粪合一,方便清理利用。怎么利用?用来做肥料。在没有化肥的古代,人畜粪便是最好的农业肥料。其次,将人粪作为猪的辅助食料,有利于资源再利用。另外,将厕所设在猪圈上方,结构立体,占地面积小,从而达到了节约空间的目的。这种圂厕至今还流行于陕南、四川等部分地区。但圂厕也有一个弊端,就是猪食用人类粪便可能会引发寄生虫病。

古代还流行一种便携式的如厕器具,因其形状似老虎,所以叫作虎子,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夜壶。至于为何以虎为器形,说法比较多。有的认为这是古人表示对老虎的厌恶。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这和汉朝名将李广有关——据《西京杂记》记载,李广打猎射死一只老虎,便“铸铜像其形为溲器,示厌辱也”。但现存最早的虎子是战国时期墓葬出土的,这说明虎子的出现远在李广之前。

△东汉越窑褐釉虎子(浙江省博物馆收藏)

虎子极大方便了古人如厕,这说明古人也很懒,晚上也不愿意到屋外面上厕所。不光男人可以用虎子,古代也有女用虎子,这种虎子口部偏大,口部上方还有一个盘子形状的外延,防止尿到外面。

到了唐朝,由于开国皇帝李渊的爷爷叫李虎,而古人讲究避尊者讳,怎么能把开国皇帝爷爷的名字用在如厕的器具上呢?于是,“虎子”就改名为“马子”。古人对马子的要求也随之变高,不光要能用来装尿,还要能装粪便,所以马子的形制也加大了,变成了桶形,“马桶”因而诞生。

马桶一经发明,广受城市居民喜爱,以其占地小、味道轻、方便清理等优点成为城市居民居家必备之物。古人也讲究环保,马桶装满了,是不可以随处倾倒的,必须由专门的人来收。这种城市里专门收集运输粪便的职业,在唐宋时叫作“倾脚工”。他们挨家挨户收集粪便,并将其运送到城市周边的农村贩卖,获利颇丰。唐朝有个叫罗会的人以收粪为业,竟然成为富豪。《朝野佥载》载:“(罗)会世副其业,家财巨万。”由此看来,掏粪工在唐朝还是个高薪职业。

到了南宋,粪便收集已经形成了相当规模的市场,竞争十分激烈,还有人还为了争夺收粪市场而进行诉讼。

明清时期,北京城内从事粪便清运职业的人被称为“粪夫”。他们将收集到的粪便运到郊外的“粪厂”,粪厂会将粪便晾晒成肥料卖给农民来获利。生活在不同区域的居民,产生的粪便是不一样的,其价值也不同。比如富人区吃得好,粪便质量高,肥力足,能卖上好价钱。因此,粪夫们经常为了争夺“高端市场”而发生争斗。到了清朝初年,粪夫们商议划定了专属工作区域,并签字画押,不得越界收粪。这种固定的收粪区域和收粪路线,被称为“粪道”,这是一种特殊的“特许经营权”,还可以转让买卖。其他城市的情况也是如此,例如上海的粪夫绰号“倒老爷”。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翻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