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人常用成语“学富五车”来形容一个人学问渊博。这个成语源自《庄子》一书,说的是战国时的政治家惠施的故事。《庄子》的原文是:“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很多朋友将这句话理解为他读过五车书,的确很厉害!那古代的五车书到底有多少呢?今天咱们就来算算。
“学富五车”中的五车书,和我们今天的书是不一样的。今天的书是纸版书,是东汉之后才有的。尽管东汉的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但东汉并未普及纸版书。直到魏晋时期,因为佛教的传播需要大量佛经,廉价方便的纸版书才在我国普及开来。那在“学富五车”的先秦时期,书是用什么材料写的呢?答案是简牍。
简和犊是两样东西,区别主要体现在宽度上,简细长,牍则更宽。在制作材料上,两者大体都用竹或木。一般简多用竹,牍多用木,所以又称“竹简”和“木牍”。
△木牍(长沙简牍博物馆收藏)
△竹简
竹简在商朝就出现了,后来在战国时期被广泛使用,一直用到汉朝。竹简的制作方法很复杂。首先得选用上等的青竹裁切成适合的大小和长度。竹简的宽度在0.5厘米到1厘米之间,长度则根据书写内容而固定。如写诏书律令的竹简长三尺(约67.5厘米),抄写经书的长二尺四寸(约56厘米)。民间写书信的竹简一般长一尺左右(约23厘米),字数少的书信用一块木牍就够了,也是一尺长,因此古代又称信件为“尺牍”。裁切后的竹片要拿到火上烤,一方面是为了减轻竹简的重量,还有一方面是为了干燥后防霉防蛀。烘烤之时,本来新鲜湿润的青竹片,被烤得冒出水珠来,就像出汗一样,所以这道程序叫“汗青”,也称“杀青”。今天电影拍摄完成时也称“杀青”,这种叫法就是源于竹简的制作工序。杀青后,就可以在竹片上写字了。如果写字时写错了,就用小刀将错字刮掉后重写,以避免一整片竹简的废弃。这种刮错字用的刀叫“书刀”,是古代文人常用的文化用品。竹片写完了,再在竹片上打孔穿绳,将若干片竹简联接在一起,这就是一册竹简了。
牍大多用木片制成,汉代多以胡杨和红柳作为原材料。牍比简宽许多,能达到6厘米左右,个别的达15厘米以上。单片牍比单片简能承载更多的文字量,所以牍多单片使用,不用联结成册。牍呈长方形,故又叫作“方”或“版”。牍也用来画地图,这就是后世将国家疆域称为“版图”的由来。
“学富五车”时代的书是竹简,其重量和今天的纸版书不可同日而语。《汉书》记载:汉武帝时,有个叫东方朔的人,博览群书,给汉武帝写自荐信,用了3000片竹简,需要两个人抬着才能运到宫殿。一片竹简能写30多个字,3000片竹简就是10万字左右,与您正在读的这本书字数相当,这就足以看出竹简之重。
那五车竹简有多重呢?台湾历史学者邢义田先生曾考证过,东方朔上书用的竹简重量可达12公斤多。我们计算一下,3000片竹简能写10万字左右,能达到12公斤多,平均算下来每公斤竹简有8000字。古代马车的载重量一般可达200公斤,五车竹简就是1000公斤,算下来大概有800万字。
800万字是什么概念呢?以人民出版社版本的四大名著为例,《红楼梦》约107.5万字,《三国演义》约72.6万字,《水浒传》约92.5万字,《西游记》约83万字,加起来大约355万字。“学富五车”的读书量,大概就是四大名著总字数的两倍。这个水平,今天的中学生基本就能达到。
然而我们是否可以藐视古人而自称“学富十车”呢?恐怕不可以。首先,古代的文章用文言体,其信息量远远多于白话文。其次,古人读的都是学术著作,四大名著那是白话小说,难度上也不在一个水准。另外,“学富五车”这一成语的本意不是“读”了五车书,而是有五车书的著作,是“写”了五车书的意思!以王老师目前日夜赶稿的速度,穿越回古代,也只能算是“学富五筐”!
