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熙凤年纪轻轻就当了奶奶,谁不说她一句有福气?
王熙凤想了想,也是,自己这也是有福气的,何必艳羡旁人?
王夫人看着这满堂的诰命,捏着帕子的手紧了紧,回去之后,对李纨、湘云、黄芪道:“不想,一个陪房丫头,居然有这样大的福气?瞧她如今病殃殃的,想来是命薄,承担不起这样的福气。”
李纨附和道:“可不是,想来是命格贱,担不起福。”
湘云听了此话,正要为徐乐分辩,黄芪拉拉她的袖子,摇摇头,示意她不要说话。
黄芪知晓,大嫂子李纨跟王夫人这对婆媳是什么尿性,不过是看人家被封了超一品诰命眼红了,说些酸话。
二嫂子湘云这要是为泽国夫人说话,只怕会得罪婆婆跟大嫂子,倒不如让她们婆媳酸去,毕竟酸几句,对泽国夫人也没有任何的影响。
在这个家里,黄芪更喜欢跟二嫂子湘云来往,人赤忱,也不爱说酸话,来往多了,两人情分深厚了,黄芪也会提点湘云几句。
王夫人今日心情不好,也不叫几个媳妇伺候,自己又去佛堂念经去了。
黄芪就拉着湘云说话,对湘云道:“二嫂子,我跟泽国夫人来往不多,不知道她喜欢什么东西,你帮我瞧瞧,我送的礼可妥当?”
湘云便跟她去了。
现下,湘云也不想回屋,屋里的莺莺燕燕,她也不想瞧,倒不如跟三弟妹说说话。
三弟妹虽然不通文墨,但说话做事样样妥当,湘云也挺喜欢她的。
第99章 青天大老爷“探春”
一路上,黄芪跟湘云说着闲话。
“三姑奶奶那边,听闻姑爷要升官了。”这说的是探春,当初探春嫁给了一个没甚出息的世家子,她是个有主意的,劝着夫婿捐了官,外任积攒资历,这么几年,资历够了,夫婿也升官了。
湘云道:“这几年,三妹妹跟三姑爷,虽然外派的是穷乡僻壤之地,但也做出了些政绩,吏部的考核,年年评上等,资历攒够了,三姑爷家又走了点关系,升任应当是十拿九稳了,不然三妹妹也不会传信回来。”
黄芪小声道:“听说,三姑爷才干寻常,这些政绩,都是三姑奶奶做的。”
才干寻常,还是黄芪给探春夫婿脸面才这样说的,那就是个庸人,嫡次子,不受父母宠,上比不得长兄,下比不上幼弟,要说优点好处,大概就是肯听话,又体贴人了。
当年,探春嫁人后,察觉夫婿才干平庸,在家也不受宠,就知道家里的人脉财产,自己这一房怕是分不了多少,日后父母高堂去后,只怕要依附大房、三房过日子。
探春这人,心气高,哪能忍受这样的日子?
在闺中的时候,处处受限,有才干有能为也施展不出来。
后来,跟夫婿商议后,走夫家的关系,捐了一个芝麻大小的官,趁着父母高堂还康健,出京外任,积攒一些资历,毕竟再不受宠,家里还是会给些帮扶的。
日后,父母去后,兄弟不一定会帮衬。
探春的夫婿虽然平庸,但他知道好歹,知道妻子是为自己好,知道妻子比自己聪明有才干,就听妻子的。
探春怎么说,他就怎么做。
任地方官的时候,他搞不定那些乡绅、地主,更管不住刁民,就求助妻子探春。
探春给其出主意,他也听,慢慢的,就发现妻子比自己更会做官,就索性做个甩手掌柜,放权给了探春。
时间久了,大家也知道,知县老爷不管事,管事的是知县夫人。
探春在夫婿的支持下,大展才华,他们夫妻做官不为财,是为权、为名,施行了不少仁政,渐渐的,也得了一些清名。
探春的夫婿不仅没有因为探春的名声比自己盛而恼怒,反而还时常跟人炫耀:“我这人,无才干,无德行,上不如兄,下不如弟,但有一位贤内助。想我这等庸人,能娶得这样的夫人,想来是毕生的福气都用在这上面了。”
夫妻两人,一个精明能干,一个平庸但明事理,这样倒也相配。
外放三年,要升任了,探春才给家中报喜。
赵姨娘得了信,抹着泪道:“三丫头,倒也求仁得仁。”赵姨娘知晓探春的不甘,现如今见女儿嫁人了,反而能得偿所愿,心中酸楚,要是这个孩子,是投在太太肚子里的,也不用在闺中埋没这许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