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晚看着那熟悉的字体,以及那落款处的九,是谁已经不言而喻了。
陆九约她游湖,想来是查到了什么。
泛舟湖上,不会担心被人偷听,确实是个谈话的好地方。
苏晚到时,陆九已经上船了。
船不是很大,就是条带篷的小船。
就是,没有船夫,苏晚走上船去,“你这是准备自己划船?”
“不然呢?”陆九已经拿起了船桨,“我这也是为了安全,你要帮我分担吗?”
“这种事情,我就不跟你争了。”苏晚坐进船里,并没有搭把手的意思。
“你那个老仆呢?没有跟你一起来?”
“没有。”陆九摇了摇头,“有些事情,还是我一个人,更方便一些。”
行至湖中时,陆九才停下,“你可又查到些什么?”
“是有一些,那兵器,出自青州大营右营军。”苏晚将最近的情况说了下,才道,“你这次来,这么谨慎,是不是查到了什么重要线索?”
“是的。我发现了青州官场上的一个大秘密。”
陆九解释道,“上次分别之后,我便前往蠡县赴任。中途,曾路过芜县。”
“那天,我到芜县县城,它虽远比不上青州府城繁华,但那走街串巷的商贩,开门营业的商户,来来往往的人群,非常的热闹,看着也是个还不错的地方。”
“听你这话的意思,这芜县难道不应该是你看到的这个样子?”苏晚了解陆九,既然这么说,里面一定就有问题。
“准确地来说,不是这芜县不应该是我看到的样子,而是,这芜县的情况,跟京都收到的奏报中描述的样子,完全就是两回事。”
陆九继续道,“我得知自己被派到青州做知县后,就去了解了一些青州的情况。查到的就是,青州这些年灾害频发,并不是一个好去处。”
“而在这些受灾的地方里,芜县就在其中,时间还是今年开春的时候,说是发生了大旱灾,需要十万两赈灾。
第362章 女公子(34)
“短短数月,饿孚遍地的芜县变得热闹非凡,就是田间地头的庄稼,长势也都很好,这恢复的速度,是不是太快了些?”
“发现问题后,我又私下偷偷跑到那些受灾的其他地方查看了一下,无一例外,都是假的。”
“谎报灾情,贪污赈灾银?”苏晚忍不住问道,“可青州若是年年上报灾情,等着朝廷拨赈灾银,即便是每次的数额不是很大,前前后后,也会有不少,怎么会没有人来巡查?”
“所以,他们并不是等朝廷拨款,而是上奏请求“监生”名额。”陆九说完,向苏晚问道,“你听说过捐监吗?”
“捐监?”这个词,苏晚是知道的,“捐监是指出现灾情后,朝廷组织捐款赈灾,然后给那些捐得多的富户,每人奖励一个“监生”的资格。”
“就是这个。”陆九继续道,“朝廷早年其实已经废止“捐监”。但前几年,青州大旱,民不聊生。可那时候,国库空虚,派下来的赈灾钱款,根本就不够用。”
“为了解决青州的问题,四皇子提议恢复“捐监”,以此筹措赈灾银。青州当年,也是因此渡过了难关。”
“可是自那场大旱之后,青州却又时不时地经常遭灾,虽比不上当年的范围大,但也总得处理。刺史陈秉渊便向朝廷申请“捐监”的名额,以此方式来赈灾。”
“这样,青州虽有灾情,但是却并不需要朝廷拨款,只需批准一些“监生”名额即可。”
“只不过,除了几年前的那场大旱灾是真的,后面的那些灾情,十有八九都是假的。”
话到这里,苏晚还有什么不懂的。
“也就是说,刺史陈秉渊受当年的赈灾方法启发,开始谎报灾情,获得“监生”名额后,再以捐监的名义高价卖出。而得来的银子,也不需要赈灾,全部都成了他自己的。”
“不止,还有税银。”陆九补充道,“因地方受灾,朝廷会减免赋税,但是实际情况就是,青州的赋税,还是会照常收取,甚至有些地方的赋税,还相当严重,这部分钱不用上缴,自然也就成了他们的。”
“贪官,果然是来钱最快的职业。”苏晚感叹了一句,继续道,“不过,这么大的一件事,即便陈秉渊是青州刺史,也不可能只靠一个人就可以完成。”
想想吴家最近一系列奇怪的举动,在这一刻,都有了更合理的解释。
“吴传山和陈秉渊是同谋,甚至青州官场的大部分官员,可能都跟这件事脱不了干系。”
“这也就是吴传山为什么要在自己老娘死了后,去见陈秉渊。他要是丁忧致仕,影响的可不是他一个人,而是青州整个官场。”
一旦吴传山丁忧致仕,就会有新的青州大都督。而这个大都督,若是从青州官员中提拔还好,若是从其他地方调入,那麻烦就大了。
一个跟青州官场没有共同利益的人,担任青州最高官职,手中还有兵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