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瑞家送了王夫人回院子,见没什么事情了,才往自家走去。
一进屋子就看见桌上放着一堆物件,她挨着炕坐下,问家里看门的婆子:“这是谁家送来的东西,怎么就放进来了呢?”
婆子右脸生了疮还没有完全好,红彤彤的一块疤痕十分显眼,她只敢低着头,小心翼翼地答话:“是江南薛家姨太太派来送礼的婆子孝敬您的。”
周瑞家的又问道:“给太太的东西送进去了吗?”
那婆子低着头回答道:“说是还没送进去,今日薛家来人的时候,您老不在,所以打算明日再送进去给太太和二爷。”
周瑞家的心里明白,这是薛家想让她明日多帮着说些好话的意思。
她起身仔细瞧了瞧,薛家这次倒是舍得下本钱,还有几样不错的好东西,不似之前那般小气抠搜的。
周瑞家的拿起一个玉镯子,对着光仔细看了看,讥笑着说道:“早要是愿意送这些东西,也不至于轮不到她家了。”
第166章
破晓时分,天边泛起了鱼肚白,周瑞家早早地就起身,在铜镜前精心整理着衣装,手指细致地抚平衣角的褶皱,眼中满是精明与干练,忍不住又下意识地摸了摸藏在袖口的镯子,嘴角微微上扬。
拿人钱财,与人消灾,今儿个可得把这事儿办得滴水不漏,可不能
砸了自己的招牌。
怀揣着这样的想法,她匆匆赶往王夫人的住处,到了门口,神色间毕恭毕敬。
薛家派来送礼的张妈,站在一旁,她脸上深深浅浅的皱纹,眼神中依旧透着薛家婆子特有的精明劲儿,心中也在暗自估量着这次送礼之事的利弊得失。
薛宝钗在京城的日子过得并不如意,四处碰壁,在甄家更是饱受冷眼,年纪上也逐渐大了些。
然而她毕竟曾正儿八经地在宫里服侍过贵人,又在高门大户中历经繁华,见识过大世面。
就这寥寥几段经历,若说出去,在江南那也是令人称奇的稀罕事儿。至于她与甄宝玉之间那些不清不楚的传闻,好在还未传到遥远的江南。
薛家老爷为她定下一门好亲事,男方家境富足,家中的哥儿勤奋读书、力求上进,正缺一位贤良淑德的妻子来操持家中事务。
那哥儿先前虽有过一段婚姻,可惜媳妇福薄,一年多便离世了,也没留下子嗣。
如此一来,宝钗嫁过去虽是续弦,但境况与新嫁娘并无太大差别。
周瑞家的站在一旁,静静地听着薛家婆子回话,脸上神色平静,内心却活络得很。
薛家平日里扣扣搜搜,如今还不是得低声下气地来送礼。
说到底还不是指望甄家帮忙牵线搭桥。
舅老爷官职再高,也管不到这地界儿。他们总算是认清了自家身份,什么金玉良缘,自家二爷怎么会瞧得上薛家这样的门第,自从大爷没了之后,就更没可能了。
就算薛家那宝姑娘愿意屈尊当个妾室,等人家哥儿能纳妾的时候,宝姑娘还不知道成什么样了。
这般想着,她的手不自觉地摩挲着腕上那温润的玉镯,眼中闪自得,心里又琢磨,听这意思,往后薛家送的礼怕是不会少,这好处可不能让旁人抢了去。
王夫人得了好处,整个人都容光焕发,脸上笑意盈盈,亲切地询问着薛姨妈和宝钗的近况,又关切地打听宝钗的婚期定在何时。
虽说当下甄家三房账面上颇为艰难,但王夫人还是勉强能拿出几样物件给宝钗添妆。
毕竟谁都不会和钱财过不去,薛家送来的银子,就像一场及时雨,正好解了王夫人的燃眉之急,不必再火急火燎地出去催利钱银子,宫里的开销也能暂时应付过去。
一番交谈过后,宾主尽欢,薛家人带着王夫人的回礼,心满意足地离开了。
看着薛家人离去的背影,周瑞家的仿佛已经看到了未来源源不断的好处。
在荣国府这边,那日小聚之后,白琪提出母女俩想去庄子上小住。
众人都只当她们和先前一样,没把这事放在心上,依旧按照往常那样随意打点。
唯有史苗心里明白其中的内情,于是把白琪叫来,两人单独说说话。
史苗神色关切,眼中满是担忧与不舍:“打算哪一日上路?”
白琪随手折下树上一片叶子,放在手中轻轻把玩,神色平静,缓缓说道:“看好了几个日子,哪一日天气好,便哪一日出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