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这里做县令也只是想磨炼他罢了,这层关系只有京城一些人知晓,对外是保密的,他从未提过。如今有这压缩馍馍,定能为他的政绩再添一笔,回去能向林丞相交代了。
这头沈云萱和爹娘拿着今日卖糖渍养颜果的几两银子,添置了许多东西才回家。吴老太问起经过,听闻沈云萱是为了孙儿平安才冒险去见林大人,感动得拉住沈云萱不放,还有些后怕,“丫头以后别再冒险了,这是林大人和林老太太人好,要是遇见那心眼儿坏的,指不定要害了你再抢你的功劳。”
王杏花也害怕道:“幸亏林老太太人随和,也喜欢喜欢那几样小吃,换成别人,说不定会嫌弃我们只送了一点小吃。李家人不就挺吓人的?”
沈云萱笑道:“别怕,我心里有数,以前我就听人夸过林大人人品好,说林老夫人慈善,没事的。”她反握住吴老太的手,“奶奶,我们日日为吴大哥祈福,希望功德多一些,能够保佑他。老天看在我们诚心的份上,兴许会实现我们的愿望。”
吴老太泪水涟涟,不住地点头,“好,好,我们为他祈福!”
沈云萱是真的有这个想法,在“道长沈云萱”那个世界,行善积德就能给人带来好运。她没有把握镖局的人会救下吴枫,行善积德也算是对上天的祈求吧。
吴老太是她两辈子对她善意最大的人,不求回报,真心拿她当自家人,她希望吴老太能等到孙子归来,没有人比她更明白丧亲之痛有多痛了。
当然,她选择这么做也是因为有把握。外界不知道林大人的身份,她却知道。上辈子她用自己的方式劝李耀升读书,同李耀升讲了许多民间疾苦,捧着李耀升期盼他能做些为百姓好的事。
她当初只是为了完成李老太太硬加给她的任务,但大概是用对了方法,李耀升很吃她这套,当真对管理民生起了兴趣,学了许多东西。后来有机会见到林大人时,还得到了林大人的赏识。
所以李家才会动了捐官的心思,并且在林大人任满升官之后,得了林大人的提拔,做了这里的县令。
之后许多年与其说李耀升将这里管理得很好,不如说林大人偶尔给的建议好。李耀升让这个县稳定发展,也算给林大人增光,外界都说林大人治理有方,管过的县城十几年都不会走下坡路,这里成了林大人的作品之一。
林大人对李耀升有知遇之恩,所以沈云萱不但知道林大人的身份,还知道林大人一家的喜好,过年过节往京城送礼的时候,都会斟酌再斟酌。
后来她随儿子去京城做官的时候,还拜访过林大人呢,对他们的人品喜好真的是烂熟于心,对于接触林家人也很有把握。
如今方子献上去了,沈云萱也不用再做什么,等消息就行了。沈福和白杏花如今卖东西越来越娴熟,沈云萱便每日多做一些,然后上午教孩子们读书算账,下午琢磨各种吃食,时不时去山里采摘些东西,偶尔打个小猎物。
他们家的后院已经养了六只野兔、十几只家鸡、一头产奶的羊和一只小羊崽,每天很是热闹。
吴老太每天会把后院打扫得干干净净,然后就坐在房檐下缝新被子、做新衣服,打算等到过年的时候,全家都换成新的,暖暖和和地过大年。累了她就去躺椅上躺一躺,有时候沈云萱在旁边荡秋千,一老一少天南海北地闲聊,悠哉的很。
乡亲们偶尔路过,瞧见这岁月静好的一幕,纷纷感叹沈云萱真是嫁对了,虽然男人生死不明,但和吴老太相处得真好啊。这日子谁能说苦呢?远远瞧着都觉得舒坦。
这让大家对沈云莲能去李家的羡慕少了许多,说是沈忠和沈云莲有出息,去李家当差,但这么些天了,啥好处都没
看着啊。
至少沈家人一个个的都和原来一样,哦不对,过得还不如原来,因为沈福三口人过继了,沈家人个个干的活都比以前多了。就说那沈老太,短短一段日子就憔悴了许多,天天苦瓜脸,哪有吴老太的半分舒坦?
尤其是孩子们学了大道理回家给他们讲,说很多东西不要人云亦云,固有思维,要敢于发现,善于观察。他们如今就对一些固有的说法产生了怀疑,按理说沈老太有出息的孙子孙女,该是有福气啊,怎么看着像泡在苦汤子里?
说是将来能享大福,那要等到什么时候啊?再多等几年没准沈老太都累瘫了,到时候谁管她?没听沈云萱说吗?沈老头的娘付出那么多,最后瘫了没多久就死了,为啥?还不是子孙不孝?
有这种不孝的子孙,子孙出息有啥用啊?