39 古代如何审案
本篇我们以清朝著名的杨乃武小白菜案为例,讲讲古代审案的那些事。
杨乃武小白菜案是晚清四大奇案之一,发生在同治年间。主人公杨乃武生活在浙江省余杭县,举人出身,家庭富裕。杨乃武家有空闲房子,出租了一间给小白菜(本名毕秀姑)及其丈夫居住。这样两家就成了邻居,关系相处得也还不错,空闲时候杨乃武还教小白菜写字。杨乃武比小白菜大15岁,也没啥太多的想法,但是邻居看见两人总在一起出双入对,就开始议论纷纷。古往今来,人们就爱八卦男女之间的事,没有“事”的都会传出“事”来。后来,小白菜和丈夫受不了流言蜚语,就搬家了。可是搬家没多久,小白菜的丈夫就病死了。由于尸体鼻口流血,小白菜的婆婆就认为是小白菜毒死了自己的儿子,将小白菜告到了县衙。司法程序正式开始。
今天司法审判归法院负责,古代则不同,很多官员都有权审案。清朝时,县是最基层的行政单位。县里最高的审判长官是知县,就是我们俗称的“县太爷”,其“掌一县治理,决讼断辟”。拿到今天,就相当于县长管审案。知县的断案能力是良莠不齐的,杨乃武小白菜案赶上个年过七旬的知县叫刘锡彤,估计已经老糊涂了。刘知县接到报案后带着仵作就去验尸了。仵作相当于今天的法医,仵作验尸时都会参照宋朝人宋慈写的一本名为《洗冤录》的书,这可是古代法医界的《圣经》。《洗冤录》中,关于砒霜中毒的情况有专门的检验方法:“用银针,刺死者的喉咙,如果拿出来以后银针变暗,就有可能是砒霜中毒致死。”仵作照此做了,发现银针的确变黑了,于是便断定小白菜的丈夫中毒。但是在宋慈的《洗冤录》中还有后续的确认程序:“用银针探喉以后,还需要用皂角水将银针洗一下,如果黑色能被洗掉,银针重新恢复光泽,那就不是真中毒。”这一验证标准叫作“青黑不去”。一心想定案的刘知县和仵作没有进行后续验证,因为刘知县之前也听传闻说过杨乃武与小白菜有“奸情”,潜意识里就认定是杨乃武和小白菜合谋杀死了小白菜亲夫,验尸时就没有太较真。
接下来就是堂审。为了获得认罪口供,刘知县对小白菜用了刑。古代刑事审判主要有三种方法:口供、五听和刑讯。“口供”就是让你自己叙述罪行,在古代审判中的地位最为重要。在嫌疑人陈述口供时,审案者还要进行“五听”,就是根据你的言辞、面色、气息、听觉、眼神来判断你是否撒谎。这个有点类似今天的测谎,尽管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用来作最终判断则是很不科学的。如果前两招用了,对方还不肯认罪,那只能放大招了,就是刑讯逼供。在古代,刑讯逼供是合法的,但也有一定的使用限制。唐朝时曾规定,刑讯不得超过三次,打的次数不得超过两百下。如果达到了法定的刑讯次数嫌疑人仍不肯招认,就认为这个人可能真的是被冤枉了,嫌疑人便可以取保。刘知县庭审时对小白菜用了刑,却没对杨乃武用刑。因为杨乃武是举人,按照法律,有功名在身的人是不可以用刑的。
我们看电视剧里古代的审案现场,官员在下令用刑时都会从案子上的签筒中取出一根签扔在地上。明清审案时,主审官的公案上有四个签筒,签分别写有“执、法、严、明”四个字加以区别。“执”字筒内放的是捉人的签子,相当于现在的逮捕证。其他三个筒分别放着白、黑、红三种颜色的签子,白签每签打一板,黑签每签打五板,红签每签打十板。这种扔签下令的传统,体现的是古代司法“刑以兵威”的精神。主审官以堂签下令,和战场上将军以令箭、令牌发号施令是一个意思。扔令签的时候一定要掷地有声,目的是吓唬嫌疑人。不仅扔令签要声音大,使用刑具时还要往地上用力摔,必须啪啪作响,希望这样能把嫌疑人吓住,直接招供认罪是最好的。
小白菜受不了刑讯逼供,最后就违心承认了自己与杨乃武通奸并毒杀了自己的丈夫。古代这种靠刑讯逼供搞出的冤假错案数不胜数。尽管杨乃武拒不承认,但刘知县依然是草草结案,并把案件上报给其上级领导杭州知府。知府相当于今天的市长,掌握一个府的最高审判权。当时的杭州知府是陈鲁,陈知府接案后对该案进行了“复审”,复审相当于今天的二审。复审时,杨乃武的举人功名已经被朝廷革除,这样就可以大大方方对其用刑了。一番刑讯逼供后,杨乃武也承认了自己并不存在的罪行。最终,杨乃武被判斩立决,小白菜被判凌迟处死。在古代,女子通奸并谋杀亲夫是非常严重的犯罪行为,很多都会被凌迟处死。越是保守落后的时代,对通奸这种事处罚就越严重,毕竟太“伤风败俗”了。杨乃武和小白菜复审也都被判了死刑,那他们会像电视剧里演的那样,判决后就直接拉出去行刑吗?没有那么草率。死刑还需要秋审通过后才能行刑。
清朝的秋审有两个环节:一个是地方秋审,相当于今天省高院终审判决;另一个是中央秋审,相当于今天的最高法的死刑复核。地方秋审时,判处死刑的案件要上报省里,省督抚会同布政使、按察使进行复审。相当于今天的省委书记、省长、主管司法的副省长三人共同会审,审判结果为终审判决。地方秋审结果可能有四种,分别为“实、缓、矜、留”。意思分别是:案情属实,量刑合理,维持死刑;案情属实,量刑过重,减刑不杀;案情存疑,发回重审;案情属实,量刑合理,但嫌疑人为家中唯一男丁且父母尚在,免去死罪。这最后一种情形叫作“留养承祀”,现实操作中一般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