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孩子,内里有三个小皇孙,还有西宁王家的长孙,南安王家的外孙子等等,加上自己家的两个,最大的不过十岁,最小的只有六岁。
他们又不能跟去打猎,随行的公公照管有限。
林如海旁的不管,贾珠和贾瑚务必要和贾政轮班盯好了。
三王爷不知何时走过来,看着林如海不怀好意,出言讥讽:“林探花却是耐心,贤惠得很啊!”
显然不是什么好话,旁的几个孩子原本玩得高兴,一起来洗手,也没注意是林大人在帮忙。
人家终归是当朝探花,做这种伺候人的活计,孩子们脸色都不好了。
林如海却一副毫不在意的模样,不卑不亢:
“下官家有小女,倒也常做这些事,此处不比京中,他们年岁还小,自然要多照料着,王爷洗不洗手?”
三王爷好似一拳打在棉花上。
他想起来那个短命的太子,也是自小一副得体大方温文尔雅的样子。
以前有太子在,父皇从不正眼看他,现在太子死了这么多年,父皇仍旧没给过他正眼。
还有这群大臣,天天什么礼数,叽叽歪歪的,惹人厌烦。
三王爷没洗手,捏着马鞭转身走了。
皇帝陛下隔着老远,听不见那边说了什么,眼神也不太好,眯着眼半天也看不清。
一旁的李公公道:
“还是小林探花好性子,那几个小的哥儿们,都喜欢跟他一处。”
皇帝便不再看:“他们倒是有乐子!”
李公公又道:
“可不是吗?这些高头大马的,小哥儿们骑不得,正愁没个去处,国公夫人见多识广,天天往淑妃娘娘那边去听故事。”
圣上笑道:“什么好故事,得空朕也去听一回。”
第129章
大帐里,淑妃娘娘坐在主位,史苗坐在下首。
再往下是一溜儿小凳子,七八个哥儿齐齐整整的坐着听故事。
“老夫人,真的有那么厉害的镜子吗?”
史苗笑道:“那不是镜子,原理是放大镜。放大放大,就叫显微镜!显示微小之物。”
放大镜,这几个小爷家里都有,西洋来的物件,也有本地的工人会用水晶做出来。
带在眼睛上的也有。
只是没见过那种能看很小很小物件的镜子。
史苗很大方,小孩儿可比大人可爱多了:“我家中有一个半成品,以后回京了,请你们到我家来看。”
几个小孩儿都说好,热烈讨论起来,还说要把自己的放大镜带去给老夫人看。
林如海候在帐子外,见圣上一行人往这边来,老远就迎上去,连忙躬身行礼:“微臣给圣上请安。”
皇帝陛下穿了一身苍青常服,抬手示意平身,上下打量了一下林如海,似笑非笑:“你倒是个好女婿。”
旁边伴驾的大人连忙道:“林大人当了几日的班,今个儿轮到他歇一歇,可见他歇不住,还是到丈母娘跟前尽孝了。”
林如海向他投以感激的眼神,出门伴驾,都不容易。
皇帝陛下轻笑一声,拍拍林如海的肩:“朕若招到这么一个好女婿,也不愁了。”
这话说得有几分真,林如海当女婿很得丈母娘欢心,为人正派多才,相貌长得又好。
谁家不想着能有个这样的女婿?
李公公连忙笑道:“林探花是陛下的臣子,陛下最有福。”
老皇帝听这话合心意,手里握着扇子信步走进帐子中。
众人纷纷起身行礼,淑妃娘娘把陛下迎上主座。
皇帝陛下俨然一个慈爱的爷爷,和蔼笑着:“都坐下,仍旧如刚才那样,都在讲什么?”
淑妃娘娘此刻脸上挂着无懈可击的笑容,言语间带着恰到好处的娇嗔:“圣上,刚刚国公夫人在讲一种神奇的镜子,不只能明察秋毫。”
老皇帝也很配合,做出一副很感兴趣的样子:“哦……这很新奇,说来听听,是不是西洋的望远镜?”
下面好几个孩子跃跃欲试,却都不敢开口。
最后是小皇孙:“皇祖父,我们说的不是西洋的望远镜,是显微镜,能看见水里看不见的小虫……”
要说这个,贾瑚和贾珠能说得更明白,才不会像小皇孙一样模棱两可。
只如今没他们说话的资格。
史苗见皇帝问起,就把显微镜的事提了几句:“是臣妇摸索出来的半成品,原想着若真能做好,明年就献给圣上。”
皇帝也习惯了国公府会献上一些奇怪的东西。
只是除了种子,其余他不太感兴趣,前儿国子监的算学课,也是她们家弄的。
老皇帝想起来什么,皮笑肉不行,翻脸如同翻书,似是在敲打什么人:
“内务府里有的是能工巧匠,明儿让他们去,一日日只顾着华彩雕饰之物,奢靡过分,不成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