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重要的是他有了在困局中寻觅捷径的能力。
面对温室面临的土壤有机质养分不足的问题,他准备引进无土栽培的相关技术,并同步和科研院校联合研发沙海自己的基质配方。
他的想法得到了老板的大力肯定,并直接提供了基础配方,这批基质就是在郭阳的配方上改进而来的。
两天后,沙海农牧和农技部门组织了温室蔬菜种植的观摩会。
老丁第一时间报了名。
当他在玻璃大棚外,排队等着参观时,看到了很多熟悉的面孔。
许多人都曾信誓旦旦的说不会租温室,但还是都来了。
靠劳务赚钱不是长久之计,有能力的早都外出务工了,留下来的只能算是半劳力。
为了求生存,只能被大势裹挟着前进。
玻璃大棚里生机勃勃一片,嫩绿的叶子,火红的果实,映入老丁的眼帘。
那一串串的番茄挂在藤架上,产量一看就不低。
老丁忍不住蹲下身来,习惯性的从槽里抓起一把土壤。
土壤很柔软,腐熟发酵的很完全。
有老汉好奇的问道,吸引了一些人的注意。
「老丁,这土怎麽样?」
老丁手指仔细的搓捏着,偶尔才能从中分辨出有玉米秸秆丶牛粪丶蘑菇棒子等材料。
「土很好,很好。」老丁已经想好了要租两三个棚试上一试,甚至萌生了贷款自建温室的想法。
其馀人闻言,也研究其了槽里的基质,黑黑的,和沙漠里的黄沙土完全不同。
「确实很好。」
村民心中最大的顾虑落了下来。
技术人员带着人群在棚里的点位继续讲解着,「结束了这茬,夏秋茬还会抢种一季黄瓜丶架豆等作物。」
老丁在心里想着,夏季是黄瓜丶架豆果菜类生产淡季,也能卖上价钱。
「冬春上市的蔬菜效益应该会更好吧!」有人问道。
「冬春茬确实效益更好,但要跨越冬丶春丶夏3个季节,对设施条件和管理水平要求较高。」
有人带头,参观的群众也七嘴八舌的提问。
不知不觉中,移民们对沙海的日光温室有了更多的期待。
第89章 增长
移民区有四百多户人,均为原湖区附近的搬迁群众,但年轻人大都外出务工了,从事农业种植的多是60岁以上的人群。
这类人思想比较保守,不愿意接受新事物。
而且沙海农牧的治沙需要大量劳务,每天也能有10块钱的收入。
所以承包温室的人并没有想像中的那麽多。
八百多个棚最终租出去了六百多个,平均每户人1.5个棚左右,但实际上租1个棚的家庭几乎没有。
比如庄稼汉老丁带着妻子就承包了三个棚。
总共7亩多的种植面积,意味着他们将没有时间去做治沙劳务。
清晨,老丁牵着驴车,车上装着苗场提供的辣椒穴盘苗,妻子在一旁小心护着苗,防止掉落。
「老丁,拉这麽多苗呢?」
迎面走来几位老汉和农妇,手里还拿着栽树用的铁锹,其中一农妇好奇的问道。
老丁眯着眼笑道:「不多,不多,三个棚,得栽两万多株苗呢。」
几人都面露诧异,众说纷纭。
「三个棚!你们两口子还真肯干啊。这下一年到头都得在棚里忙咯!」
「老丁,你还真看好这日光温室种菜啊。我听说,其它县也有搞这个的,但很多最后都荒废了。」
「就是啊,老丁,现在大伙儿都忙着上工扎草方格,栽树,挣劳务费,等树栽得差不多了,可再没这机会咯。」
「这些苗最后也是要算钱的啊,还有租金,可别最后亏进去了。」
「我心里有数。」老丁牵着驴车和几人错过。
几人好奇的打量着驴车上的辣椒苗,苗茎健壮,根系旺盛,确实是不可多得的好苗。
等老丁夫妇走过后,几人继续向远处的沙丘走去,想到那健壮的辣椒苗,有农妇忍不住说道。
「那辣椒苗可以啊!」
「咋的,你也想去种菜呢,这一天10块钱可是稳稳当当的啊,我听说煤矿那边工人才8块钱一天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