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第九书屋 > 其他题材 > 开国皇后升职记 > 开国皇后升职记 第169节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翻下页

设置X

开国皇后升职记 第169节(1 / 2)

要是早知道,嗯,早知道他也会去抢何老头的那套,自家的那套不完整了,虽然还能凑合着用,就是这心里,总觉得不对劲,能多得一套,当再是再好不过的事。

不过对于女帝能注意到他的爱好,还特别有心的特意为他备上一份的举动,着实让崔相感到分外感动与舒心。

那亲随苦着脸道,“老爷可不要冤枉小人,是那卓公公说,陛下有交待,让老爷不用再为这点小事儿去谢恩,您安心收着就行,琉璃易碎,碎了只管跟广储司的人说一声,就能随时去领。”

崔相郑重其事的朝皇宫所在方向拱手施了一礼后,才回道。

“陛下待老夫如此厚恩,老夫可不是那种恃宠骄之辈,你要是早点说了,老夫怎么着也得去谢主隆恩。”

不过嘴上这么说,崔相倒也没有真正责怪对方,毕竟不让他去再谢恩,也是圣上的旨意,亲手抱着装琉璃茶具的盒子回前院书房时,崔相的心情十分好。

正所谓是投桃报李,他最在意的是,女帝的那番交待的背后,所透露出的潜在深意。

首先,当然是女帝对他在即将过去的承中元年的表现,十分满意,所以他才有幸获得这份’圣心‘。

其次,则是希望他在即将到来的承中二年,能够继续配合与支持上意,所以他能获得可随时去广储司领茶具的这份殊荣,也就是信任。

同时,这也意味着,女帝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还会继续重用他,没打算让他’退休‘。

对崔左相而言,他抱着的岂止是一套心爱的琉璃茶具,这完全是一颗定心丸。

走在回书房的路上,他心中的那个早有念头,却一直没有下定决心的想法,在这一刻坚定了下来。

不过直到年后,承中二年的开印前夕,崔相才在家中公布自己的决定。

“毛野岛,已正式更名为源安岛,开印后,肯定会尽快确定派往三府的官员,我想让定山报名。”

此话一出,崔定山本人还没什么反应,王夫人就已惊怒道。

“老爷,您不是糊涂了吧?怎么会有这个想法?就算您想让定山受些历练,咱们大安境内,也有的是那偏僻穷困之地,怎么能让咱们定山出海呢?”

虽然王夫人有时喜欢抱怨养个儿子还不如儿媳贴心,但她对自己的儿子还是比较满意的。

她可知道,出海可不是一件什么好事儿,哪怕是去被大安最新攻占下的疆域当官,还有机会升官,从而获得一份漂亮的履历,她也不愿让自家儿子去冒这个险。

【作者有话说】

238

第238章

考验

几届大招募举办下来,朝廷着实从中选拔出了不少像他儿子这样的偏才,就是在读书方面不擅长,却在其它方面尤其具有天分的人。

这些人往往缺的就是一个机会,被安排到合适的位置上后,做起事来,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成就,上升迅速。

他儿子崔定山,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是他们那批通过大招募入仕的人中,上升最为迅速者之一,如今已是从五品的郎中。

那怕是皇后的那位外甥女,靠着某些不便公开的功劳上升迅速,也比他儿子的晋升速度略逊一筹。

按说他不用着急,只要儿子能踏踏实实的好好做事,就能按班就部的往上升。

可是他已年满六旬,即便简在帝心,得女帝重视,可是为了能在将来好聚好散,不至于落得个晚节不保的境地。

他必须要早早接受,自己能够继续留在朝堂上的时间,已经不多的事实,为了他儿子未来的前程,他不得不多做谋划。

所以崔相神情凝重的回道,“如今的户部说是人才济济也不为过,咱们定山虽然能力不错,陛下也曾夸他头脑灵活,是个好苗子,可是想要脱颖而出,就难了,源安三府的出现,是个很好的机会。”

崔定山迅速领会到自家父亲的这番苦心,点头道。

“若非父亲先提起,儿子本来也有寻求外放机会的打算,继续留在京中,机会少、竞争大,若能外放,更有机会做出政绩,源安三府,确实是个非常好的机会。”

主动报名前去源安三府’拓荒‘,是对朝廷与圣上的决定的支持,至少也会晋一级。

在一处刚被纳入大安疆域的区域任职,是考验,也是机会,做得好了,会很容易出成绩,从而获得一份光鲜的履历。

尤其是在源安三府直接由朝廷直辖,将来很有可能会被升级为三省的情况下,他若能凭本事在那边占得一席之地,将来确实是一片坦途。

听到丈夫和儿子都这么说,王夫人当然不会质疑他们的判断,可她实在不愿让儿子为博一个前程,选择冒险出海。

“可是以咱们家的情况,定山完全没必要拿自己的命,去冒这个险啊,那海上风大浪大,十分危险,那岛上气候环境,据说更是十分恶劣,定山哪能适应呢?”

崔相叹了口气道,“若定山愿意安于现状,不介意这辈子都顶着我崔立言之子的名头,我倒也不愿让他去冒这个险,夫人可以直接问问他,到底甘不甘心。”

若甘心,在当年就不会选择宁愿呆在家里打理庶务,也不愿让他去个荫恩,他固然有让儿子凭本事考取功名,为他争光的想法,可是他早就看出儿子不是读书的那块料。

说到底,还是因为他早看出儿子心中的傲气,知道他不愿借崔立言之子的身份入仕,才会一边告诉自己,也一边告诉外人,是他非要赌一口气,才拘着儿子在家读书,不给他求荫恩。

这么说多了,想多了,可能连崔相自己,都忘了初衷,不过崔定山入仕后的种种表现,让崔相看到了儿子的潜力,理解儿子不甘只做崔立言之子的心愿的同时,他也认同和支持。

赶上如此盛世明君,若能有个能青出于蓝更胜于蓝,能为大安立下更大功劳,从而与他这位父亲一起青史留名,被传为美谈的儿子,对崔相来说,也极具诱惑力。

没等王夫人开口,崔定山就已满脸羞愧的对自家母亲道。

“对不起,娘,儿子不孝,父亲说得对,对儿子而言,这确实是个非常好的机会。”

也就是说,他不甘心努力一辈子,最后留在史书的身份,却只是崔立言之子,自身功绩,都被掩埋在自家父亲显赫的功绩与成就之下。

王夫人看着自家儿子道,“可你已经做得够好了,入仕不到七年,就能从末流小官,晋升到从五品,谁不得夸你一句年轻有为,就算是你父亲,在你这个年龄时,也没这个成就,他能当上左相,靠的是从龙之功。”

这世上敢这么说,也有资格这么说崔相的人,非王夫人莫属,崔相一脸的郁闷,却也不得不承认这个事实。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翻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