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崇文是吧?”高泠对这个人有点印象,当即打开论坛搜索,很快就找到了信息,然后松了一口气。
没事,这家伙九月就死了,到时候再去邠州把东西拿回来就是。
高泠关闭面板,有些好奇地问道,“皇帝连这都不管吗?”
“毕竟是有功之臣,怎么管?”薛涛反问。
高泠无言以对。
再说一遍,大唐迟早要完!
薛涛又道,“其实也还好,接任高崇文的武相公,还有如今这位郑相公都很宽和,并不扰民,这两年蜀中已经恢复了元气。”
高泠不由得感慨,“还得是蜀中底蕴深、积累厚,经得起这样搜刮啊!”
薛涛忍不住笑了。
高泠看着她,忽然想到,她那个“女校书”的称呼,好像据说就是武元衡想要辟她做自己的校书,结果被皇帝驳了,但称呼倒是传了下来,甚至在后世成为了妓女的别称。
呵,文人。
回头让雁帅给她封个真的,也别校书郎了,直接来个翰林学士,给大唐文人亿点小小的震撼。
见她唇边又露出那种微妙的笑意,薛涛就知道她又在走神了,也不再说话,低头开始看书。毕竟是花钱请人抄的书,时间赶得急,难免会有些错漏,薛涛就想先校对一遍。
其实并不是很必要,毕竟这些书送到京城,也是要做校订的,但不做点什么,她不安心。
几乎将全成都的佣书人都请来一起抄书,也抄了大半个月才完工,然后还要装帧。
高泠也是这时候才知道,大唐的书籍装帧跟她熟悉的完全不一样,是将纸页拼接起来,连成长长的一页,而后或是像奏折那样折起来成为一本,或是像卷轴一样卷起来成为一轴,方便保存和运输。
这样做实在费时费力,高泠便提供了一个新的办法,在一本书的纸页上打个洞,用绳子一系就完事。
薛涛虽然照做了,但每次看到,都是一脸不忍直视的表情。
这也太难看了,简直有辱斯文!
“这些都是素材,回头肯定要拆开看的,没必要弄得那么复杂。”高泠安抚她,“等校订编辑完成,定稿成书的时候,一定装帧得漂漂亮亮的!到时候我送你一套。”
薛涛立刻抖起来了,“到时候我还需你送?”
作为编辑,肯定是能拿到一套书的。
高泠也不解释,心想回头就请几个搞书籍装帧的人进游戏来,让他们给薛涛弄一套,怎么漂亮怎么装,怎么贵重怎么装。
七月底,两人终于启程时,装行李的船比预计的多了两只,里面全都是书。
但这只是个开始。
从成都出来,每经过一地,她们都要上岸去拜访当地的藏书之家,看看有没有遗漏的。等到船只顺流而下,进入黔州、荆南地界,更是要停下来开启新一轮的借书、抄书工作了。
不过这样到也正好,因为古代跑船的人都只走一段路,西川的船只到东川,东川的船只到江陵,本来就要中途换船,她们只是滞留的时间久一点而已。
但跟高泠想的不一样,离开蜀中之后,她的面子居然比薛涛的好用很多。
毕竟在蜀中的时候,天兵虽然已经名声在外,但河北的消息还没传过去,但等她们出了蜀,这边该知道的都知道了。
所以听说天兵要搜集书籍,当地的官员和士绅都愿意帮忙,甚至还有不少人主动送来家中藏书。
在蜀中的时候,高泠搜集的诗集更多一些,别的书虽然也有,但占比不大。但这会儿,却是什么书都有了,装书的船只迅速膨胀到五只,而且看起来还远远不够。
挺好,大家都有这种积极性,什么样的书编不成?
高泠干脆将搜集和登记的工作交给当地人,自己则是跟薛涛一起去拜访当地的文学之士,请他们出山一起修书。
大部分名噪一方的文士,高泠其实都没听过,看他们的作品,也看不出特别好来。不过秉着宁抓错不放过的想法,但凡有人推荐,她就去拜访。
不过访着访着,她就想到了被贬到湖南的刘禹锡和柳宗元来了。
要说才华和名声,这两位肯定不输当世任何人,既然到了这里,连其他人都捞了,又怎么能忘了他们俩?
回去找出地图一看,刘禹锡的朗州居然距离江陵府这么近,那还等什么?
当天她就坐船到了朗州。
被贬谪之后,刘禹锡跟柳宗元在心境上相差无几,都是愁肠无限、悲愁惴栗、既怨且愤,不管再怎么开解自己,实际上都是无一日敢或忘。正是因为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相似的思想观念、相似的文学主张,两人才能成为生死相知的好友。