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木棉被府里的这些流言蜚语吓着了,刚来徐乐身边伺候的时候,还战战兢兢的,伺候了两天,发现只要不错了规矩,姑娘还是挺好伺候的,这才本性暴露,暴露出爱打听的性子。
徐乐想着,原以为元春能做到贤妃这个位置,是个聪明的,现如今看来,是被宠爱糊了眼。
一是,宝玉年岁大了,怎好与姐妹们共住园子;二是,既叫了宝玉进去,怎么好落下贾环、贾琮,特别是这园子也是为了迎春省亲修的,大房现如今是一个姑娘、哥儿都没有住进去,旁人知晓了,不得说宫里的贤妃娘娘霸道,欺压大伯一家。
贾赦那边听闻了元春的口谕,显然是十分不高兴的。好在后面,迎春在与皇上对弈的时候提及此事,言及家里修建的绣楼姐妹们住着十分的好,还有宫里的嬷嬷教导规矩,觉得家里的两个妹妹住绣楼更好。
又提及园子里清净,正适合读书,就想着将三个弟弟迁入园子里,还有侄子贾兰、贾芃,也没有落下。
皇上见迎春友爱兄弟姊妹,又关爱子侄,又不曾因元春先前之举而迁怒二房,心里觉得她为人宽容大度,就更喜了几分。
于是,皇上便给迎春体面,让御前的太监去贾家传口谕,将贾宝玉、贾琮、贾环、贾兰、贾芃都迁入大观园居住,让他们勤勉读书,方不负温淑仪所期。
这口谕一下,后宫的人都在观望,看看这贤妃该如何收场?
第43章 甄家女迢迢入京都
元春素手紧握,葱白似的指甲嵌入手心,最后颓然的放开拳头。
“罢了,都是为了家里……”虽然有些丢脸,但元春其实挺高兴迎春出手的,若不是甄贵太妃,自己也不会下那样的口谕。
甄贵太妃提及宝玉的婚事,显然是不怀好意,元春这才下这样显得有些“轻佻”的口谕,想将宝玉塑造成养在后宅的没有出息的子弟,打消甄贵太妃的算计。
自林如海回京后,甄贵太妃自知大势将去,便疯狂拉拢朝中勋贵,等奉圣夫人去后,有这些姻亲的帮助,至少能保全甄家。
甄贵太妃想与贾家联姻,现如今适龄的就贾家二房的哥儿宝玉,传言他衔玉而生,可见来历不凡,希望这份不凡日后也能庇护甄家。
甄贵太妃便召甄家的几位姑娘入京,甄家的姑娘个个貌美,不信那贾宝玉不入套。
贾老太太得了元春送来的信,叹息一声,林家那边只怕没了可能,但宝玉也不能娶甄家女,看来得给宝玉早点议亲了。
贾老太太使人叫来王夫人,将此事告知王夫人,王夫人便道:“我那内侄女宝钗,为人稳重,可堪良配。”
贾老太太皱眉,有些不悦道:“宝丫头虽然好,但薛家没有后劲儿,日后不能帮扶宝玉,反而要宝玉帮衬,不是好人选。”
王夫人听罢,捏紧手里的帕子,想要反驳,但还是忍了下去,过了好一会儿,王夫人问道:“不知老太太有什么好的人选?”
贾老太太道:“湘云不错,虽然失了父母,但史家一门两侯,对宝玉来说,也是个臂助。”
王夫人没有说话,以沉默抗议,显然是不满这个儿媳妇人选的。
贾老太太见此,便知王夫人不愿,心中有些不高兴,若不是顾忌宫里的元春,自己定然会让这个不听话的儿媳好好立立规矩。
王夫人终究还是没有松口,而她又是宝玉的母亲,贾老太太叹息一声,就让她回去了。
王夫人离去后,贾老太太对鸳鸯道:“这老二媳妇,目光短浅,眼睛只能盯着后宅,想要个合自己心意的儿媳,却半点不想旁的。”
鸳鸯一时间不敢回话,这主子们斗法,她这个做丫头的,能说什么?
鸳鸯想了想,给贾老太太端了一杯茶来,温声道:“老太太一番好意,处处为宝二爷谋划,二太太一时不明你的心,但二老爷定然是明了的,老太太不如与二老爷商议商议?”
二老爷最是清高,不喜商户,薛家虽然是皇商,但也占了个商字,二老爷若是选儿媳,肯定会优先从其他人家选。
贾老太太闻言,就开始思索起来。
鸳鸯舒了一口气。
王夫人回去后,就让金钏请来薛母,关着门,与薛母絮叨了许久。
薛母离去后,回去与宝钗商议。
“我的儿,宝玉虽然只是次子,但有个做贤妃的姐姐,做大官的哥哥,日后有兄姐帮助,少不了荣华富贵。你姑妈又是个慈善人,日后定然不会苛责你,若你与宝玉成了,对你兄长也有助力。”薛母劝说宝钗。
宝钗沉默一瞬,才道:“妈,我只当宝玉是弟兄,且他心里念着人,女儿又怎能插足进去?”
薛母也知宝玉念着林姑娘的事情,但林姑娘现如今是潇湘县君,身份贵重,又隐约听闻林家有意招婿,跟宝玉就成不了。且只是少年慕艾,长情不了,想来三五年就忘了。
宝钗不语,心里是不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