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这份奏折即使帝青璃批了,最后也很难落实到位。
淮南总督写这份奏折,主要目的其实也并不在于请示防洪准备,而在于日后如果真的发生水患,不至于被扣上一个渎职之罪。
原剧情里。
原主看到奏折后,考虑到防洪工作的开展难度,没有给批,结果淮南在这一年真的发生了大规模水患,多地区百姓受灾,事情上报后,原主本意是想让皇太女前往赈灾,只是旨意还没发出去,二皇女就主动进宫请缨,言辞恳切的表示愿意为母皇分忧解难。
原主对此深感欣慰。
加之皇太女那边一直没动静,原主认为皇太女对此事的态度不如二皇女积极,心中颇为失望,想想也就同意了二皇女的请求。
也算是给皇太女一个警告,莫要以为做了储君一切就稳了。
没曾想,此时的二皇女其实已经被霍雍撺唆得不安分了,这次赈灾工作,二皇女利用职务之便,不仅私吞了赈灾物资,还在男主霍雍的帮助下,栽赃嫁祸给了不愿同流合污的淮南总督。
原主被蒙蔽了视听,盛怒之下,抄了淮南总督的家。
最后抄出来的物资正好和遗失的赈灾物资对上,令原主对淮南总督贪污一事更加深信不疑。
她无论如何也想不到。
二皇女会在霍雍的怂恿之下,拿着鸡毛当令箭,不仅抄了淮南总督的家,还把淮南总督侧夫家给抄了。
淮南总督侧夫父家乃淮南第一富商,抄出来的何止赈灾物资这点财物?
剩下的家产去了哪里?自然是被二皇女和霍雍再次私吞了。
最后灾是赈了,但同样被蒙蔽了真相的百姓在霍雍的刻意引导下,却对女皇有了微词,认为都是女皇识人不清,提拔了一个贪官才让他们吃了那么多苦,如果没有贪官私吞赈灾物资,赈灾的事也不会被拖延,他们的亲人或许就不会死。
更让原主没有料到的是。
新任淮南总督目睹了老淮南总督的下场,不敢再跟二皇女和霍雍作对,那之后,淮南彻底落入了男主霍雍的控制。
一步错,步步错。
原主其实并不昏聩,在淮南总督一事上,她没怀疑过吗?她怀疑过,还私下里还派了亲信去调查,奈何对上霍雍这个拥有金手指,还擅长使用阴谋诡计的男主,她注定棋差一招。
思及此。
帝青璃提笔在奏折上批了一句:此事朕已悉知,不日将派钦天监使臣前往考察,未有详细定论前,其他一切公务照旧。
既然是迟早会发生的事。
那就先派两个善于预测天气的官员过去坐镇,尽量减少百姓的损失,届时再给两人一道密旨,遇到紧急情况可以先斩后奏,不必先上报给她拿主意。
第497章 陛下请三思(5)
次日,早朝。
“陛下,臣昨日夜里收到一份密告,状告吏部侍郎之女孟华书在凉州任职期间,罔顾法纪,买卖官职。另附证物一份,请陛下过目!”
朝会刚一开始。
左御史就站出来爆了个大瓜,言辞犀利严肃,直指要害,惹得朝堂上一片唏嘘,纷纷转头看向吏部侍郎。
“陛下,臣女冤枉啊!”
吏部侍郎额头上冷汗顿起,连忙站出来跪下喊冤:“陛下明鉴,臣女自去凉州,一直兢兢业业,造福百姓,从不敢有半点懈怠,岂会做出买卖官职这等冒天下之大不韪的错事,一定是有人嫉妒贤能,诬陷臣女,还请陛下为臣女做主,还臣女一个清白啊!”
说完,又没好气的转头瞪了左御史一眼。
然而左御史高冷的抬着下巴,一副完全不把吏部侍郎看在眼里的傲然样子,看得吏部侍郎更气了。
你个老东西,不就是上次阻止你查王司马案,用得着这么报复吗?
也不想想,那个王司马是二皇女的人,她阻止也是为了她好,二皇女是个什么混不吝的人,朝堂上哪个不知道,惹上了就是一身骚,何况还是为了一件芝麻大点的小事,就算真查清楚了,那王司马也不过是被罚几年俸禄,值得吗?
看着朝堂上打机锋的两个人。
帝青璃眉梢微挑,抬手示意身边的女官将证物呈上来。
说是证据,其实是一份买卖官职的名单。
帝青璃看完后,面上看不出半点喜怒,只是不咸不淡的责令刑部的人查清此事。
不过看左御史的样子,这事十有八九是场乌龙。
不然以左御史那炸药桶的性子,不可能只陈述事实,而是直接把吏部侍郎拎出来骂个狗血淋头了。
退回位列后,吏部侍郎也冷静了下来。
想到左御史不是个冲动的人,不可能因为意气用事就故意针对自己,再想想她前脚才跟左御史闹了矛盾,后脚就有人把华书的“罪证”送到左御史手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