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姜芙觉得俩人的爹不一样,做不成参考,所以听听也就罢了,并未想过去实施。
姜莞合上信,礼亲王府的事波及到了姜家,同作为姜家一员的她,再度受到了外界不少的关注。
再加上孟玉华在此节骨眼上与姜承和离,两相结合起来,着实惹了不少非议。
静郡王府,作为此事当中打头阵的静郡王上了皇帝和柳太后的贼船就再没能下来过,整日忙得脚不沾地。
好不容易休息片刻,还被郡王妃王
氏拉住询问:“听说姜家父子也被你卸了职?”
这话就不对了,静郡王甩袖:“什么叫被本王卸了职,本王是遵皇令行事。”
王氏皱眉:“就是想同你说这个,姜家好歹是淑贵妃母家,你今日如此不顾及她的面子,万一她在陛下耳边吹枕头风,让陛下改变主意不处置姜家,到时候你怎么办?”
“事可都是你去做的。”从先前陛下对淑贵妃的纵容来看,王氏觉得自己担忧的事迟早会发生。
“淑贵妃不会。”然而静郡王却笃定言,“王妃还是不够了解。”
“淑贵妃的继母孟氏与姜家老大和离一事,王妃没听说?”
王氏:“听说了啊,但和我说的事又有什么关系。”
燕京城和离的夫妇又不止孟氏和姜大,当时热闹两句就过去了。
“所以啊。”静郡王道,“王妃以为那孟氏为何会在此关键时刻和离?”
王氏神情一怔,半晌后猛地反应过来:“你是说陛下和太后娘娘先前一直在等的,是这个?”
静郡王没直接承认:“不然你以为陛下不让本王将证据呈上去,非要在朝上与礼亲王父子蛮不讲理,气得他父子二人当场晕厥只是为了体验发疯的乐趣?”
王氏顿了顿,没接话,就这样直直地看着他。
静郡被盯得沉默片刻,突然又道:“或许是有一部为此。”
真要说陛下全为了淑贵妃,他自己听着都心虚。
王氏总算不再觉得哪里别扭,他方才一通豪言,差点让她以为陛下真转性了呢。
“那用不用我去拜访一下孟氏?”王氏认真考虑道。
“随你自个儿。”静郡王叹气,“反正去不去的,咱们家都和对方在一条船上了。”
“干嘛说得自己好像多苦似的。”王氏撇了撇嘴道,“你如今多努力些,将来孙儿们就能轻松些,想想几个孙儿们,一切都值得。”
静郡王‘唉’了一声,就是想到将来他们能在自己的庇佑下活得轻松,他才觉得命苦啊。
凭什么不是他们将来努力奋斗给他这位祖父养老,非要让他一个五十岁的老头操着一把老骨头替他们博前程。
谁没当过孙子似的。
陛下近来的脾气愈发古怪,他简直是日日当‘孙子’。
静郡王憋屈地重重叹了口气,甩袖离开。
王氏还没琢磨出要不要带两个儿媳去看望孟氏,一抬头却发现人跑了。
“......”
就无语。
*
发生了这么大的事,本在行宫避暑的两位太妃得知消息后,立即摆驾回宫。
贤太妃和吴太妃早年与柳太后关系并不好,岁不能说是完完全全的敌人,却也是水火不容的状态。
直到后来三人的儿女皆在先帝的纵容下被丽贵妃害死,三人便在后宫结盟,筹谋数年才扳倒了丽贵妃和先帝。
两位太妃娘家不显,尤其是贤太妃家中生母早逝,亲爹漠视,继母又面甜心苦,当年她入宫就是被继母故意为之,所以这些年她从不过问政事,除了避嫌外,就是不想让娘家从中沾得任何一丁点好处。
吴太妃就简单了,娘家人都死差不多了,只剩一个侄孙和一个侄孙女,还得靠她庇佑才能在这燕京城里生存下去,根本不敢忤逆她这位姑奶奶半点。
二位回到宫里就直奔长乐宫。
当年结盟的情分在先帝崩逝后愈发浓厚,这些年三人的感情一直处得不错。
明秋宫内,月桂打听完回来禀报:“娘娘,两位太妃今日晨起后便携手去了长乐宫看望太后娘娘,尚未回宫,想来是要在长乐宫用午膳了。”
姜莞望了望天色,道:“既如此,我们也去凑凑热闹。”
两位太妃不可能在行宫住一辈子,日后都要在皇宫里生活,处好关系很重要,尤其是她们和柳太后关系亲密,相当于寻常儿媳只有一个婆母,姜莞还不算正经儿媳,上头却有三个婆母。
月桂迟疑:“娘娘不同陛下一起?”
姜莞想当然道:“陛下近日不是忙么?”
月桂却摇头:“娘娘有所不知,方才福公公的大徒儿小梁子来过,说无论如何今日您都要去看一看陛下,或者请陛下过来明秋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