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第九书屋 > 都市传奇 > 开发大西北从种子开始 > 开发大西北从种子开始 第139节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翻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设置X

开发大西北从种子开始 第139节(2 / 2)

现代化的人工草原在荒漠戈壁落地,并逐渐的改变着这里固有的颜色。

没有人不为之动容。

央视新闻从1978年开播至今,风雨无阻,雷打不动的陪伴了国人许多年。

受众极为的广泛。

此时此刻,电视机前各个年龄层丶地域层丶教育层的广大群体全都目不转睛的盯着屏幕上的画面。

生怕落下了每一个细节。

有些有过垦荒经历的老人,农垦农场的老职工,无不心跳加速,甚至动容落泪。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天上无飞鸟,地上无寸草……」老一辈人回忆着西北地区被沙漠化侵蚀的场景。

电视上的西北却平原着绿,荒山披锦,不禁潸然泪下。

「我们战斗在祖国边疆,用胸膛融化了千年的冰霜。在我们走过的地方,荒原掀起了黑色的波浪……」

冰城,已经71岁的罗树清轻轻吟唱起了这首歌,她回想起了青春的力量。

50年前,罗树清作为青年志愿垦荒队的一员来到黑省北部的共青农场垦荒,与她一样的青年有2600馀名。

时过境迁,沧海桑田。

时间不会回到历史的原点,但重溯历史丶接续历史,却能让人感受到当年那种青春的激情。

她想起领导来荒原视察时说过的一句话,「下次再来时,我要听到鸡叫狗咬丶孩子哭。」

如今她看到了新世纪的开荒,现代化的设备,同样的火热朝天。

西北的农业科技工作者也备受鼓舞,戈壁大漠独有的茫茫黄褐色,是亘古以来荒漠化丶半荒漠气候所留下的不折不扣的印痕。

但从嘉禾集团的身上,他们看到了成功的可能。

西北大地上存在着几百种盐硷植物,这些盐硷地上的原住民是大自然的馈赠。

它们早已习惯了戈壁滩上乾旱贫瘠的环境,不挑土,不费水,如今嘉禾集团从中选育出了苜禾1号。

他们未必不能!

而像徐父这样的机关单位领导丶工作人员或者是敏锐的企业家,则更具有政治敏感性。

近几年粮食产量连年下降,新闻又花了如此长的篇幅来介绍,这是国家准备力推了。

许多人开始琢磨着该怎麽参与进这一场盛宴!

徐小雪再次重温航拍的草原,看得别有滋味,尤其是配合着老父亲那精彩绝伦的微表情。

她心里也激情澎湃。

种子是农业的晶片,她第一次如此强烈的感受到种子的力量。

一粒种子改变一个世界!

她看着电视上的青年,朴素的面容,单薄的身体,但面对记者采访时,其精气神却如同他那生机勃发的草场。

锐利夺目!

这样的人物仿佛随时在散发魅力,吸引着她。

徐母宁彩娟观察着女儿的一举一动,内心微微一叹,敏君说得没错,果然有问题。

她看着屏幕下方出现的青年信息资料,嘉禾的董事长,农大的研究生,遗传育种专业,苜禾1号的育种家……

一系列的头衔多得让她眼花缭乱,记不住,但给人的感觉就很厉害。

小雪降得住他吗?

京城某个房子里,苏国洲看着郭阳侃侃而谈的身影,眼神里羡慕嫉妒埋怨等等各种复杂的情绪一闪而过。

「我就不信这是翁立新能教出来的学生,真是蛹打呼噜——捡着了。」

甘南草原的翁立新则是满怀欣慰,想着,嘉禾要搞生物育种实验室,他也得跟着沾沾学生的光了。

新闻里,郭阳面对记者的提问,声音沉稳。

「西北盐渍化重丶日照强丶乾旱缺水,加之地质地理条件和环境因素,想要在『夹缝中求生』,并非易事。」

「水是盐硷地改良的核心问题,过去通常采用『洗土法』,改良一亩地大概需要2000m的水。」

「但现在苜禾1号投入使用后,不用洗土,每年只需要200m的灌溉水,节约了大量的水资源。」

「目前嘉禾的团队仍在紧锣密鼓的研究中,未来将持续在荒漠区生态环境恢复重建丶盐渍化土壤改良利用丶退化草地植被恢复等领域推出新的植物品种。」

「另外,之前常听到人抱怨西北啥都好,就是吃不上海鲜。」

「这下你们不用抱怨了,嘉禾将在离海洋最远的西北人工造海,海鲜不敢说,水产管够。」

伴随着郭阳最后带着笑意的承诺,这段占时超过3分钟的国内新闻宣告结束。

后续的新闻续上。

但很多人却不由自主的想到那幅对比强烈的画面,反反覆覆,由此开始联想,国内的盐硷地全部变为良田。 ', ' ')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翻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