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澹台世家的宗族所在,这里完全就是一个小型的坞堡。 澹台一族主脉的族人皆在此处。 澹台望风尘仆仆,为族人带来了京城被反贼攻破的消息。 澹台一族的族长澹台宗叹气,叹完气后询问:“陛下呢?” “早逃了,只带了心腹羽林卫,以及金银财宝若干,其余什么也没带,太子同一众皇子公主,还有皇后贵妃等等,都被其留在了宫中。” 京城都被攻破了,皇宫的妃嫔和皇子公主们,下场也不必多言。 澹台望官至尚书台,反贼势大,王天阙自号天王,一路朝京城杀来。 京城百官歌舞升平,问就是我大乾国泰民安国富民强,区区反贼,反手即可覆灭。 他们也不想想,他们争相伸手大肆敛财,贪污本该送到兵卒手中的军饷和粮草,军卒已经欠饷足足五年。 这样的兵卒,面对反贼能有什么战斗力? 他们连饭都吃不饱。 百官如此,燕帝也是如此。 不但如此,燕帝还听不得有人和他说哪里哪里有人造反了的消息。 谁说他就治谁的罪。 先帝留下的顾命大臣,左仆射老大人,因为试图让燕帝明白大乾已经岌岌可危,选择将天下局势尽数告知给其听,从而被震怒的燕帝下令仗杀。 左仆射老大人尚且如此,其余大臣或失望至极,挂印辞官,归隐田园,或小心谨慎闭口不言。 又有谄媚小人为燕帝歌功颂德,自此,留下的朝臣,要么闭口不言,要么便跟着一起歌功颂德,歌舞升平。 等反贼大军入京畿腹地如入无人之境,京城眼瞅着兵临城下,燕帝这才慌了。 第35章 簪缨世家篇5 燕帝慌得一批,他问大臣该怎么办,大臣讨论来讨论去都是,陛下,咱们快收拾收拾跑路吧。 燕帝多听劝一个人,但带着文武百官后妃子嗣一大群人逃跑,未免太过拖沓累赘。 燕帝寻思,这么多人,万一拖延一番,叫反贼追上来了怎么办? 听劝的燕帝义正言辞表示他不逃,他就要留在京城,天命在他,区区反贼,看他亲自到城头督战,一举歼灭区区反贼。 朝臣慌得一批,还想再劝,燕帝已经走了。 然后,白天义正言辞的燕帝,连夜带着羽林卫,搜刮了内库,抱着玉玺跑了。 朝臣发现不对的时候,已经是三天之后。 那时候,反贼距离京城,也就半个时辰的路程。 发现燕帝跑了,朝臣中立刻就有人跳出来,说要拥立太子登基,让太子成为新君,保家卫国。 澹台望就是在此时离开京城的。 等他们拥立了新君,新君正好能跪在地上向反贼投降。 这大乾,烂透了。 澹台望失望离京。 他前脚才走没多远,后脚京城就烽烟四起,反贼打进去了。 澹台望:? 京城附近驻扎着五万京军,这些京军待遇可不是地方兵卒或是边关兵卒可比。 装备是最好的,待遇是最好的,可以说是拱卫皇帝的精兵。 所以,五万京军这是让人当鸭子杀了? 五万京军,加京城百姓,还有一众勋贵的亲兵,护卫等等,加起来人数多多少少能和反贼号称的二十万大军持平。 人家是攻城的,他们是守城的。 前面一座数万人的小城,其还在县令的带领下,众志成城,愣是守了一月有余,最终弹尽粮绝之下,才无奈被攻破,数万人,尽数被屠戮干净。 县令守城的同时,积极向外求援。 最近的当然是京城,因为这座县城,就在反贼入京路线上。 县令求援信传来,朝臣吵啊吵,吵完谁也不敢对燕帝说,陛下,反贼打到京畿重地来了,咱们赶紧发兵救援沿途城池吧。 敢说的都已经死了。 澹台望倒是敢说,他说完就被燕帝到了大牢里。 但凡他不姓澹台,他就该死在牢里,而不是又被放了出来。 他被放出来,还是燕帝跑了,朝臣觉得,他是世家子,他或许有法子,就把他从牢里捞出来了。 澹台望:…… 这烂怂大乾,再见! 半路发现京城竟然一天都没守住,直接就被破的时候,澹台望人都是恍惚的。 恍惚完他立刻想回去救人,然而看看自己身边数十个护卫,他救人的想法还是作罢了。 算了,算了,烂怂大乾,再见! 如此,澹台望留了人收集后续消息,自己则是离得更远一些,静观其变。 一有不对,他就能立刻逃走。 事实证明,他非常有先见之明。 王天阙对公卿没有半分礼遇,也不接受投降,放任手下大军烧杀抢掠。 朝臣近乎死绝,勋贵们也不例外,其中还包括了太叔世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