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翻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设置X

第73章(2 / 2)

“我们六年前认识,后面五年多断联,一个月前又遇到。我不知道他这种状态持续多久,至少重逢以来每次见面他都这样。”

顾成沉吟:“还有什么信息可以分享?”

“针对抑郁症患者,他开发了一个全网舆论检测系统。”霍承光隐去草木名字,简单做了介绍:“如果他从没接触过抑郁症,我想象不出是什么触发他去做这个系统,并且花五年时间,精力一直投在系统的开发和维护上。”

顾成蹙眉,忽然说:“你说的是草木系统吗?”

霍承光略感意外:“顾医生知道?”

顾成看着他,心里有些纠结。

霍承光叙述中始终没透露这人身份,若现在坦白,他这个心理医生其实和草木开发者很熟,会不会让霍承光心生顾忌,甚至就此终止谈话?

顾成最终选择摇头:“很多心理医生都知道草木,我们诊所接诊过这个系统救下来的患者。”

霍承光注视他几秒。

顾成自要打消他的顾虑:“我不认识这套系统的开发者,我只知道此人配享太庙。”

于是霍承光知道了,顾成很可能认识陆溢阳。

虽然是霍承光自己先说的“他开发了一个……”,但知道草木又不了解背后开发背景的人,一般不会认为这么庞大的系统是由一人开发而成,说辞应该是“我不认识这套系统背后的开发团队”。就像前天何博文说的:“我一直在打听这套系统由什么团队开发,一直在想办法找你们”。

何博文用的是复数。

这才是无知者的正确表述。

霍承光脑里快速检索刚才说出去的信息。纵使覆水难收,但他认为即便当着顾成的面直白说陆溢阳可爱,应该不至于实锤到给陆溢阳带来某方面的麻烦,毕竟他让顾成治疗三年,从没坦诚过自己性向。

这些描述放在好友间也说得过去。

面上没有任何异样,像仍处于适才语境中,霍承光问:“顾医生听下来,觉得这人有没有抑郁倾向?”

措辞更严谨,“是不是有抑郁症”改成了“有没有抑郁倾向”。

顾成握笔,状似看记录板,实则在回忆脑海中的陆溢阳。

草木源于沈海,作为沈海排名第二的心理诊所,他们也接zf单,做公益心理援助,所以五年前他就开始接触草木。

第一次见陆溢阳,是那年市政府组织的推广会上。有十六家沈海本地的大型心理咨询机构受邀,他就是前往参会的诊所代表。

那个在会上介绍草木的主讲人,任谁一眼看去都会印象深刻。

如此年轻,像个大学毕业生,居然已经成为这种大型项目的主创人?

但顾成坐在会场更多的是想不通,都这样了还出来营业呢?

对这个年轻人,顾成只能用八个字来形容。

面如死灰,如丧考批。

他介绍清晰连贯,应答也句句到位,看得出做过充分准备。可这人往台上一站,就是给人这种感觉。

经历重创后人还活着,心却死了——这种状态,在坐的心理医生都接触过。

所以那天,与会医生们特别宽厚,是明知后生可畏又忍不住哄宝宝的心态,发言时谁不先来一段赞美。

和陆溢阳微信加了五年,顾成非常确定,这年轻人是从来不发朋友圈的。

刚加微信那会儿每月总有一两次,陆溢阳会发来文字,咨询抑郁症相关的专业问题。

知道是为了完善草木,每次顾成都花时间细心解答。

随着模型日益成熟,联系就少了,只有过年时会收到对方礼貌问候。

从来不是黏贴的大路模板,陆溢阳会把一年下来草木计划的进展和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发来,说谢谢顾医生,我们一起努力,来年一定能救回更多迷失的灵魂。

满屏不走心的拜年短信中,这条总让人看了成就感爆棚。

以为这种超级吸睛的信息陆溢阳会发朋友圈,顾成翻过他的朋友圈。

没有!

陆溢阳的朋友圈,至始至终是关闭状态。

…………

看向等待回复的霍承光,顾成觉得要是他说的对象真是陆溢阳,自己的回复就必须更谨慎。

于是顾成说:“人的情绪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系统,持续一段时间的悲观厌世都是正常的。要到抑郁症那种程度,就不仅仅是情绪上的压抑,更多是大脑功能上的紊乱了。所以基于你刚才说的这些,我只能给出一个结论,这人确实经历过一些事情,但就此判断他得抑郁症还为时过早。”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翻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