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陛下,臣觉得,这是一个机会。”
当今隐隐有所明悟,“继续说。”
“太/祖曾有旨,书生不论朝政,是为了让他们安心读书,也是为了他们不被有心人影响,成为刀。但是这些年下来,这一条规矩已经没什么大用,所谓的天下人之心,民心,早就因为各种原因,成为了‘士子之心’,‘书生之心’。”
这话,可谓是说到了当今的心坎里,也怪不得林筠会单独留下来私下跟他说,不愧是父皇和他带出来的臣子,这才是一条心啊。
“而这一次,这些个文人书生,他们将自己的弊端短板暴露无遗。”
“声名。”当今玩味地说道。他明白林筠地意思了。
“陛下,臣在翰林院这么久了,也看得清清楚楚,翰林院除了编书,大多都是辅助性的工作,官员的工作量,相比于其他部门,着实算得上清闲,更别提与户部相比。”
翰林官员:玛德工贼!
“臣想的是,先从翰林院里挑选一些官员,组成新试点的文宣部门,发行报刊,每当朝廷有新的政策需要解读,便可发行在报刊之上进行宣传,也让百姓能理解陛下的意思,以免被下面的官员暗改,糊弄百姓。”
“而报刊又分为几个部分,如朝政一个分区,京中要闻热点一个分区,名人轶事等一个分区,甚至还能专门有个分区给商家进行宣传,从而有大笔进项,以填补报刊低价的不足。”
“而那些个文人书生,也有一个分区。”
“陛下,臣姐对于清源诗社,说白了也只是为了有个契机能让自己大方行走,这诗社臣的意思是归公,最大的发挥他的用途,陛下,翰林院的同僚们都是进士,一个个都不缺文才,他们正适合用于选拔诗社每月的优秀文章,而这些文章,张贴在诗社内哪里够满足文人们的心愿?”
林筠噙着笑,很是为书生们着想地说道。
而当今则是越听越能明白林筠这一步有多么巧妙,费了多少心思。
怪不得,怪不得诗社一开始就没有说怎么收费,因为免费的,才是最贵的,诗社,不过是一个收拢天下书生的一个渠道。
长此以往,有根胡罗卜吊着,这群读书人的心,这群读书人的声音,还会向着谁?
“哈哈哈,子懋巧思,甚得朕心矣!”
林筠不仅给出了问题,也给出了解决方法,就连资金问题都给想到了办法回笼,若是后续的人办得好,说不定还能有额外的国库收入,当今需要做得就是安排人,如此贴心的臣子,谁能不爱?
你说他懒?在辅佐教导太子的正事上,可从来没有过失误,相反比谁都好。而在翰林院说懒,可一能发现遗落的人才,如甘永喆,二能发现部门的问题进行改进,还能顺便解决长久困扰领导的烦心问题,这样的下属,那就不是懒了,那是高效,好用,还忠心主动。
当今对此事当然是很重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