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是舅舅守不住家产,把好好的侯爵府给败了,又不是您,凭什么您去收拾这个乱摊子?”
“道理我都懂。”周夫人说道:“可是……可是都是应急,侯府那么大个架子,这些年进项少,支出多,撑起来不容易,我不贴补一下,指望谁去?”
张言华说道:“既然撑不住这个虚架子,就别强撑,学学人家会昌侯府孙家,俭省度日,送礼就送田庄的风物,五服之外的亲戚就不走动了;五服之内,随礼最多就十两银子;用不着的下人全部放出去,不养闲人,侯府只有五十来个下人;住不着空房子就租出去收租金,人家依然是侯府。”
东西两府都喜欢拿会昌侯府孙家举例子,因为孙夫人是西府先侯夫人、西府大少爷的亲娘嘛,两府跟张家也是亲家之间的人情走动。
周夫人低头嘟囔道:“那多没面子啊。”
张言华反问道:“送假货就有面子?反正我从红桃那里知道这个丑闻之后,都没连脸见三妹妹,连西府也一起被舅舅坑了。”
周夫人羞愧难当,无言以对。
张言华说道:“我这个人,向来不会劝人,只会怼人。您这样的人,谁劝也没用,想贴还是会继续贴的。只是,母亲想一想,倘若将我出嫁了,我二哥三天两头找我借钱贴补娘家,您说我给不给?”
周夫人心道:不给!
张言华说道:“反正我是一个钱都没有的——嫁妆里全是当票呢!”
周夫人平时都是给女儿张言华挑刺的,气得张言华跳脚,但无可奈何,今天反过来,被女儿捏住了“把柄”,“穷追猛打”的。周夫人一点反抗之力都没有。
不过,张言华一点都不痛快,反而觉得很悲哀,说道:“母亲要周嬷嬷开了箱笼,把那套头面首饰还有两匹云锦派人给我送过去吧,梅园里胭脂的针线最好,大姐姐喜欢她的手艺,我要她去做这套云锦的衣裙。”
“再晚些,怕是这两个也贴出去,我拿什么给大姐姐添妆呢。”
说完,张言华懒得劝谏,把点心匣子留在这里就走了。
周夫人继续拣佛豆,目光却落在女儿送来的点心上,到了吃晚饭的时候,拣完佛豆,周嬷嬷进来收拾。
周夫人说道:“以后庆云侯府来了人,我就不见了。就说我病了,或者拣佛豆不得空。”
周嬷嬷问:“娘家的事情,夫人不管了?”
“不管了,就当普通亲戚走动吧。”周夫人说道:“我的嫁妆就是全部填进去也不中用,总要为一双儿女考虑一下,别到时候一个个全部都怨我。娘家败落了就败落了,虚面子是撑不住的,早日行俭省之法吧。”
与此同时,四泉巷,如意娘做了一桌子好菜,把九指长生也叫去家里,和鹅姐一起送别吉祥。
一夜无话。
次日早上,如意娘起来做早饭,看到柴房一夜之间堆满了砍好的木柴!
不用说,一定是吉祥睡到下半夜就早早的起床,点了灯砍出来的,砍完柴,吉祥就骑着马,出门和赵铁柱会和,两人一道去了天师庵草场,在豹子营开始他们的从军生涯。
泪水无声的滚落,如意娘双手捧着脸,手上都是泪,吉祥如意,这么好的孩子,我居然有两个!
前半生吃了那么多的苦,我曾经数次崩溃,大哭天道不公!原来老天爷都在后半生补偿给了我!
吱呀一声,门开了,鹅姐走进来,看着如意娘眼睛红红的,知道她心里不好过,说道:
“吉祥走了,我来跟你作伴。如今三少爷也大了,我调教的几个丫鬟也能上手伺候,白天我去看看,晚上回来,咱们两个一桌吃,一床睡。小鸟儿终究要飞出巢的,老鸟就老老实实在窝里待着吧。”
如意娘听了,再也忍不住,靠在鹅姐的肩头哭起来。
鹅姐轻声安慰她,不知道的还以为去当兵的是如意娘的儿子呢。
西府很快把三万两银子送到了东府的钱库里。
有钱了,主持中馈的夏氏在腊梅、魏紫、王嬷嬷的辅佐之下,紧锣密鼓的筹备大小姐的婚礼。
没钱的日子度日如年,有钱的日子总是过得飞快!
很快到了惊蛰,春雷震震,万物复苏,冰雪彻底消融,春雨绵绵,颐园的长寿湖,重新恢复了碧波荡漾的美景,去年秋天飞到南方的辟鹈也飞回来了长寿湖,二月十四,离大小姐出嫁的正日子只有三天了!
第四卷 入青云
第一百零一章 盼血亲张家攀高枝,撑场面由奢入俭难
自从运河化冻,开始有南方通过京杭大运河来到通州港的船只,运河恢复了船只往来如织的盛况,老祖宗就跟魏紫说道:“夏收家的,如今夏收是通州张家湾宝庆店的掌柜了,常年住在那里,你要夏收派店里的伙计天天去码头守着,时刻留意从苏州来的官船,咱们家有苏州来的亲戚,苏州王阁老的王家人,来京城参加德华的婚礼。”
魏紫连忙写了书信,要妥帖的人送到通州夏收手上,夏收此时已经在曹鼎夫妻的教导下开始盘活宝庆店了,每日忙得脚不沾地,收到了妻子的书信,不敢怠慢,派了两个伙计去了运河码头日夜轮番守着,只要是苏州来的官船,就过去看是不是苏州王阁老的家人。
各位看官,或许你们纳闷,张家是外戚,亲戚多是外戚、公主或者勋贵,怎么还有内阁的阁老这种科举出身的大官呢?
这叫要说一说张家在结亲上无敌的运气了!
当年,在张家还没有出太子妃张氏的时候,只是沧州的一个书香门第,当地的名门望族而已,那时候老祖宗有个小姑子张姑娘——也就是现在东西两府侯爷的亲姑姑。
当年老祖宗嫁过来的时候,张姑娘还是个小姑娘呢,老祖宗就把张姑娘这个小姑子当女儿宠着,后来老祖宗也生了个女儿——就是现在的张太后。
张姑娘和张太后辈分上虽然是姑姑和侄女,但年龄差不了许多,姑侄关系十分亲密。
张姑娘长大,自然要嫁人,张家看中了一个进士,虽然嫁过去是填房,但人家是进士啊!
这个进士就是王鏊,苏州人,是个神童,是乡试第一名解元,还是会试第一名会元,殿试之后是一甲第三名探花!这位探花郎当时在翰林院当侍讲学士。
王鏊膝下无子,和死去的原配吴氏只有一个女儿,为子嗣计,自然要娶个年轻的继室生儿子,觉得张家书香门第,门当户对——当时张家的旁支出个进士,叫做张岐,是两府侯爷的伯父,当了都御史,官居三品,是张家那一辈的荣耀。
张岐正儿八经科举出身,仕途也顺,人品也好,王鏊觉得张姑娘既然是张岐的堂妹,应该不错,就同意了这门婚事,娶了张姑娘当填房。
后来,王鏊官运亨通,升为了吏部右侍郎,也和张姑娘生了一双儿女,长子王延喆,次女王延林。
但是王鏊万万没有想到,妻子张姑娘的小侄女,居然被选为了太子妃,同年,还封了大明皇后!
自从张家飞出了个张皇后这个金凤凰,就从沧州的书香门第变成了京城最显赫的外戚,转换了门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