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成吉思汗的第四子托雷之子蒙哥登上了大汗之位。 甫一上位,蒙哥立马就开始双线作战,即让四弟忽必烈陪同自己南下,让三弟领军进行第三次西征,这一次,世界再无人能抵挡蒙古的兵锋了。” “1252年,蒙古灭亡阿拔斯王朝,挺进至地中海沿岸,建立伊儿汗国作为蒙古西北宗藩国; 1253年,忽必烈灭亡大理; 1256年,旭烈兀西征波斯,灭亡木剌夷国; 1258年,旭烈兀摧毁巴格达,灭亡五百年国祚的阿拉伯帝国;同年,安南国王投降。 期间,蒙古军队一路洗劫了波斯、小亚细亚、美索不达米亚等,其征服的土地达到了近3000万平方公里,从成吉思汗第一次西征开始,道蒙哥主导的第三次西征,这段时间堪称是游牧民族最辉煌的时期。”】 。 唐太宗时空。 李世民看着新浮现的地图上,蒙古的色块逐渐扩张,他长长叹了一口气。 “自此,除东方大海以外,蒙古可自三方进攻南宋了。南宋危矣。” 。 汉宣帝时空。 “朕素以大汉疆域辽阔为傲,如今若单以领土计,大汉弗如矣。” 即是对蒙古的游牧出声心怀芥蒂,但看到那些古老文明的土地、强大帝国的领土都被代表了彼时华夏的蒙古纳入怀中,刘询还是心神摇曳,悸动不已。 “自成吉思汗始,历窝阔台至蒙哥,三代君主皆为能征善战的雄主,蒙古何其有幸!”刘询心里清楚,“若非一种向外扩张以战养战,蒙古或许早已自内部分崩离析。 若是天下当真有‘国运’一说,彼时华夏之国运,或许就落在蒙古之上吧。” 。 晋武帝时空。 草原诸胡的驻地中先后传出声震天际的喝彩声: “好极了!” “是我们草原的儿郎!” 在一片欢呼雀跃之中,有人在私底下谋算: “今夜之后,晋人必将更加提防和打压我等,该早做打算才是!” “中原汉人素来看不起我们草原人,但那又怎么样,还不是在我们的马蹄下瑟瑟发抖!” “要我说就别受这恶气,干脆联络诸胡反了他去!让诸部的勇士们也享受一下中原的富庶繁华!” “哼!联络诸胡?你信得过他们吗?别到时候不是助力不说,还反过来捅自己的刀子!” “那你说怎么办?” “诸位也看到了,西方自有富庶小国,战斗力极低,至少比晋朝低多了,不如咱们迁移过去,灭几个小国还不是顺手的事?” “说得简单,部落迁徙是说走就走的吗?” …… 一群人各怀心事,各有主张,陷入了狂热的争论之中。 。 【“五世纪的阿提拉大帝带着匈人踏碎了西方诸国,八百年后,来自东方的‘上帝之鞭’再一次抽得西方诸国肝胆欲裂。 就在西方诸国的心理阴影再一次极速上升之际,蒙古又双叒退兵了。 为什么? 因为蒙哥死了。” 云青青无奈地摊了摊手,“1259年二月,蒙哥亲率诸军攻至潼川府路合州钓鱼城下,但在钓鱼城主将王坚及副将张珏的指挥下,加上城池地势险要、物资充裕、守军斗志昂扬,蒙古大军屡攻不克,损失了好几员大将不说,随着时间推移,酷暑来临,军中疾病流行,军心萎靡。 给了蒙古致命一击的是大汉蒙哥被炮石击中,身负重伤。 七月,蒙古自钓鱼城撤退,途中蒙哥不治而亡。” 说到这里,云青青的神色变得郑重:“钓鱼城军民面对来势汹汹的蒙古大军,‘婴城固守、百战弥坚,节义为全蜀山城之冠’,此战,往小了说是为南宋延续了四十年的国祚,往大了说是直接导致蒙古第三次西征停滞,影响了亚欧大陆甚至非洲大陆的历史进程,纵观世界历史,钓鱼城之战也是意义非凡的一场胜利。 而在此战之后,在周边诸城渐渐失守的情形下,钓鱼城面对蒙古多次进攻仍坚守抗敌,即使临安陷落,已是孤城的钓鱼城仍然坚持抵抗,直到南宋大势已去,加上合州两年大旱,为保城中十万军民,守将王立以不杀城中一人为条件投降,至此钓鱼城足足坚守了36年。 而在投降后,更有三十余名守将自刎殉国,城中军民气节,为千古所传颂。 陈帅早年曾题诗咏叹这座千秋忠义之城: ‘钓鱼城何处,遥望一高原。 壮烈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勇气是人类最伟大的赞歌!”】 。 明孝宗时空。 朱祐樘轻叹,惆怅道:“孤城独守御虎狼,钓鱼城军民忠勇撼天动地,浩气当传千秋。” 顿了顿,又继续道,“着令重庆府于钓鱼城兴建忠义祠,供奉历任守将及守城军民,着李东阳为其作文。 待到该祠落成之日,朕当御赐匾额。” 。 宋仁宗时空。 赵祯双目含泪,堂堂至尊天子起身整冠后肃容下拜:“钓鱼城军民大义至忠,朕不胜感激。” 庄重行完礼之后,赵祯起身,白净的面皮上反而浮现出了红晕。 “赵宋君王不肖,反倒要臣民为其承祸受难,朕作为先君,愧疚甚矣! 及至国祚将息,还能有如此军民为大宋效死,上天终究是待大宋不薄!” 。 宋哲宗时空。 赵煦亦是正冠后郑重行礼,缓缓道:“大唐有睢阳之战,挽救李唐国祚,为其延寿百年; 钓鱼城之战于大宋,犹如睢阳之战于大唐,无论结果如何,朕不胜感激。” 赵煦是真的感激不尽。 自靖康之耻之后,臣民颠沛流离、受难至此,还能有如此军民,赵煦觉得上苍实在厚爱大宋。 “有此臣民,朕虽不才,岂敢不夙兴夜寐以求富国强兵,免其再受离乱之苦?” 。 【“蒙哥死后,蒙古帝国对庞大的疆域逐渐开始失去了完美掌控,可以看到地图上统一的色块已经分裂成了各色的势力。 同时,诸王之间的第三次汗位争夺战打响,这给了南宋最后的喘息之机。 1267年,忽必烈自立为大汗,并于1271年迁都大都,改国号为‘元’。三年后,忽必烈下令大举伐宋,1276年,攻陷宋都临安,5岁的宋恭帝投降,而宋度宗的杨淑妃带着两个儿子赵昰、赵昺出逃,在金华与大臣陆秀夫、张世杰、陈宜中、文天祥等汇合之后,尊赵昰为帝,建立南宋流亡小朝廷,元朝穷追不舍,赵昰落水染病而死,最后陆、张二人护着赵昺逃到崖山,准备收拢人手继续抗元。 1279年,宋元于崖山打响了著名的崖山海战,结果是宋朝全军覆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