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朔应答道:“正是。”
“叫那两名新的厂卫过来,本督主最讨厌不速之客了。”说罢,韩轲拿出腰间的晷景刀,刀锋凌冽,印刻出自己冷漠的脸,几日不照镜子,竟然发现眼角又多出一丝皱纹,他叹了口气,只留给千朔一道孤单落寞的背影。
而千朔却在偶然之间发现,他的督主早已不再年轻了。不仅不再年轻,还满身病痛,蛊毒深沉,进入身体内,是寿数将尽的征兆。
那两名新的厂卫不知为何拿着两封朝廷给的请柬就进来了,而千朔从衣袖里掏出两封请柬,又叫来一名厂卫,将两封请柬打算递给枢密院之人看看,详细脉络。
第44章
自从薛雀在几个月前死去后, “枢密院大使”这个职位一直更新迭代。一连几个月,都无人可以坐稳这个位置。后来这个位置, 终于被人顶上,无奈的是这期间内枢密院处理百官的文书之外,没有任何多余的要务,有时候一日又一日闲暇时间颇多。自然同是文人,诗酒论茶是必不可少的一些情趣之事。
所以,当开春时节,东厂厂卫带着两封被批红的请柬来门下询问时, 新上位的枢密院大使袁义山便愣在了原地。他自以为来者会是六部之人,没想到居然是东厂之厂卫。
厂卫来时默声递给自己两封请柬。厂卫看了一眼袁义山, 也许是不太熟悉的原因, 厂卫的目光有些躲闪, 但他还是说道:“袁大使,韩督主让小的来问问这两封请柬是否真实。”说罢,厂卫跪在地上,朝袁义山递出了请柬。
而后, 跟在身后的两名蒙着面的陌生面孔,却穿着东厂厂卫相同的着装衣束, 也跪在地上,仰视着袁义山。
“请柬?”袁义山从东厂厂卫手中接过请柬, 拆开封着的棉线, 拿出纸张, 攥在手中看了又看, 倒也没看出来什么不同,只是摇摇头,道, “枢密院其他之人所批,与我无关。”
打头的东厂厂卫站起身,从袁义山手中接过,收进口袋中。然而,回过头却以复杂的目光看到跟在自己身后的两名新的厂卫。那两名新的厂卫虽然蒙着面,但透过皮肤露出来的微弱轮廓,还是能察觉到对方对他们的怀疑。
然而,就在东厂厂卫欲要离开之时,却听见门外一阵大动静。袁义山抱怨了一会儿,绕过厂卫,也不管那封请柬是否真实,听到这等架势,应当是大人物。
果不其然,只见一道修长的人影从马匹上一跃而下,墨色的衣摆随风扬起,头发被束进高帽里,两侧的琉璃珠随着步履的移动,左右摇晃,发出泠泠的声响,清脆悦耳。
“只要本督主不闻不问,尔等就不提,是吗?”韩轲绕过围在枢密院门外的其他官员或者百姓,目光冷淡,直视着站在远处的袁义山。
袁义山见状,连忙连滚带爬地跑到韩轲面前,正要抬手向韩轲示好,却被身后的千朔举起绣春刀跟拦住了。千朔冷冷地看着袁义山,说了一声:“不必寒暄。”引申的意思就是东厂大官亲自来询问请柬的真假。
当今北明朝廷,已是过了两百多年,经历了无数风霜雨雪,还在顽强地支撑着。皇子周博云年岁尚小,朝政都由母后宫春槐和东厂主持,所以东厂在北明的地位更是令谁也不能撼动,也无法撼动,更别提东厂督主这个位置上的韩轲,更是人人皆惊,人人惧怕。
韩轲站在原地,对打头的东厂厂卫命令道:“过来。”
东厂厂卫如蒙大赦一般,打了几步踉跄,亦步亦趋地站在了韩轲和千朔身后。
“韩大人......”袁义山“啧”了一声,颇有些难为情地道,“您看您,这大阴天儿的,这么大阵仗过来,只为甄别这两封请柬是真是假,是不是有些太小题大作了?”
此话说完,袁义山便立刻捂住嘴,像是说错什么话一样,默默地在千朔恶狠狠的目光下退到一旁。而韩轲只是眉头皱起来,严肃地说道:“东厂之人,由东厂鉴定。东厂之事,由东厂判断。”
就在这时,韩轲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立刻拔出腰间的晷景刀,刀光流转,飞速地挑起东厂厂卫的蒙面的布料。只在眨眼一瞬间,布料被刀锋切割粉碎在地。
“你们是谁?”韩轲将晷景刀横在身前,直指着那两名陌生的来者。
他早就发现他们的不同了。批红的笔迹和东厂批红的习惯不同,用的朱红是劣质残缺的朱砂,而东厂自然坐在晏都脚下,用的朱砂,自然都是精贵的。而且,那两封请柬的笔迹格外的潦草,与东厂不成对比,确实有误东厂的风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