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蹴鞠已经开始职业化运营,有专业的球员,还有专门的蹴鞠社团,类似今天的足球俱乐部。当时最有名的蹴鞠社团叫“齐云社”。齐云社有自己的队歌,属于顶级豪门,在当时有资格举办全国联赛,并在全国各大城市都设有分社,以临安(杭州)的齐云社实力最为雄厚。齐云社中的社员在全国走穴,还要根据技术高低分成等级,最高级称校尉。如果是女社员,进入校尉级就称女校尉。看来我国自古就重视“女足”的发展。
千年前的宋代人竟如此热爱蹴鞠,甚至有了商业化运营的模样,真的让今人自愧不如。难怪今人会打趣:自从高俅离开之后,中国足球已经没落了八百年。
18 古人能活多少岁
很多人以为古人都很长寿,估计是觉得那时自然环境无污染,食品也都绿色安全,所以古人都很能活。网络上谈古人寿命的话题时,总会提到一个叫彭祖的人,生活在四千年前的上古时代,活了800岁。有一种合理的解释说当时采用的是“小花甲计岁法”,即60天为一年,这样计算的话,彭祖的800岁只相当于130岁。尽管130岁也是难以置信的,但至少人类努力一下还能接近。
那么一般情况下,古人能活多少岁呢?学者林万孝经过研究统计,在《我国历代人平均寿命和预期寿命》一文中给出的古人平均寿命是:先秦18岁,汉朝22岁,唐朝27岁,宋朝30岁,清朝33岁。杜甫说“人生七十古来稀”,其实活过三十都不易。
为何会这么短?
首先,古代的婴幼儿夭折率非常高,拉低了平均寿命。乾隆皇帝17个儿子,有7个不到8岁就夭折了。皇家尚且如此,育婴条件欠佳的寻常百姓家,孩子的夭折率肯定更高了。夭折率一高,平均寿命就会低一大截。就像你家房子的面积是200平方米,隔壁老王家房子的面积是20平方米,你俩的人均住房面积就被拉低到110平方米!根据人口学的寇尔-德曼模型生命表,在平均寿命为30岁的社会情中,40%的人会在10岁前死亡。对于古人来说,10岁是一个槛儿,活过去了,后面的日子就细水长流了。不夭折的话,一般能活到四五十岁。陕西临潼新丰镇秦文化墓地的考古结果显示,在200例确定年龄的遗骸中,死于24~35岁壮年阶段的占39例,死于36~59岁中年阶段的占73例,还有29例活过了60岁。这座墓葬中不含未成年人,古代夭折的孩子一般是不和成人埋在一起的。
其次,即使古人好不容易活到了成年,也不一定能寿终正寝,还有好多考验等着他。比如频繁的战乱。像五胡乱华的魏晋时期、蒙古族人入主中原的宋末元初时期,还有太平天国运动的晚清时期,都是我国古代人均寿命的低谷时期。另外,战乱和自然灾害导致的饥荒,也会使很多人饿死。
最后,还有一个影响寿命的至关重要的因素——医疗条件。在古代,看病是非常贵的,《红楼梦》里讲医生出诊一次要一两银子,相当于普通人近半个月的收入,这还不算药费。在古代,除了达官贵人等有钱人家,普通民众几乎看不起病。尽管古代也有慈善机构可以免费诊治疾病,但仅限于大城市,且作用有限。“小病靠扛,大病等死”,是中国古代的普遍医疗状况。小说《骆驼祥子》里,虎妞难产,祥子去请医生,却花不起诊费,最后只能看着虎妞死去。
在古代即使你有钱看得起医生,能不能治好也要看运气,因为那时医术普遍不高,“庸医杀人”的事经常出现。在没有现代医学(西医)前,疾病的死亡率是非常高的,得个流感都可能会死。现在很多很好治的病,在古代都是要命的,比如伤寒、疟疾、肺结核。肺结核在古代叫肺痨,有分析认为林黛玉就是得这个病死的。还有天花,死亡率极高,以至于清朝皇帝立储时都会考虑皇子是否已经熬过天花的考验。这种死亡率极高的病,在现代已经被根除消灭了。在古代,被狗咬了都会有生命危险,如伤口感染,一旦染上狂犬病,那更是必死无疑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普及现代医学,提高了人均寿命。一五计划时期,我们依靠苏联援助建立了华北制药厂,基本满足了青霉素和链霉素的需求。不要小看青霉素,这个在20世纪由英国科学家弗莱明发现的抗菌素,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
历史是发展的,时代是进步的。很多人羡慕古人的生活,但如果真让你穿越回去,没准儿都熬不过一年,得个感冒就一命呜呼了。所以,穿越之前,别忘了买点药带着。
饮食篇:古人喝酒,为什么那么能喝
19 古人一天吃几顿饭
无论是上学的,还是上班的,一日三餐都已经成为现代人餐制的标准。那古人一天吃几顿饭呢?我们来考察一下。
在原始社会,人们靠采集和狩猎获得食物,食物来源很不稳定,一天吃几顿饭也不固定。食物丰富的时候,可能一天吃好几顿,一直吃到撑;食物匮乏的时候,可能一天也吃不上一顿饭。电视剧《我爱我家》中,葛优饰演的二混子是个四处混吃喝的流浪汉,他对自己的胃口这样描述:“这就是我们行业的特点了,有吃吃得下,没吃扛得住,一顿饭前后管一个礼拜,这样的胃口才过得硬。”那时古人的胃口估计也差不多这样子。
进入农耕社会后,人们的食物来源相对稳定了,开始有了规律的餐制。但早期的餐制并不是一日三餐,而是一日两餐。
我国最早的文献记载见于甲骨文中,里面就记载了商朝时的一日两餐制。那时候人们将一昼夜分为八个时段,依次是:旦、大食、大采、中日、昃、小食、小采、夕。这八个时间段并不是将一昼夜二十四小时平均分割,而是根据人们的作息活动将一昼夜划分成八个长短不一的时间段,每一个时间段的名称则表示这个时间段的主要作息活动。比如说,“夕”是时间最长的,整个夜晚都叫夕,就是人们睡觉的时间段。“旦”就是早晨起床的时间,大约是早上5点到7点的黎明时分。你应该也猜到了,这八个时段中的“大食”和“小食”对应的就是吃饭的时间段。学者分析,大食的时间应该是上午8点,小食的时间应该是下午4点。也就是说,在商朝的时候,古人是一日两餐,上午一餐,下午一餐。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