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第九书屋 > 时空穿越 > 快穿之食味 > 快穿之食味 第149节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翻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设置X

快穿之食味 第149节(2 / 2)

安然脑海一闪,一个主意便来了“要不我出去散散心?”

“这两日有船去天津送货,你可以去那边玩玩,或者去上海吧,上海近,赶着八月节能回来,我陪你。”沈安荣道。

“听你三哥的,小志留给我们,你多多少年没出去了,正好玩玩吧!”沈太太一听马上同意了。

“我找的教习师傅也要到了,家里小子们是应该练练身骨。”沈钧儒真把这事当回事了,他是看出来了,国家还有的乱,只要各地势力不统一天下就难以安定下来。

“爹,你请的是哪位师傅?”沈安荣问道。

“马广春,马师傅。”

“爹,您将马师傅都请了来,太好了!”最激动地是沈安宁了,他年少时也学过拳脚,只是学了一些皮毛。

“老三,等出去的时候挑一些机灵的男孩回来,咱们家那点人手不够看。”沈钧儒叮嘱着三儿子。

“知道了爹,我想多弄一些孤儿回来,先把他们养在田庄,请师傅教导几年。”

“大户都有自己的护卫庄丁,甚至养团练,我们不能坐以待毙——”

一家人谈起这些倒是将陈家的事抛之脑后,今天徐嫂做了烧河豚和蒜粒筒鳝,都是时令河鲜,安然忍不住多了一些,沈太太见她这样算是真放心了,能吃还有什么担心的?这孩子越来越没心少肺了。

她当然不知道现在的安然已经不是真正的沈安然,对陈家没一点情感留恋,那个男人还不如这盘筒鳝实在,大蒜粒是油炸过是,表皮金黄微微发焦,炸大蒜时一个重要细节不能省略,那就是刚炸好的大蒜一定要在沸水中飞快过一把,生了这道程序大蒜依旧会有冷腥味(生大蒜味),这是徐家不传的秘密。

烧完后的大蒜软烂肥润,带上浓浓的酱汁非常好吃。鳝筒是选用大个的黄鳝中段斩成的段,每段背上竖着片三刀,这才叫鳝筒。

高汤、酱油、白糖、黄酒,简单调味,大火烧开小火焖烧,直至鳝鱼软烂,而且这道菜不需要勾芡,鳝鱼本身的胶原蛋白含量就高,烧制过程自我产生粘稠度,这叫自来芡。菜品做法其实与烧马安桥相似,只是味道略有不同。

沈安荣微不可察间对安然多多注视了几秒,心中疑虑更甚,安安是不喜欢吃蒜的,而刚才这个应该是他妹妹的女人连着吃了好几颗蒜粒,五年真的有那么多变化吗?他觉得一个人的习惯很难改变,可这个人怎么看都是他们的妹妹。

他猜疑的不光是这一点,还有性情,平时说话习惯和小动作等,都与安安有出入,或者说差别很大,他想不明白到底怎么回事。

沈太太见安然喜欢吃鳝鱼,便让徐妈换着样多做几种,今日吃烧马安桥、蒜籽鳝筒,明日则是炒软兜、炸脆鳝,酥炸鳝鱼骨,如果不是安然要走徐妈还要继续做她最拿手的鳝鱼面、蟹黄面。

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到了扬州富庶之地吃食上一点不输于任何地方,而且这里吃的更为讲究,将东西吃到了极致。就如沈钧儒所说,这地方太有钱,尤其那些盐商,为了自己和讨好朝廷官员,在吃的上极尽奢靡,每道菜都是精工细作,一种材料被衍生出n多种吃法,别的不说,光是鳝鱼据说当年一位盐商就摆出了上百道佳肴。

吃螃蟹有螃蟹宴,吃鱼有全鱼宴,普通的青菜能做出传世一绝翡翠烧麦,生活在这里的人是幸福的,春日有七头一脑(香椿头、荠菜头、小蒜头、枸杞头、马兰头、苜蓿头、豌豆头、菊花脑),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赋予水里有水八珍(茭白、莲藕、水芹、芡实、茨菰、荸荠、菱角)——

如果配上一手好厨艺,在这里就是天堂。

安然在沈太太无限啰嗦中跟着沈安荣去了上海,她倒是不怕陈家闹什么,她出来只为马上秋播需要的麦种。

沈安荣一直负责着外面的事,这与他沉稳聪慧有关,不然沈老爷也不会让他负责这一块生意。

两人带着四名工人先坐马车到达镇江,随后坐火车达到上海,本以为会两三日到上海,没想到一天便到了。能坐上火车还要感谢清政府,不过现在铁路权还掌握在英国人手里。

那座花了32.9万银元建造的四层车站大楼是那么气势宏伟,在老旧的上海成为着标志性建筑。安然欣赏着这座高楼,底层青岛石构建,上面红砖堆砌,饰以浅色条形嵌石,配大理石廊柱和拱形窗户,安然只能用优雅大气,精美雄伟来形容。

