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知太宗而不知高祖”的言论颇为不满。 “唐之取天下,迟回以起,若不足以争天下之先,而天时人事适与之应以底于成,高祖意念之深,诚不可及也。 人谓唐之有天下也,秦王之勇略志大而功成,不知高祖慎重之心,持之固,养之深,为能顺天之理,契人之情,放道以行,有以折群雄之躁妄,绥民志于来苏,故能折箠以御枭尤,而系国于苞桑之固,非秦王之所可及也。[1]” 。 【“说起太宗陛下,十六参军救驾、十八随父起兵、此后平薛破刘宋一路征战、二十一岁虎牢关之战一战擒双王声震天下获封‘天策上将’、二十四岁平定天下…… 最重要的是,他的武功独步天下,文治也彪炳史册,可以说除了不会教孩子以外,二凤就是一个没有其他短板的六边形战士。” 云青青感觉自己吹起来有点上头,战术性喝了口水才将话题了掰回到主线上来。 “在总结前朝成败的经验之后,太宗陛下没有延续高祖企图以道教塑造正统的思路,而是提出了‘以民为本’的治世思想,在弊绝了两汉以降盛行于世的谶纬之说带来的歪风邪气后,这股朴实理性、民水君舟的务实之风带领着大唐一路马不停蹄地开启无双模式。 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文化繁荣、武功兴盛的贞观之治正式上线,大唐一步一步变成了我们所熟悉的‘巨唐’!” 一张占据了整个PPT页面的地图出现在众人眼前。 八根红线从标注为‘长安’的小黑点出发,往四面八方蜿蜒而去,穿过江河与高山,越过许多耳熟能详的地名,一路奔赴万里,最后定格在东起朝鲜半岛与日本海、南据安南顺化、西抵咸海及呼罗珊、北逾贝加尔湖至叶尼塞的辽阔疆域之上。 “贞观初年,太宗陛下接手的是一个百姓离散、人心惶惶、边防孱弱、经济凋敝、内忧外患的国家,而他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就将这个国家打造成了四夷咸服、四海升平的盛世。 甚至因为太宗皇帝这个屁股擦得太好,在如今出现了一些洗白隋炀帝的言论,说太宗皇帝之所以能打造盛世,很大程度上是靠隋朝积攒下来的、‘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的家底。 说什么隋炀帝‘罪在当代,功在千秋’,我不知道隋炀帝当时是不是出于什么长远的政治眼光如此大兴土木,抛开我们这千秋后世有没有享受到他的余荫不说,不要忘了他为了享乐霍霍了无数百姓是不争的事实。 而且作为后世人,我们当然可以站在历史的下游去对往事指指点点,可那些活在当下却活活累死的百姓、腰下生蛆的匠人、枉死他乡的将士绝不是史书上的一串数字。 任何人都没有资格代替亲历者去原谅。”】 。 秦始皇时空。 “生子当如李世民啊。”想起史书中记载的唐太宗,秦始皇再一次暗戳戳地感叹此子竟不是他的儿子。 要是有一个嬴世民,那他何愁自己百年之后大秦所托无人呢? “唐初人心散乱,或可一比眼下。”始皇帝微微叹了口气。“贞观之治,乃君臣同德、朝野同心所致。若大秦朝堂能有贞观一般的群臣……” 可用之人还是太少了! 。 唐太宗时空。 李世民的心都悬起来了。 “为何说朕不会教孩子?难道是承乾或是青雀……” 李世民不敢再说下去,甚至一想就觉得天旋地转。 “承乾懂事,青雀乖巧,兄弟感情甚笃,自然是兄弟齐心,其利断金!” 。 宋仁宗时空。 欧阳修心驰神往,仿佛跟着云青青那些干巴巴的讲述看到了褐裘而来的太原公子,也看到了那清明盛世的圣明之君。 “盛哉,太宗之烈也!其除隋之乱,比迹汤、武;致治之美,庶几成、康。自古功德兼隆,由汉以来未之有也。” 太宗以前或有汤武成康,太宗之后再无文治武功可堪者! 。 唐高宗时空。 李治痴痴地盯着天幕右上角那行小字——唐高宗龙朔年间,语气飘忽地道。 “这就是朕的大唐么?” “这就是朕的大唐啊。” “这,就是朕的大唐!” 李治大笑出声,眼角几乎都要笑出眼泪来。 他捂住脸,用几不可闻的声音喃喃道:“阿耶,你看见了吗?稚奴没有丢你的脸,大唐在稚奴手上更强盛了。 ? 如?您?访?问?的?网?阯?发?B?u?Y?e?不?是?ī?f?????€?n?2?????5??????????则?为?屾?寨?站?点 阿耶,稚奴是一个好皇帝吗?”w?a?n?g?阯?f?a?布?Y?e???????????n?????????????????? 早在李治自问之时,武后就知机地起身到一旁盯着宫人描绘舆图,直到李治的情绪逐渐平复,她才款款坐到李治旁边,温声道:“陛下仁爱厚德、恩泽天下,想来太宗陛下定然也引以为傲。 不若择一良辰吉日,前去大慈恩寺进香,为太宗陛下与文德皇后祈福?” “是了!彼世的阿耶阿娘尚在人世,我要为他们祈福!” 只愿尚且年轻的阿耶阿娘无病无灾,福寿绵长。 。 汉武帝时空。 “史家手中刀笔,记的是生前功过得失,定的是身后传世之名,这或许能稍稍约束帝王将相吝惜天下黎庶。” 司马谈想到了《左传》中记载的一桩往事。 “昔年崔杼杀庄公,大史书曰:‘崔杼弑其君。’崔子杀之。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其弟又书,乃舍之。 史家便要秉笔直书,笔落则至死不改。迁儿,你可记住了?” “父亲的教导,孩儿铭记于心。” 第172章 世界(十一) 【“在农业社会,水利建设与农业丰欠息息相关,太宗陛下大力整顿治水机构,推动国家水利建设,光是贞观年间的国家大型水利工程就达到了27个,其中不少水利设施一直惠泽后世千年。 同时推动土地改革和种植技术改良,极大促进了农民的积极性,生产效率飞速提高,人均每年粮食产量最后甚至达到了七百斤左右,这是一个在当时根本吃不完的数目。 粮食的丰产直接催生出唐朝各种花里胡哨的面食和极度发达的酿酒业,要知道很多朝代都是因为粮食不够吃而下了禁酒令的,但唐朝的美酒可是入了青莲的豪肠酿出了一个冠绝古今的诗仙。 而农业的发达为唐朝军队提供了充足的后勤保障,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大唐上上下下武德十分充沛。国家有钱养兵也有粮动兵,于是从高句丽到百济、从吐谷浑到高昌、从中天竺到小勃律,大唐的兵锋横扫了三十多个大大小小的国家,拓疆足有万里。 这个时候我们就不得不提到一个大家熟悉的人了。《西游记》的唐僧的原型——玄奘法师于贞观三年离国西行,前往印度求取佛法真经,往返十七年,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