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然那诗其实也并不是毫无可取之处,比起大多数资质平庸的学子来说,已是很拿的出手了。
不过在博览群书,弟子无数的高先生来说,这就是烂透了。
对于贾琰这般勤勉又聪慧的学生,他总是寄予厚望的,没想到他转手竟然给他直接来了个下马威,让他震惊之余又十分难以接受。
他在干什么?他就真的能做到面不改色的写出了这样的诗出来。
回忆起这些,又见他拿着文章进了门,高先生放下手中的茶杯,重重冷哼一声。
对此,贾琰心虚地摸了摸鼻子,道:“先生。”
冷哼一声,高先生将一旁足有半米长,三尺宽的戒尺重重拍打在桌上,道:“既然进来了,还不快拿出来。”
闻言贾琰赶忙双手递上,神色中罕见地带上了些心虚,“他的试帖诗的确作的烂。”
坐在一旁的高先生接过,看着今日他作的试帖诗端详了良久后,方才点了点头,神色中难得的带了些许满意。
虽然还是一如既往的烂,但比起以往确实也进步了很多了。
看到贾琰今日作的是试帖诗,高先生面色缓和了些,抬头看他站在一旁小心翼翼的神色,冲他指了指一旁的凳子,示意他坐下。
见此,贾琰松了口气,带着些如释重负的心情到高先生指的凳子上坐下。
将手中在这篇在他看来称得上是平淡无味,无甚亮点的试帖诗随手扔在桌子上,高先生拿出昨日便准备好的文章,开始今日的授学。
到了他这个层次,那些科举基础是从来不会再浪费口舌去讲一遍的。
如今讲与贾琰的在别人看来都是一些晦色难懂的知识,但凭心而论确实比平日里助教们讲的更深入,对于想要在科举路上走的更长远的人来说恰恰是最需要的。
不过讲解的深度难归难,但是也会根据贾琰的薄弱点,重点讲上一些试帖诗之类的。
考虑到将来贾琰要参加乡试,他每次授学都是重点讲自开国以来乡试的科考知识内容。
谈到科举,自前朝以来,乡试一直是分为三场笔试的,合共九天,主要考试内容为八股文与试帖诗。
而这每一场的考试内容都大不相同,第一场考试内容一贯是从四书《论语》、《中庸》、《大学》、《孟子》中抽两篇;五言八韵诗一首;经义四首。
而第二场的考题则从五经中抽取,当朝的公文:诏、判、表和诰各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