有现代人的眼光老上海的繁华根本看不在眼里,不过不影响安然对老建筑的留恋,对万国建筑的仰视,对当下人的欣赏,尤其那些卷发时髦的女郎,喜欢拿一根文明棍的时尚西装男,奇异服装的外国人,还有旗袍长衫的大众。

“怎么样?与以前有变化吧?”沈安荣边与安然随意聊着,边观察,如果是以前的安安早就拉着他去逛街了,而这位眼里有着好奇和兴奋,是对新事物的那种好奇和兴奋,还有淡定自若的沉静,这绝不是他妹妹该有的眼神。

“不错,三哥,你有事就去忙,我想自己转转。”

“好,等下咱们安置好你就去玩,不过别跑远,找不回来记得找巡警。”

“知道,我不会把自己弄丢,大不了叫一辆车将我送回来。”她真想好好转转,老上海到了现代只能寻找到一些抹不去现代印记的影子。

他们住的地方取在闹市外,离着码头不远,沈安荣放下东西便带着人走了,时间紧,他不得不抓紧办事。

安然简单梳洗了一下要车去最繁华的南京路商业街,本来只是一条外国人铺设的从外滩到他们跑球场的路,没想过经过变迁这里已经形成了一条上海最繁华的商业街。

之所以叫南京路却是因为纪念《南京条约》给这些侵略者带来的巨大好处,多么讽刺!不过这些没影响到安然逛街的兴致,现在还没大的百货公司,有的只是各种商行商铺。

第270章 耳熟的老凤祥、张小泉、亨达利、三阳南货店、蔡同德堂药号、老大房、朵……

耳熟的老凤祥、张小泉、亨达利、三阳南货店、蔡同德堂药号、老大房、朵云轩……,两百家商号卖什么的都有,国内国外物品,吃喝用度无一不全。安然到这里手就痒,不买总觉得对不起这个时代,但她出来并没带多少钱,看到蔡同德堂药号的名字安然笑了,自己那么一堆大萝卜从没卖过,这回倒是可以便宜给这家药号一支了。

紫玉空间的她舍不得,最多拿出那一世从东北带着侄子挖来的人参,还有鹿茸。安然兴奋地走进去,手里就那么拎着一个布包。不得不说蔡同德堂活计的态度是她感受到最贴心的,一看是大主顾忙将掌柜叫来。

本店童叟无欺,掌柜的一看人参的品质又叫了两位老师傅帮着鉴定,三人商议好价格才与安然谈买卖。

“成交!”不过——,安然想着后世越来越弱的中医中药,忍不住改了主意“我还想买一些药,到时候掌柜的一起算给我。”

“太太您需要什么药?”

“风寒感冒发热的,久咳不好的,清火的——”除了外伤药消炎药,内科病疾还是服用中药好,她不要汤剂,只要丸药和膏药。

买了一堆药还能带出五百多块的大洋出来,也不知道是药便宜还是她的人参太贵。钱充足,安然开始潇洒消费,洋货行就算了,还是国货好,就如朵云轩的木板水印信笺和扇面,还有他们的笔墨纸砚和印尼。

这些安然看着就喜欢,国粹精品,以后这种品质的东西就是能找到也是天价,被后世动不动就废了的剪子折磨过的她剪子也不放过,一买便是一箱子,店员以为她去倒卖,可看着不像啊。

回去就是中秋,安然可没忘那几位大神,若不是因为发愁供奉她怎么会来到这个时代?老大房的鲜肉月饼、云片糕、桔红糕、萨其马必买,还有糖果茶叶。

尽管在火车上睡了一会儿安然觉得还是有些累,看着一家比较高档的馆子便进了去,每桌上都放着一份菜单,安然扫视一眼,要吃就吃没吃过的,或者是这家的特色招牌。

安然点了一个八宝鸭、一个草头圈子,一份扣三丝,红烧河鳗,再来一盘拇指生煎,一碗江团鱼丸汤。

“太太,您几位?”小二劳心提醒。

“一位,上吧,吃不完的打包带走。”

几道菜一上,妥妥的本帮菜味道,吃到嘴里是甜的,回口还是甜的,不过各有各的特点,八宝鸭里面材料复合,鸭子里填充了板栗、白果、猪肉丁、鸡肉丁、香菇丁、鸡肫丁、笋丁、火腿丁、糯米等混合物,还有干贝的味道,整道菜微甜,咸香适中,不过只能吃几口,不然会腻。 ', ' ')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翻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