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皇上还能再坚持多久,谁也说不好,柳明月也希望借养孙子这件事,能给皇上的生活带来生机与动力。
只是她绝不会因此而勉强太子妃这个母亲,因为除了个人原则问题,还因那样做,容易给将来埋下隐患。
随着一些重臣在勤务殿见到太子长子的次数日益增多,有不少人都忍不住在暗地里嘀咕,揣测皇上、皇后此举的用意。
已经成年的太子,这次被禁足东宫的时长一再创新记录,太子的嫡长子却被帝后带在身边,皇上亲自教这个孙子认字写字,让小皇孙旁听、旁观他们君臣奏对。
这其中所透露出的信号,让人不得不深思,连崔相与何相在内。
他们与帝后打交道最多,最清楚皇上与皇后对太子的态度,从最初的悉心教导,与后来的失望与不满,到最后的冷漠与忍无可忍,直接将其长期禁足在东宫。
即便如此,他们也难以相信,皇上与皇后会做出放弃太子,培养如今还年幼的太子嫡长子的决定。
毕竟他们从皇上越来越无心朝政,极少亲自批阅奏折,将军政大权都交到皇后皇上,去御林卫当教席的频率也有所减少的表现上,可以看出皇上的身体状态可能越来越差的真相。
在皇上的身体状态江河日下的情况下,皇上不想着要赶紧培养太子,方便太子能顺利接手这大安的江山,反而将军政大权都交给皇后,自己教养起了孙子。
这其中所透露出的信息,着实让人难以置信,可是崔相等人即便心里有所猜测,也不敢说出来。
因为他们心里清楚,这事儿若被传出去,势必会引起朝野震动,这种史无前例的事儿实在有违礼制,让人无法理解。
可是另一方面,崔相等人都很清楚,皇上正在布局的这个安排,才是对大安江山更有利的安排。
他们这些朝堂重臣都已熟悉皇后的做事与执政风格,而且双方配合得很好,皇后的思想开明,只要是于国于民有益,她勇于接受和尝试一切新的规则制度和做法。
这让许多有志之士都能从中看到属于自己的机会,谁不想为新朝开闯一番盛世基业,从而青史留名呢。
而这,是饱读诗书,十分重礼,却墨守陈规的太子,所无法满足他们的。
所以纵然有不少人看出来了,他们也很有默契的选择保持缄默,没人跳出来戳破那层窗户纸。
有些人纵然不支持,也只敢委婉的上奏,建议皇上和柳明月将太子解禁,让太子重新临朝。
毕竟如今的朝堂,被牢牢的掌握在柳明月和皇上之手,皇上不问政事,却声威犹存,他们还要在皇后手下混饭吃,不划算为太子得罪皇后。
在他们看来,太子毕竟是皇后亲子,不管将来怎样,终究是他们母子之间的事,他们外人不划算从中掺合,得罪了哪位都有可能给自家带来惨痛下场。
承天十年的春闱与大招募相继落幕后,哪怕春闱持续了上一届的风格,懂庶务、文章务实的考生,能获得更高的名次,录取的比率更高,也没人再敢提什么异议。
通过大招募终试的人,都得以入仕的事,也没人再敢跳出来反对。
因为他们都能从中看出宫中的决心,再结合朝廷在皇后的执政风格的影响下,所形成的主流趋势,谁都能意识到,大安已呈现出新朝新气象。
不想因落后而被淘汰,他*们必须要努力跟上新形势,得到皇上全力支持的皇后,是真正奉行能者上、庸者下的原则。
再怎么有资历,或是面子,只要不能胜任自身职责,就会被调到闲职上,强行让人给会做事的人让位。
承天十年分别通过春闱与大招募入仕的这批官吏,从一开始,就是在这种氛围中,被灌输了相关的认知和原则,入职后,都表现得非常努力。
而新人的努力,也给老人带来了紧迫感,从朝堂到地方都充斥着这种勤政之风,各项政令的执行,都变得高效了许多。
最明显的效果,就是两种高产粮种在地方上的推广十分顺利,分到粮种的地方官衙,都高度重视这两种作物的培育和种植工作。
要知道在以往,许多地方可没这么重视司农司推广的新种与新农具等。
毕竟对许多地方官员而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任由老百姓按照他们的自己经验种地就行,实在没必要劳心费力的劝导那些固执,不愿接受新事物的老百姓,去种朝廷要求推广种植的新作物,或是使用那些陌生的农具。
又到一年的丰收季节,收到大安各地呈上来的奏表,皇上十分欣慰。
“朕原本还很担心那些地方官衙又阳奉阴违,浪费这些珍贵的高产粮种,如今看来,情况还不错啊,从各地报上来的产量上看,各地都很用心啊,明年就能进行全国推广了。”
柳明月对此也很满意,“是啊,从这些奏表上看,大安今年的整体收成都很不错,百姓们应该可以多吃几顿饱饭了吧。”
哪怕仍有几处局部遭遇各种小范围天灾的区域,产量大减,但是有朝廷给予的惠政和补贴,影响也不大。
听到柳明月的话,皇上心中更觉欣慰了。
“想当年,朕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有机会多吃几顿饱饭,可惜,朕在乡下种地的那些年,很少能有机会吃饱一顿,没想到多年后,朕竟然能有机会让这天下大半百姓都能吃饱饭,哈哈,想想,朕这辈子还挺圆满啊。”
皇上这话还真不是虚言,哪怕都知道船队出海的风险很大,可是今年出海的船队更多,多到需要分几成几批,分别出发前往不同方向的海域。
每批船队都满载大批的货物,大安各地都出现了不少新建的作坊,主要都为那些船队供货,给朝廷增加了许多税收。
再加上海贸的大笔税收与官方船队出海赚取的收入,加起来远在农业税收入之上,使得朝廷根本不必通过加征税赋,来满足朝廷日益增加的各种开支。
如此一来,大安各地的粮税,仍保持在开国之初的优惠税率,最高也不超过十五税一,某些遭遇自然灾害的区域,动辄就是免税三年。
这样一来,百姓们辛苦种田的产出,不会再像以往,大半都需用来交税,能留下的那一小部分,根本不够让他们养家糊口。
有不少大臣都曾上奏,在明里暗里指出,此举可能会给朝廷带来隐患,大安也应遵循之前那历朝历代的规则,说直白点,就是不能让百姓吃太饱,那样容易生事。
可是对此,不仅柳明月不愿理会,皇上更是看到就来气,即便皇上也知道,从统治者的角度讲,这些建议确实有其道理。
柳明月当然也知道按照所谓的帝王之术而言,劳民疲民愚民弱民贫民,的确有利于加强封建皇权的统治。
可她更知道,现在的炎黄民族,已经到了需要进步和革新的关键时期,继续这么下去,只会让这个民族在未来遭遇灭顶之灾。
承天十年的初冬之际,宫中接到沿海地方官衙的奏报,说是有一批来自海外异域的人,请求登岸休整或是定居,柳明月直接毫不客气的驳回,只许给些水与食物,略尽仁义。
【作者有话说】
抱歉,马上就要到大家最想看到或是不想看到的关键情节,思路有些卡。
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