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查过我?”李有刀瞳孔猛的一缩,看向周昭的目光里带着一丝薄怒。
“没有”,周昭认真的看向了李有刀,“想要查来着,可这不是一桩案子接一桩案子,没有喘气的时候。”
李有刀哑然。
他神色复杂地看向了周昭的印堂,“你这印堂也不发黑啊,怎么天天当值都能遇到案子?我记得你没有来的时候,长安城可没有这么多血雨腥风。”
周昭眨了眨眼睛,“怎么会发黑呢?这明明是我官禄亨通,功劳直接撞到脸上来,当时红光满面才是。”
李有刀翻了个白眼儿,神色却是好看了许多。
“因为山鸣长阳案,廷尉寺几乎被清洗了一遍。当时六个廷史之位,全都空缺。我从前在长沙王麾下办案,因着这个机缘入了廷尉寺。我有没有同你说过,我与李廷尉乃是同宗同族,论辈分他应该唤我一声叔父?”
周昭瞬间睁圆了眼睛,廷尉寺当真是卧虎藏龙。
闵藏枝有铁券傍身,李有刀竟是“皇亲国戚”。
“我来长安之时,带了我的得意门生李忧之一同入廷尉寺。老夫并未娶妻,自是没有孩子。那李忧之是我过继的族中孤儿,从他三岁之时,我便带在身边手把手教了。他管我叫一声父亲。”
李有刀说着,神色有些恍然。
“我们李家虽然不及你们周氏有名气,但是在南地也是法家大族。从前在楚地也只执掌一方律法之人。忧之颇为聪慧,我甚是为之骄傲,当年亦是犹如这一回一下,突然廷史之位有了空缺,地方之上又没有人突出可调。
于是李淮山李廷尉便提议,廷史各写一封荐书,然后每个人在议事之时,再在纸上写下一个名字,不可写自己举荐之人。谁被选的次数最多,李淮山便会在陛下跟前举荐,让他做廷史。”
大启朝做官,主要是举荐同上封。
是以同一个位置,可能有白发苍苍的老者,有可能有不及弱冠的少年,端看你本事够不够,名声响不响,家世强不强,圣眷浓不浓。
如此这般情形之下,像李穆那样的野路子晋升机会便格外的小,如果不是战绩格外突出,那便需要有强人举荐。
“李大人你举贤不避亲,直接举荐了李忧之,然后呢?”
李有刀点了点头,他这个人性格特异独行,一点都不像是名门出身,行事不讲作风只讲发疯,显然不是那种面皮薄在乎旁人说法之人。
“没错。我不要脸,但是李淮山要脸。他将关键的一票投给了徐筠,于是出现了平票。”
周昭有些诧异,徐筠便是如今周承安的师父,他脾气火爆无比,乃是周昭父亲周不害的同门。
如今徐筠做了廷史,而廷尉寺里如今没有李忧之这个人,那么如她想的一般,李忧之出事了。
“在这种情况之下,二人加试一场。李淮山让他们二人各选了一个悬案,谁先查明真相,谁便是廷史。忧之选中的是一桩失踪案,案发地点在离长安城不远的南阳,有一个地方,叫做迷城。”
第215章 杀人血雾
周昭心尖一颤,迷城?
迷城血雾的迷城?
她死在迷城,是因为李有刀的安排么?李有刀是细作,所谓的荐书都是为了引她去迷城?
周昭在那一瞬间,脑海之中千回百转,她不动声色的看向了李有刀,他沉浸在过去之中,脸上满是后悔之色,根本看不出任何破绽来。
“迷城那地方多浓雾,许是因为雾见得多了,当地织女们琢磨出了一种名叫云雾的薄纱。那薄纱穿在身上,就像是流动的雾气一般,十分的独特,长安城中不少贵夫人都甚是喜爱。
当时魏太仆的小孙女,还有新选出的花魁娘子白九娘,以及一个名叫黎奈的布商,都在迷城失踪了。这个案子十分的诡异,卷宗里说在三人失踪的那一段时间,都有目击证人瞧见了红色的血雾。
拿到卷宗之后,我便后悔了。”
血雾?
周昭的呼吸都轻了几分,对于李有刀的怀疑更深了。
“忧之当时并没有想过要升迁,他原本就更喜欢当值查案,像如今的你一般。且他自觉自己过于年轻,玉不琢不成器,大可以再磨砺几年。且李淮山是廷尉,若是廷史之中有两位都是他的族亲,难免有些不好。
是我太过自负,只觉得有本事就行,旁的都不算什么。
那会儿廷尉寺中多得是歪瓜裂枣,矮子里头拔高个儿,忧之不如你这般惊艳绝才,可当时也是廷尉寺年轻一辈的翘楚。于是硬是给他写了举荐书。”
周昭认真的听着,并没有因为李淮山夸奖她而感到高兴。
“所以,李忧之成了失踪的第四人?你想要让我去将他找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