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第九书屋 > 其他题材 > 吉祥如意 > 吉祥如意 第171节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翻下页

设置X

吉祥如意 第171节(1 / 2)

(' 如意等张家家奴又忙着收拾杯碟,清点器皿装箱,一直忙到天黑掌灯。

翠微山远在郊外,这会子赶回去城门早就关了,所以送灵的张家人和家奴们都留在祭屋里过夜。

如意和鹅姐住在她小时候住过的屋子,一切都是老样子。今天累了一天,许多人倒头就睡了,不过,如意还有一件事要做,她打着灯笼去了祭屋旁边的怀恩观,找观主张道士。

如意嘴甜,开口就是,“张老神仙,今天辛苦了,带着一群道士从颐园一直走到翠微山,又要念经,又要奏乐。”

张道士笑道:“是如意姑娘啊,想不到当年在我这池塘里摸鱼捞螃蟹的小姑娘成了颐园一等大丫鬟,和你一起玩耍的吉祥也成了千户大人。哎哟,好个人才,若不是他即将跟随皇上御驾亲征,忙着操练军队,今天必定要来翠微山送葬的。”

如意说道:“您这里是风水宝地,尽出些能人——说到能人,我就想起你的爱徒五戒,也是个能人,最近他去那里云游了?我们都找不到他。”

五戒给如意娘送了一封信,还有一万两银票,如意娘不肯要他的钱,要还给他,可是找不到人。

张道士听到五戒的名字,顿时脸色大变,他低声说道:“我实话跟你说,你不要告诉别人,这算是张家的一桩丑闻——东府侯爷跟我说,五戒跟他的外室钱帚儿私奔跑了,连丫鬟抹儿都一起带走,还偷了府里好几万两银子。”

如意回到祭屋,立刻跟鹅姐说了五戒和钱帚儿私奔的事情。

把鹅姐惊的瞌睡都没了!“这孩子……胆子真大!”

如意忧心忡忡,“我早就叮嘱过五戒,钱帚儿不可信,要和她保持距离,可是五戒还是陷进去了,我担心五戒吃亏。”

鹅姐说道:“自古嫦娥爱少年,少年也爱嫦娥,论年龄,他们是一对,若是两人出于真心,远走高飞,倒也罢了,至于偷东府的银子,应该是侯爷浑说,那山东菜馆平日里都是钱帚儿打理经营,赚的钱怎么都要算在侯爷钱袋里去?钱帚儿就是带走几万两,这也是她自己赚的吧。”

如意心道:这不是钱的问题,您是不了解钱帚儿这个人……她这种人,肚皮被剪刀扎破了,都能捂着流出来的肠子走几步的狠人,怎么可能为了爱情突然放弃一切呢?

如意隐隐觉得不对劲,两人私奔的结果说服不了她,可是,她也没有其他法子去查证,此事便一直悬着,一直到十年后,听说抹儿敲响了登闻鼓,告西府侯爷杀人焚尸,这才知道了背后残酷的真相。

当然,这都是后话了,暂且按下不表,且说如意因想不通五戒和钱帚儿私奔一事,辗转反侧,到了后半夜才合眼。

第二天一早,张家要回灵了,如意又是一大早起来,伺候主子们的茶饭。

饭后,张家宗妇周夫人抱着老祖宗的神主牌位,坐在抬过来的引魂轿里,轿子后面是灵床,两府侯爷一左一右,扶着灵床,灵床里头是老祖宗的遗像,身后跟着怀恩观的道士们演奏哀乐。

之后是张家人的车马轿子等等,原路返回颐园。

东西两府早在国公爷去世时就分了家,各家门,自家户。不过,

老祖宗这些年积攒下来的体己,比如米芾的真迹,还有那对西周双耳青铜杯,已经放在墓穴里成了陪葬品,其他的东西,都是要在葬礼之后分明白的。

松鹤堂,芙蓉拿出了老祖宗的遗嘱,说道:“这封遗嘱是是老祖宗三年前第一小中风康复之后,趁着头脑清醒时口述的,由如意代笔,我、来寿家的,还有王嬷嬷在场,都在遗嘱下有签字画押。遗嘱的印章,是老祖宗亲自盖上去的。”

芙蓉宣读了遗嘱:

所有首饰钗环,银子和金子,皆一分为三,分给三个已经出嫁的孙女,张德华、张言华和张容华。

所有的衣服,分给在颐园伺候的丫鬟婆子。

其余的东西,比如古董字画之类,皆一分二,由东西两府平分。

遗嘱说的很清楚了,芙蓉最后补充道:“张家三位小姐,二小姐已经过世,也没有后代,她的那份就交给周夫人。三小姐已经在皇姑寺出家,她的那份我会和王嬷嬷,来寿家的一起去交给皇姑寺交给她。不知各位有何议?”