再说吴老太,按以往的说法那就是天煞孤星啊,把娘家婆家所有人都克死了,唯一剩下的孙子还没成年就去当兵,如今生死不知八成也没了。
这是多大的晦气,全村人都不愿意和吴老太接触,也没了解过吴老太的日子。如今因为沈云萱,他们接触吴老太多了,发现吴老太是个特别和善的老太太,知事明理,多少人被婆婆打压,羡慕沈云萱能有这样一个婆家啊。
而且吴老太日子过得也很好啊,家里几亩地赁出去了,每年收的粮食足够他们一家吃,衣服也没什么补丁,不干多少活,还能躺摇椅上晒太阳,最近好像长胖了一些,又有沈福三口人孝敬,这不是大福气吗?
全村的老太太都不见得能像吴老太这么舒坦吧?
还有村里所谓嫁得好的那些女子,日日都是忙里忙外,为一家子操心。再看沈云萱,冲喜太难听,都觉得她命苦,万一吴枫没了,她就是过门寡。可,怎么看她都不苦啊,每日都很开心的样子,又因为教孩子得到这么多人的尊敬,这不比谁都嫁得好?
大家因为沈云萱,认知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开始怀疑很多从前的固有认知,动脑思考起来。有些人家在潜移默化地发生细微的改变,还不明显,但沈云萱重生带来的影响已经开始了。
月余之后,沈福和白杏花拉到了好几笔固定订单,有码头的、有酒楼的、有大户人家的,他们觉着沈云萱做的花卷、糖三角、包子之类的很好吃,可许多人自己试着做过,都不是那个味儿,干脆就来跟他们订,多买还能谈得价格低一些,也不亏。
这样一天至少要做五百个花卷,二百个包子,还没算其他的,沈云萱他们一家当然忙不过来,就在村里放出消息打算招人。
张礼山第一个跑回家拉着秦氏过来,“娘,师父一定不会亏待你,你在这里帮工吧,把咱家的地赁出去!”
沈兴也着急忙慌地去找他爹娘,“快,去晚了就抢不到机会了!”
第153章 农家小厨娘vs大户书童17
来沈云萱这找活儿的人很多,但大部分人并没当回事,扭个花卷这种事算啥活啊,这玩意儿能卖上钱?怕不是沈云萱年纪小,看这两天卖得好就以为能一直卖得好了?
做买卖这事儿可没那么容易成,不然村里这么老多人,咋没人做呢?还能让一个十四岁小姑娘整成了?大家尊敬沈云萱读书识字,但并不相信她会做买卖。
乡亲们多是抱着善意来帮忙,顺便挣俩钱,过几天这摊子散了,沈云萱辞退他们,他们也不会有半句怨言。因此来的都是家中能得闲的妇人,大部分都是老太太。
沈云萱先把张礼山的娘和沈兴的爹娘定了下来,他们三人品性好,头发指甲都干干净净,又愿意把家里的活安排出去,长期过来做工,正符合沈云萱的需求。
那种家里活计多的、抱着婴儿照顾的、嫉妒心重爱说闲话的、不注意卫生的,沈云萱都排除掉,最后又选了小林、小玥、小峰的家里人,这三个孩子也都是她的得意弟子,各有所长,家人也不错。
一共请了六个人,两个男人、两个妇人和两个年轻姑娘。这下被请的和看热闹的都吓一跳,多大买卖啊,居然请六个人?县里好些店铺都是夫妻档,最多自家孩子帮帮忙,都没请这么多人呢!
有人打听给多少工钱,沈云萱委婉道:“没多少,小本买卖,就是求乡亲帮个忙,给点心意。”
这话符合大家的猜想,所以没被选上的也没啥怨言,都乐呵呵地散了。干这活儿天不亮就得起,还挺累呢,没选上也挺好。
等他们走后,沈云萱便带着秦氏几人到里正那里签契书。大家都没想到这么正式,沈云萱笑说:“毕竟是做买卖,有个契书对我们大家都是保障。契书中写明,头一个月,我给你们每人一百文钱。
一个月之后,若是不合适便好聚好散,若是合适,就再签长期契书,每人每月二百文钱。
需要你们鸡鸣时到我家一起做吃食,天亮后就在我家用饭,然后叔婶同我爹娘一起去镇上卖货,两位姐姐在家中帮我奶奶做些活,随我去山里采摘东西,或是抓些鱼,做些零散的活计。你们可愿意?”
六人都震惊了,连里正都急忙道:“二百文?那一个人一年就是二两半的银子!六个人要十四两半,这怎么使得?不行不行,太多了!”
沈云萱拿着契书给他们解释,“我的要求也比较高,不能以任何理由误工,病了或有特殊情况要提前通知我。我做的东西保密,无论是村里的乡亲还是你们的家人,都不能说。
如果你们要辞工,需要提前一个月告诉我,否则那个月工钱扣除。若你们想另起炉灶,不得同我们恶意竞争,抢占我们摆摊的地方和客人。
还有些细节要求,都在契书上,你们考虑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