西府的人都没有表示,东府周夫人哽咽道:“我女儿都走了,我要这些钱没有用,我愿意把这一份都拿出来,交给在皇姑寺的三姑娘,她拿着这些钱积善行德,积福报,希望我女儿来世少吃些苦,就足够了。”

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唉,芙蓉点点头:“行,我们会把二姑娘那份转交给三姑娘。各位,还有什么不明了之事?”

其实两个侯爷对遗嘱都不满。

东府侯爷觉得,他是张家宗子,出殡的时候是他摔盆啊,当然是东府独得老祖宗一切了!分什么分!

西府侯爷觉得,颐园在修缮的时候,西府出了一半的钱!可是老祖宗一走,颐园就完全属于东府了——因为老祖宗是东府供养。

老祖宗应该在遗嘱里头把颐园分成两半,东西两府平分才是啊。

两个侯爷都觉得自己吃亏了,可是老祖宗遗嘱在前,都不好说出口,都在沉默。

芙蓉说道:“既然都没有异议,那我们就按照刚说的话去办。还有最后一件事,我需和东西两府当家人商议。”

芙蓉顿了顿,说道:“太后娘娘下了口谕,命我在老祖宗七七之后回宫,在太后身边当女官。”

张家人都以为芙蓉会在翠微山祭屋里荣养,没想到张太后要召她回宫!

众人顿时对芙蓉肃然起敬,将来张家还用得上芙蓉。

在一旁默默侍立的如意心中大惊:芙蓉姐姐都四十五岁了……难道一辈子都要为张家效力啊!何时是个头呢?

芙蓉说道:“老祖宗的葬礼太过简薄了,但国难当头,只能如此。老祖宗生前是个大慈大悲之人,乐善好施,遇到贫苦之人,舍钱舍米,自不必说。”

张家人纷纷附和哀叹道:“正是!老祖宗是个大善人,见不得别人受苦。”

芙蓉等的就是这些话,说道:“老祖宗对别人尚且如此,对颐园伺候的家奴们更是关怀备至,每年年底,颐园服侍的人都是双倍月钱,夏天有降暑补贴,冬天有炭补。”

一旁如意心道:这个……这个是分明是王嬷嬷定的规矩……芙蓉姐姐把这些算在老祖宗头上是要做什么?

芙蓉说道:“老祖宗对服侍的人好,服侍的人也都尽职尽责当差,回报老祖宗的恩惠。老祖宗自打从宫里搬到颐园,就一身的病,这么多人精心伺候着,不知道多少次把老祖宗从地府门口抢过来,都希望老祖宗长寿。”

“可惜,人的寿数自有天有定,老祖宗还是走了。老祖宗走的这二十一天来,颐园的人操持着葬礼各项事务,还要伺候亲戚们和外头吊唁人的茶饭,这么多事情,忙而不乱,体面的将老祖宗送走。”

“他们的付出,我都看在眼里,所以,我在进宫之前,还要为老祖宗做最后一件事。”

听到这里,如意隐隐猜到了芙蓉说这一席话的原因,难道……

果然,芙蓉说道:“颐园服侍的家奴一共一百八十六人,来自东西两府,都是经过层层选拔,确认可靠才会选入颐园当差。他们共同服侍了老祖宗十年,又一起送走了老祖宗,可谓是劳苦功高,老祖宗生前是个大善人,对陌生人都舍钱舍米,何况是对身边伺候的人呢?”

“我想着,老祖宗走的时候太匆忙,来不及说出如何安置颐园这些家奴。但是,以我对老祖宗的了解,定是会大发慈悲,放了颐园家奴,这些人,要走要留,悉听尊便。”

老祖宗是被侯爷气死的,两个侯爷,一个心狠手辣,一个好色昏聩,都是不是好东西。芙蓉一想到颐园那么多好颜色的丫鬟,一个个青春年少,花朵似的,她进宫服侍太后之后,鞭长莫及,就再也罩不住这些姑娘们了——尤其是如意,在东府老爷那里是“留了名”的,这个老色鬼肯定不会放如意。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翻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